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慧强  高苹  赵德宇  席建超 《资源科学》2018,40(9):1890-1900
网络化是旅游目的地空间演化的基本规律。本文以野三坡旅游地为案例,基于ArcGIS与UCINET软件平台,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和空间分析方法,从网络规模、网络中心性以及网络结构演化三方面入手,揭示了1986—2015年野三坡旅游目的地网络的空间演变过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研究发现:①野三坡旅游地网络日趋形成,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联系逐渐增强,但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以百里峡景区(核心景区)为核心,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的空间格局。②整个网络的中心性呈现下降趋势,网络结构趋于均衡,网络节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核心景区与中心城镇相较于周边的乡村社区与特色园区来说中心性指数更高,占据核心地位。③野三坡旅游地网络演化经历了单核集聚-双核共生-多核等级化-链式全域化四个空间过程,交通网络及可达性、旅游消费者、社区参与与旅游企业、政府政策与规划是影响旅游地网络形成和演化的四个重要因素。景区、城区、社区以及园区一体化发展的旅游产业集聚区作为旅游地网络研究的最小单元,为旅游地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宁波市为例,综合空间计量方法与社会网络理论,探讨基于游客认知特性的城市旅游网络结构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宁波市旅游网络结构发育成熟但趋于固化模式,旅游发展后劲不足。2宁波旅游网络异质性增强,网络结构分层明显,部分旅游资源处于游客认知盲区,旅游流态在区域空间中差异显著。3部分旅游节点网络地位互动频繁,核心边缘化突出,旅游聚散能力和自身网络地位不协调且呈现不均衡的"长尾现象"。4在旅游网络结构研究中,空间分析能从宏观角度弥补网络分析在全局尺度表征区域整体结构特征的缺陷,把二者相结合作对比修正才能评判旅游景区的综合竞争力和旅游吸引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TGC与传统统计数据,把SNA理论模型与ESDA分析技术交互,并以宁波市旅游网络结构为研究对象,得出以下结论:宁波市旅游网络整体发展相对成熟,但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旅游网络发育不健全,中心区域与城市南北两极集聚效应显著,市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旅游集聚能力和自身网络地位不协调;宁波市中心核心区和周围边缘区域存在明显的网络结构分层,核心区对边缘区的集聚作用大于辐射扩散作用,优质景区和一般景区存在显著的"马太效应",空间联动能力弱;宁波市县区旅游吸引强度呈现正相关性,但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现出北密南疏、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旅游资源在南部区域呈组团状,游客烈度在西南部呈"L"环状,二者空间网络结构差异显著;在旅游网络结构研究中,空间分析能从宏观角度弥补网络分析在全局尺度表征区域整体结构特征的缺陷,把二者相结合作对比修正才能评判旅游景区的综合竞争力和旅游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曹霞  李传云  林超然 《科研管理》2019,40(8):179-188
以新能源汽车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相关专利合作数据,绘制新能源汽车的专利合作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基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剖析在1989-2015年间,新能源汽车专利合作网络的网络结构以及空间分布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新能源汽车的专利合作网络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自2010年开始,网络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网络朝着更为连通的方向演化发展;在不同的演化阶段,网络结构演化存在较大差异,核心组织地位日益突显,网络呈现多元化合作发展,不同类型组织间的专利合作日趋显著;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专利合作方式呈现不同的空间演化规律,区域边界对于广西、黑龙江、甘肃以及海南等地的跨区域合作存在较大影响,北京、江苏以及浙江等地在跨区域合作中处于明显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5.
郑嬗婷  陆林  陈浩 《资源科学》2015,37(12):2371-2380
研究区域旅游流整体空间网络结构特性及区域内各城市在整体网络中的地位,可为区域旅游的空间布局与优化提供支撑。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30城市重点旅行社推荐的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及三日以上)旅游线路共4 500条,运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从单个城市旅游节点、节点城市间连线、整体空间网络三个方面分析长三角区域旅游流空间网络特征。结果显示:①长三角区内节点城市在区域旅游流空间网络中地位差异较大,核心城市的核心地位较为突出,区域旅游流空间网络存在明显的等级性,随着出游时间的增加,等级性更为明显,如杭州和苏州既是区域内核心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也是重要的旅游中转地,在旅游线路组织方面占有重要地位;②局部旅游流活跃程度较高,如镇江-扬州、舟山-绍兴;③区域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会由于旅游交通条件、大型旅游项目等各种要素的变化而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研究区域旅游流整体空间网络结构特性及区域内各城市在整体网络中的地位,可为区域旅游的空间布局与优化提供支撑。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30城市重点旅行社推荐的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及三日以上)旅游线路共4500条,运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从单个城市旅游节点、节点城市间连线、整体空间网络三个方面分析长三角区域旅游流空间网络特征。结果显示:1长三角区内节点城市在区域旅游流空间网络中地位差异较大,核心城市的核心地位较为突出,区域旅游流空间网络存在明显的等级性,随着出游时间的增加,等级性更为明显,如杭州和苏州既是区域内核心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也是重要的旅游中转地,在旅游线路组织方面占有重要地位;2局部旅游流活跃程度较高,如镇江-扬州、舟山-绍兴;3区域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会由于旅游交通条件、大型旅游项目等各种要素的变化而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管理》2018,(5):56-64
旅游者时空移动产生的旅游流影响着客源市场和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测算出济南市的旅游流时空集中特征适合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由此可见济南市旅游流规模大,空间分布广,全地域化明显;但是空间集中度高,主要集中于市区的趵突泉、大明湖、五龙潭、黑虎泉以及千佛山景区;自助游、自驾游季节分布均匀,团队游客淡旺季明显;济南市内游憩活动较多,城乡反向差异明显,周边地区游客在市区主要游览著名景点和购物,市区游客在周边主要以乡村旅游,休闲美食为主;济南市旅游流网络结构受到交通因素的影响,与其他大城市相比仍不成规模,更为集中,处于旅游中转地向旅游目的地过渡的阶段,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旅游产业国际化布局迎来新契机。依托多种地理空间分析手段,对比"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的中国出境与目的地入境游客规模空间演化规律,可以为拓宽出境旅游发展的外部空间提供指引。本文通过变异系数、平均增长率、空间热点、重心轨迹、标准差椭圆等多种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识别2001—2015年中国游客出境与目的地游客入境规模的空间演化规律异同。结果表明:①泰国是中外游客共同青睐的重要目的地,柬埔寨和越南接待中国出境游客规模快速增长,而中亚内陆国家入境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②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是中国出境旅游和全球旅游目的地的共同热点地区,而除亚洲周边热带、亚热带岛国外,距离较远国家是中国出境旅游冷点区域;③中国出境游客规模的空间分布由南—北向逐渐向西北—东南向发展,目的地入境游客规模的空间分布长期保持着西北—东南方向,中国出境游客规模的空间变化幅度远大于目的地入境游客规模。本研究结果可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旅游合作交流提供定量化数据支持,在继续保持东南亚旅游市场规模优势的同时,中国出境旅游业的发展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向东欧和中东等较为成熟的旅游市场拓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985高校”的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演化路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中国985高校为研究对象,绘制了985高校与其他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之间的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分析了1985-2009年期间专利合作网络结构及空间分布的演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985高校的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1,999年以后,网络规模不断增大、联系迅速增多、连通性越来越强;1985-1998年、1999-2005年和2006-2009年3个阶段,综合类和工科类985高校在高校-高校、高校-研究机构、高校-企业合作子网中呈现出不同的演化路径,而985高校所属的区域在区域内与区域间专利合作中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王金莹  吴晋峰  唐澜  杨新菊 《资源科学》2013,35(8):1701-1709
亚洲入境旅游市场是中国最重要的入境旅游市场,研究亚洲各国入境中国的旅游流在全国的分布和流动规律对于巩固和拓展亚洲入境旅游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亚洲各国入境中国的旅游流的空间分布、转移及网络结构特征,并对旅游目的地城市在网络中的位置特征、网络关系互惠性、子群内外部联系等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①亚洲入境中国的游客中以男性为主,散客居多,青少年比例较高,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大学及以上学历,同时具有重访率高、停留时间长、选择相同的城市出入境等特点;②亚洲入境旅游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密西疏”的格局,存在明显的区域集群现象,集群内目的地城市间旅游流联系更紧密,集群间旅游流对长三角和珠三角集群的依赖性较高;亚洲入境旅游流在中国的转移方向和转移规模均具有不平衡性,全国性的转移与区域性的转移同时存在;③亚洲入境旅游流网络密度低,结构松散.根据旅游目的地的网络位置指标值,将网络节点划分为核心、重要、一般3种类型;④亚洲入境旅游流网络关系互惠性较低,旅游流双向流通能力弱.本研究从整体和宏观联系的视角单独对亚洲入境中国的外国旅游流进行定量研究,是对中国入境旅游流研究的精细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休闲旅游是当前我国旅游业改革发展的热点,正逐渐成为中国旅游消费的主流和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宁波市特有的休闲旅游基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点指数、空间缓冲区等方法分析其2010—2015年的空间格局演化状况,结果表明:休闲旅游基地空间分布上向全域分散的空间结构方向演化;空间分布类型由均匀型向随机型转变;空间分布态势对交通条件依赖性增强。在休闲旅游基地空间分布的关联因素方面,休闲旅游基地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关性逐渐减小;与A级旅游景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趋向于利用自身条件独立发展;与人口规模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逐渐增强。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应用于科学数据引用特征及规律研究,可以直观呈现出数据引用的复杂网络结构,挖掘数据引用更深层次的价值。[方法/过程]通过辨析科学数据引用特征,构建GEO数据共被引网络模型,并对网络的整体演化、核心个体、社区结构等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GEO数据共被引网络的度和度分布空间差异明显,平均路径长度较短且聚集系数较大,网络中核心个体优势明显,社区结构稳定且特征突出,社区间联系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3.
苏屹  付宁宁 《科学学研究》2023,(6):1130-1141
以中国智能制造上市企业2015-2020年专利授权数和研发投资为样本,利用DEA交叉效率模型测度中国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应用修正引力模型确定中国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网络关联关系,运用Ucinet软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网络特征,运用社区算法和二次指派程序揭示网络结构演化规律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网络关系显著,且关联趋向紧密;关联网络形成了四个板块,各板块内部企业创新关联关系分布不均,子群间的融合度较差,表现出高度凝聚子群特征;关联网络跨区域空间演化特征逐渐显现,由地理邻近主导的地域化社区结构转向注重行业邻近和社会邻近的跨地域社区结构演化。  相似文献   

14.
杨彬彬  张建国 《科技通报》2019,35(3):226-233
基于网络的旅游研究为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对改善旅游地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从G20峰会前后中外游客对杭州西湖景区旅游后点评的高频词汇、社会语义网络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国内游客更关注景点、出游方式、历史文化,总体"以景为主",国外游客则更多的关注景观给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总体"以我为主";国内游客出游活动类型相对集中,而国外游客相对分散; G20峰会对国外游客的吸引呈现增长态势,对国内游客则不明显。根据分析结果,从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景区管理、改善基础设施、扩大海外市场四个方面对杭州西湖景区管理和运营提出合理的建议,为今后西湖景区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绿色增长政策是实现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强化主体协同合作是提升绿色增长政策执行效率的有效措施。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绘制不同阶段中国绿色增长政策执行主体协同网络图谱,构建协同“广度-强度”二维矩阵,分析政策执行主体协同网络的整体结构特征及主体角色演化规律,辨识核心主体及其对协同网络运行的作用逻辑与影响趋势。结果表明:在中国绿色增长政策执行主体协同网络演化过程中,整体网络规模扩大,网络稳定性和信息传递速率提升,网络结构从独立松散向集中均衡转变;国务院、生态环境部、地方人民政府和个人等核心主体发挥主导、组织、协调和连通功能,构建绿色发展战略下的分工协作机制,进一步促进整体网络结构的稳定和高效。  相似文献   

16.
为支持建立系统性的园区循环化改造评价方法,参考天然生态系统,在系统复杂网络建模基础上,选用度分布熵、吴氏结构熵和蔡氏结构熵研究循环化改造中系统的网络结构熵、项目平均熵贡献率、结构熵与网络拓扑参数的相关性,主要结论如下:(1)伴随网络规模增加和结构演化,系统网络结构熵上升,消除规模因素后项目平均熵贡献率下降,系统演化的有序度上升;(2)从点、边异构性同时评价系统有序度的吴氏结构熵更优;(3)园区循环经济系统复杂网络的度分布能起到与结构熵近似的有序度评价效果且形式简洁;(4)园区循环经济系统能量流、物质流网络兼有随机网络和星型网络拓扑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新兴技术合作创新网络演化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兴技术合作创新成为规避创新风险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选择。为探索新兴技术合作创新网络及其演化路径,本文采用中国LED照明技术2004-2015年的专利数据,依据共同专利权人信息,识别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创新关系,分阶段构建合作创新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合作创新网络演化过程及其各阶段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合作创新网络规模的扩大和较低的密度为知识的转移和扩散提供较好条件,网络结构整体呈现小世界性向无标度网络演化的特征;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对整个创新网络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山东省17地市2005—2015年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的空间变化,并进一步对山东省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山东省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与联系总量均有显著提升,各节点城市间联系更为频繁;整体网络呈现中东部密集、南北稀疏的不均衡格局,结构发育不均,邻近城市组团发展;核心-边缘区节点城市差距进一步缩小,但经济孤岛仍然存在;省域内旅游空间发展大致呈"两核带动,双轴发展"模式。最后针对其旅游网络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为山东省进一步的旅游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米兰  黄鲁成  苗红  吴菲菲 《科研管理》2021,42(10):28-39
为挖掘国际养老新兴技术合作网络的结构拓扑特征、合作模式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复杂网络多尺度理论,构建了养老新兴技术合作网络自宏观、中观到微观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包括复杂网络全局分析、合作模式演化分析及演化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层面国际养老科技新兴技术合作网络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和复杂网络特征,随着时间推移,网络规模不断增大,连通性增强,但不同阶段合作网络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中观层面合作网络核心由初期的个人逐渐过渡到产学研主体,低广度-低深度型合作模式的绝对主导位置日益削弱,高广度-高深度型模式迅速提升,不同类型主体间合作模式呈现出不同的演化路径,整体合作深度、广度在持续加深;微观层面合作演化影响因素中,技术创新能力始终无显著影响,而地理邻近性有显著促进作用;技术合作主体类型、合作广度、技术相似性的促进作用逐渐削弱,技术互补性的抑制作用不断增强。最后,结合研究结论,对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养老科技合作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高校专利合作网络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我国36所农业高校为研究对象,以各高校1985-2014年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的发明专利为基础,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专利分析法,分析各发展阶段合作网络结构演化的总体特征,及高校与高校合作子网、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子网、高校与企业合作子网所呈现的演化特征,明确专利合作网络演化路径,观察各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关系的变化。识别核心高校,并深度分析其在网络中特征的演化。结果表明网络演化呈现阶段化特征,各子网演化有自己的特点,核心农业高校合作特点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