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可持续消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介绍可持续消费的地位、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可持续消费的三种消费模式,即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精神消费,并指出可持续消费的实现机制,对可持续消费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刘倩  秦志海 《软科学》2011,25(12):45-51
构建了涵盖内因与外因的城市居民消费模式驱动因素模型,对城市居民可持续消费行为现状特征、制约因素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可持续消费行为总体上呈现出三角型结构特征,可以划分为三类特征模式,在驱动机制上则存在多维断层。最后依据实证结果针对城市居民可持续消费转型提出了若干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消费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消费是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可持续消费的涵义、原则、核心理念及可持续消费行为研究等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回顾,并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我国开展可持续消费研究和如何构建可持续消费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旅游城市餐饮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消费的快速发展,旅游成为驱动城市餐饮食物消费的重要动力,然而旅游城市食物浪费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中国食物可持续消费和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为探究旅游城市餐饮消费者的食物浪费行为,本文构建了消费者在外就餐食物消费与浪费模型,利用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4个旅游城市159家餐饮企业2293份消费者餐桌食物浪费现场调研一手数据,实证分析了旅游城市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特征,尤其是旅游者和非旅游者的食物浪费行为及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餐饮消费者每餐人均浪费量为79.52g。从消费者类型分析,旅游者人均每餐食物浪费量(96.54g)高于非旅游者人均每餐食物浪费量(73.79g);从就餐原因看,当就餐原因为朋友聚餐时相比其余就餐原因容易造成更高的食物浪费量;消费者的个人特征是影响其食物浪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其中受教育水平和年龄结构对食物浪费行为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即随着教育水平和年龄的增加,消费者人均每餐食物浪费量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另外,收入越高的消费者越容易产生食物浪费行为,不同消费时间、不同就餐频率群体的食物浪费同样呈现出显著差异。减少餐饮食物浪费,倡导低碳、绿色和可持续消费模式需要政府、餐饮企业、消费者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和行动。  相似文献   

5.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传统消费模式向可持续消费模式转化,本文阐述了传统消费模式和可持续消费模式,分析了影响传统消费模式向可持续消费模式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江文曲  李晓云  刘楚杰  孙倩 《资源科学》2021,43(8):1662-1674
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整体向增加高耗水的动物性食物消费趋势转变,不断加剧中国本已稀缺的水资源的压力。本文基于水足迹理论,利用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量和单位重量食物虚拟水含量数据,首先测算了城乡居民实际食物消费模式(S1)与膳食指南推荐的平衡膳食模式(S2)下的食物消费水足迹,比较分析两种膳食结构水足迹的构成和变化特征;然后基于两种膳食模式(S1、S2)和两种人口规模(2018年、2030年)构建了4种情境,估算未来人口规模和膳食结构变化下的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结果表明:①1985—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水足迹均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人均植物性食物耗水量的减少和动物性食物耗水量的增加;②人口规模和膳食结构是食物消费水足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实现平衡膳食模式的膳食结构对食物消费水足迹变化的作用超过人口规模;③营养均衡目标下膳食结构变化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1094.9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907.1亿m3;人口规模变化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929.4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减少615.4亿m3,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总量增加2024.3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总量增加291.7亿m3,食物生产水资源的短缺局面进一步加剧。本文为未来通过调整食物消费结构途径降低食物生产水资源消耗提供了初步的研究视角,同时对引导中国城乡居民均衡营养饮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食物生产及消费系统的变革,可持续的食物消费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议题。1978—2017年中国人均食物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导致人均食物消费的水资源消耗量、耕地资源需求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均呈增加趋势。因此,本文利用多目标规划方法,在满足膳食营养需求的基础上,探讨经济及资源环境成本最小的食物消费结构。研究结果表明:①在仅考虑热量、蛋白质及脂肪等宏量营养素约束时,得到的食物消费结构较为单一,而加入微量营养素约束时,食物结构多样性显著增加,但食物消费比例仍需优化;在营养组成和食物结构双重约束下所得的食物类别及消费量均趋于合理。②优化的食物消费结构与中国当前消费相比,畜禽肉类在热量和蛋白质供给中的比重显著下降,豆与坚果类和奶类在蛋白质供给中的比重增加。③与中国当前及其他典型食物消费结构相比,优化的食物消费结构在满足营养的基础上,经济及资源环境成本均较低,表明该优化结构满足可持续食物消费的目标。④优化的食物消费结构将使中国人均食物消费的水资源消耗量、耕地资源消耗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分别减少312.2 m3/年、256.0 m2/年、425.1 kg/年。中国的现状是农业资源日益稀缺,通过倡导合理的膳食结构,不仅能够有效减轻资源环境压力,而且对食物消费引发的各类健康隐患具有改善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50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哲敏 《资源科学》2007,29(1):27-35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食物消费额增长减缓,占消费支出比重快速下降;食物消费结构由单一型食物消费向多元化方面发展,由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向动植物性食物并重的食物消费模式转变。分析发现,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历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它划分为贫困期→温饱期→结构调整期→营养健康期等4个阶段,且这些阶段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居民的食物消费需求已从追求温饱向营养健康科学转变。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是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转变的关键时期应引起重视。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中存在的食物生产结构不够合理,食物质量、安全与卫生存在隐患;食物消费结构和饮食行为缺乏有效的引导;食物工业落后,加工品种类不多;食物消费的差距在拉大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健康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潘月红  许世卫 《情报杂志》2006,25(8):143-144,F0003
从现阶段中国居民的食物信息消费特征和现状出发,综合分析了目前食物信息消费中存在的各种障碍性因素,并提出了突破食物信息消费障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EIES模型对两个年度江西省城镇居民主要食物的消费需求特征进行了边际预算份额分析、边际消费倾向分析、基本需求支出分析和需求的收入弹性分析等的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镇居民食物需求的变化趋势是在外饮食、奶及奶制品食物的消费增长较快,其他食物消费相对较稳定,并提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1.
周敏  谢莹莹  孙叶飞  高文 《资源科学》2018,40(9):1693-1705
加速推进城镇化与实现能源消费量控制是中国现阶段发展的两大任务,探明两者的作用路径对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1990—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两步系统GMM方法与门槛回归模型从直接与间接效应视角构建传导因素的作用路径并检验潜在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城镇化对能源消费表现为显著扩张效应,但呈逐渐减弱趋势。在间接传导路径中,产业结构变迁的节能效果显著;城镇化加速技术集聚外溢和“人力资本红利”累积,扭转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累积对能源消费的正向作用方向;中国城镇化仍未脱离高碳化发展阶段,人口扩张与经济增长仍是城镇化进程中能耗持续走高的重要诱因。最后本文验证了各传导因素的门槛效应,即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随各因素的发展水平呈现差异性。因此政府及企业应结合各因素作用路径与方向及所处的门槛阶段,注重科技与人力投入,强化质量效应,实现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大城市能耗变化的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区域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滕飞  刘毅  金凤君 《资源科学》2013,35(2):240-249
特大城市的能耗已从生产领域转向城市功能和自身发展方面,因此其能耗具有与中小城市不同的特性。本文首先分析2010年61个特大城市能耗的空间分布特点,再利用D氏数指分解法对1996年-2010年间32个特大城市的能耗变化做因素分解分析,在综合考虑城市经济增长、人口规模扩大和空间扩张三方面因素的基础上选取经济规模、单位产值能耗、人均能耗、人口密度、能源空间支持等5项指标,计算其对城市能耗的贡献率,分析共性与区域差异。结论显示:城市所处区域(特别是气候条件、资源禀赋)对其能耗量和能源利用方式有较大影响;经济因素仍是特大城市能耗变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因素贡献率较大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地区;人口因素在特大城市能耗变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低碳型的生活方式是特大城市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紧凑型空间是城市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应提倡精明增长,建设紧凑型城市可以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13.
稳定的能源供应是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中国对石油需求量的大幅提升,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也在持续上升,石油进口通道的安全及格局问题便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现阶段有关新的北极石油战略通道对现有中国石油进口通道格局影响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在分析总结中国石油进口通道格局现状和北极通道开发趋势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结合适当的定性分析,对北极通道的吸引力进行探讨,得到北极通道影响下中国石油进口通道格局的变化趋势,即北极通道将成为中国石油进口通道之一,并分担7.06%的石油进口运输量。由此提出的面向北极通道中国应采取的相关战略措施,有利于中国尽早适应石油进口通道格局的发展变化,确保未来石油的安全供应。  相似文献   

14.
杨晓  刘爱民  薛莉  贾盼娜 《资源科学》2018,40(10):1931-1942
大豆是一种重要的农产品资源,压榨行业是大豆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它的原料来自大豆种植业,生产的豆粕主要用作饲料业和畜牧业的蛋白原料。自1996年以来,中国大豆进口量不断增加,是全球最大的大豆压榨国,大豆压榨企业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和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也是主要的大豆压榨国,对比分析美国、巴西及中国大豆压榨企业布局特征,对指导中国未来大豆压榨企业投资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项目组20多年持续收集的相关资料,以及美国农业部、巴西植物油加工协会的资料,对比美国、巴西和中国的大豆供求基本特点、大豆生产布局、畜牧业和饲料业分布、大豆压榨企业和产能布局特点发现,美国、巴西的大豆压榨企业主要集中在大豆主产区,并与其国内豆粕市场空间高度重合,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布局形态;而中国大豆压榨企业布局和大豆制品销区在空间上不完全重合,逐渐形成了以沿海港口城市为压榨核心,以长江、哈大铁路等交通运输线路扩散的带状布局形态。区域畜牧业、饲料业发展决定着豆粕市场需求空间,但是大豆原料供给与豆粕需求在空间上往往存在差异,除了不同国家和区域的产业政策外,大豆原料及豆粕的运费成本、豆粕的市场潜力、区域内大豆压榨产能规模及企业间分工协作所产生的集聚效应是造成大豆压榨企业空间布局形态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王云  朱宇恩  张军营  王冰 《资源科学》2015,37(10):1881-1889
客观判断煤炭产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对于中国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煤炭产业发展现状,运用产业周期相关理论,将龚柏兹曲线定量分析法与计算判断法、经验对比法两种判别法相结合,构建煤炭产业生命周期模型并进行实证应用,通过煤炭资源与产业规模维度、煤炭产业结构和组织维度、煤炭产业技术结构和效率维度、政府角色维度综合判定中国煤炭产业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形成期向成长期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中国煤炭产业正在进入一个重大调整期和转型期,随着能源生产与利用由“变革”到“革命”的转变,煤炭全方位综合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突破、推广和应用以及煤炭管理方式创新,未来中国煤炭产业将进入快速成长期。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食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鹏  王灵恩  刘晓洁  李云云  薛莉  成升魁 《资源科学》2018,40(12):2369-2381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升级和农业发展战略转型的关键期,加强食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城乡居民改善饮食和生活方式,减少食物浪费以及不科学饮食习惯诱发的健康隐患,更是应对粮食供求长期紧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当前国内对食育研究明显不足,难以支撑现阶段食育实践推广的需要。本文利用文献资料分析方法首先对国内外食育理论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从社会背景、制度建设、社会参与、内容和方式创新四方面总结了国外食育的实践特征,进一步梳理了中国食育实践的历史脉络和现状。基于以上分析,文章提出食育的概念,阐述了食育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包括主体的多元化和协调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创新性、形式的多样性和探索性。最后围绕加快推进中国食育提出加强食育制度设计和跨区合作交流、完善食育推进课程体系、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食育网络、开展食育推进试点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猪肉消费市场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晓  赵颖文  陈春燕 《软科学》2011,25(3):88-90,94
分析了目前我国猪肉消费市场的现状特征、消费模式以及未来猪肉消费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如何推进猪肉消费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