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和综合度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中明 《软科学》2010,24(3):69-74
构建了由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2个分系统、8个子模块组成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运用科学方法遴选出一套有效的预警指标体系,确定了相应的临界值和风险监测预警区间,采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方法确定了各指标的组合权重,构造了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综合度量模型,并对2007年江苏区域金融风险状况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煤炭依赖型区域是高生态风险区域。以该区域生态承载力运作系统为出发点,选取16项代表性技术指标,采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设计生态承载力安全预警评价技术模型,并以山西省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预警分析。结果表明:基于GA-BP算法的预警技术有助于实现煤炭依赖型区域生态承载力风险预警;未来10年内,历史生态债务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该区域生态风险控制的效果;必须采取进一步措施,方能降低生态承载力警情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城市水土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文梅  任志远  王丽霞  侯琳 《资源科学》2008,30(12):1916-1922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资源,各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 水土资源生态系统的安全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保护水土资源,保证水土资源合理、 高效、 可持续利用,是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以西安市为例,在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 研究方法和目标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城市水土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方法,按照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系统层建立水土资源生态安全层次结构评价指标体系,使其能够从整体上反映城市水土资源生态安全的状况。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综合评价法计算生态安全值,并将生态安全值划分为5个判别等级, 以此来判定西安市水土资源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 西安市2000年~2005年生态安全值均在0.41~0.44之间, 处于水土资源安全中警状态, 水土资源生态系统受到较大的人为破坏和干扰, 承载能力较低, 土地退化较严重, 水资源重度紧缺, 生态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水土资源承载力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山东省人均耕地资源和人均水资源量相对较低,近年来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水土资源的供需矛盾,水土资源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从空间角度对山东省水土资源现状和未来承载力进行评价和预测,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合理布局等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论文分为4部分。一、二部分通过建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多目标规划模型分别对17市地水资源承载现状及未 来承载力进行评价和预测;第三部分,在预测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估算各市地耕地人口承载力;文章最后根据水土资源承载力的空间组合,将全省划分为五种类型区,他们具有相对集中连片的特征,并且和自然地理界限、经济发展区划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每一类型区应采取不同的发展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理论与测度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但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因而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刻不容缓。文章介绍了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理论与测度方法探索研究的阶段性进展,初步构建了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理论的承载力模型,通过评估海洋资源环境系统进入不可持续过程时的阈值或阈值区间,建立沿海县级行政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和评估预警方法,并在京津冀海域开展试评估,结果表明海洋生态退化、岸线过度开发、海域环境污染受损、天然渔业资源衰退是影响河北和天津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四大主要因素。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测度方法研究和建立监测预警机制,科学客观评估测度可持续发展水平,探寻疏解沿海地区承载压力、增强承载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借助传统的生态足迹方法,以"国家公顷"为计量单位,运用"中国平均生态生产力"对单产因子和产量因子进行调整,引用"中国平均均衡因子",提出"中国标准"的生态足迹新方法,构建了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预测GM(1,1)模型分别建立了云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的预测模型,残差检验与误差检验结果满足模型精度要求,以此对云南省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状态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1998年-2009年,云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均呈波动上升态势,耕地资源利用总体上呈现弱不可持续状态;②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自然灾害和土地利用方式等不出现明显"突变"的前提下,2010年-2015年,云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将呈稳步增长趋势,区域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程度将进一步增强,但这种增强只是从弱不可持续状态向弱可持续状态逐渐逼近,并没有达到中等可持续状态或强可持续状态。保住耕地面积"红线"和对山区耕地资源进行整理、技术改造是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实现云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策。  相似文献   

7.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趋势下我国贸易摩擦预警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持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构建我国贸易摩擦预警模型十分必要。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贸易摩擦预警指标主要集中在反倾销这种方式上,因此,预警模型的指标体系需要加入反映反补贴、技术贸易壁垒等的指标。在指标体系构建完善基础上,通过专家评分模型、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用多因素加权法给出预警区间。  相似文献   

8.
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98,自引:0,他引:98  
刘勇  刘友兆  徐萍 《资源科学》2004,26(3):69-75
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可是对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及评价研究尚未真正开展,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研究几乎还处于起步阶段。该文在对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概念、内容和目标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建立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代表性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以浙江嘉兴市为例,以嘉兴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作为本评价的目标层,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系统层着手,细化研究的层次,通过对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与完备性等检验,最终从状态层选择了24项变量层指标,构建了适合区域特征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相关数学方法,计算嘉兴市1991年和1997年各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结合AHP法等确定的指标权重,对嘉兴市1991年和1997年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认为嘉兴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虽稍有好转,但还处于“较差”的安全状态;最后对嘉兴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水土资源对旱涝灾害的承险脆弱性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龙鑫  成升魁  甄霖  杨莉  姜鲁光 《资源科学》2010,32(5):1000-1005
本文从水土资源作为自然灾害承险体的角度,探讨水土资源对旱涝灾害的承险脆弱性。研究构建了影响水土资源承险体的脆弱性评价关键指标体系。并结合通用脆弱性指数(PVI)对影响水土资源的承险脆弱性的指标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表明,物理暴露量以受灾面积以及灾害的等级和发生的频率来表征,内在脆弱性以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来表征,区域应灾能力分为基础应灾能力和专项应灾能力,基础应灾能力以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指标表示,对旱灾的专项应灾能力以有效灌溉面积、水库库容量、机井数目、水田缺水率和旱地失灌率表示,涝灾以提防长度和水库库容量来度量。通过评价水土资源的承险脆弱性,可以为减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资源管理和减灾投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生态效益考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群英  周生路  任奎 《资源科学》2009,31(4):634-640
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考量已成为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采用多目标优化模型,以生态承载力、生态支持能力和生态绿当量作为土地生态效益的衡量指标,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生态效益考量方法进行研究,并以南京江宁区为例,求得土地利用生态效益优化的若干方案,然后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及主成分投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方案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择优。结果表明:①该方法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生态效益考量是可行的,可以为区域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新一轮规划修编提供有利借鉴;②采用该方法,目标年与基期年相比,研究区耕地面积减少幅度较小,可完成耕地保有量目标,园地、林地比重分别增加1.02%、4.41%,居民点工矿用地比重增加1.25%,交通用地增加0.91%,建设用地总量增加较小,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生态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11.
韩冬梅  汪刚  田晓喻 《资源科学》2022,44(10):2074-2088
畜禽养殖业作为中国农业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面临着稳定产能和环保约束的双重挑战。在畜禽养殖格局不断调整的背景下,须要关注由此带来的局部区域资源超载的风险。本文基于“短板理论”构建了畜禽养殖资源承载风险指数,分析了2010—2019年中国29个省份的畜禽养殖资源承载风险及短板要素,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省域风险的集聚性。研究表明:①耕地资源承载风险是中国大部分地区养殖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且存在较高的风险集聚性,整体来看风险呈下降趋势,华南和西南地区风险高于其他区域;②水资源约束是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畜禽养殖资源承载风险的最大短板;③养殖重点发展区域普遍资源承载风险较高,存在资源要素短缺的风险。由此,提出如下建议:构建畜禽养殖资源承载风险长期评估和预警体系,将最稀缺的“短板”要素作为最重要的警示要素,在区域养殖规划中采取“以短定养”;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坚持种养结合是降低耕地资源承载风险的重要途径;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与资源环境协作机制,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尤其应关注风险较大的养殖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2.
许明军  冯淑怡  苏敏  樊鹏飞  王博 《资源科学》2018,40(10):1991-2001
当前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过程中对资源环境功能协调、层次有序和动态反馈考虑不足。本文基于要素供容视角,分别从资源要素的使用强度、保障程度和潜力提升程度,环境污染现状规模、污染物变化率和污染物治理能力,建立了一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资源供需平衡法和环境容量法来衡量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指数,并对江苏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全面评价,并对资源环境要素间的协调发展度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 就资源承载指数而言:江苏省耕地承载指数为0.99,农村和城镇建设用地承载指数分别为1.22和1.96,水资源承载指数为1.24,资源综合承载力为1.25,资源人口承载力范围为7652.6万~11 578.9万人;② 就环境承载力指数而言,江苏省土壤、大气和水环境承载指数分别为1.27、2.68和5.20,环境综合承载力为2.95;③ 就协调发展度而言,各资源和环境要素间的协调度均值都高于0.86,协调发展度均值也都高于7.3,但也存在个别地区的个别要素间处于非协调发展状态。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从资源性、结构性和技术性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本文评价思路和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理念为基础,恰好契合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功能协调、层次有序和动态反馈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具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程超  童绍玉  彭海英  闫少凯 《资源科学》2016,38(8):1561-1571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滇中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客观认识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及其平衡性是解决滇中城市群缺水问题和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前提。运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基尼系数以及重心模型对滇中城市群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供需平衡、时空平衡以及平衡性的偏离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6-2014年滇中城市群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为(0.216~1.370)hm2/人,区域内部差异和年际变化较大;②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在供需上呈现不平衡状态,在时间变化上呈现不稳定状态;③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综合基尼系数为0.372~0.626,总体上处于“集聚程度较大”的区间范围,空间变异系数为0.358~0.804,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在空间分布上不平衡;④滇中城市群水资源生态承载力重心与其几何中心偏离,偏向南部地区,年均偏移距离为40.6km,区域间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与人口、经济分布以及资源环境极不对应。  相似文献   

14.
伴随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中国不少村镇出现“五化”(非农化、老弱化、空废化、污损化、贫困化)现象,成为制约中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障碍。构建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与测算方法体系有助于支持村镇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水、土等资源优势,振兴乡村经济,改善村居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本文梳理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脉络、应用领域与尺度特征,并以村镇地域系统为对象,从综合性与地域性视角界定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从承载力与承载体及其相互关系切入,剖析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和外延。在对村镇建设类型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要素的互馈关系,探讨了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互作用机理。最后,通过指标体系与系统模型构建,采用“短板原理”,初步构建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体系的理论模型。本文主要贡献为完善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体系以及系统评估方法,同时对于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方曲  封志明  刘慧 《资源科学》2018,40(4):655-663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剧,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以人口总量为出口界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在此基础上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进行了展望,总结分析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研究认为:目前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认知并未统一,评价方法也存在差异;研究侧重单要素评价,而对资源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较为薄弱;在开放的系统下如何剥离要素流动导致的资源环境压力转移,率定社会经济系统对当地资源环境压力,透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并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有待进一步深化。为此,将区域社会经济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予以集成,开展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义忠  乔友凤  郝灿  卢宏玮  彭贺  夏军 《资源科学》2022,44(10):2137-2152
生态足迹是量化区域自然资本利用可持续性的关键指标。本文运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评估长江中游城市群2000—2015年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结合非均衡指数和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分析生态足迹指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配性。研究表明:①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均生态承载力下降而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不断增大(增幅6.81%),区域生态赤字较为严重;其中,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人均三维生态足迹的变化拐点分别出现在2007年和2009年;区域草地与耕地的资本存量消耗量(足迹深度)不断提升,而林地和水域的资本流量(足迹广度)更新速度能够满足资源消费需求;总体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本存量损耗严重(但优于成渝和长三角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空间优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②足迹广度与足迹深度存在地域互补性,即资源富饶的地区一般有较大的足迹广度和较低的足迹深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荆门、咸宁、襄阳等地区足迹广度大而足迹深度小,其自然资本利用格局较优;而武汉、鄂州、黄冈等地区而足迹广度小足迹深度大,其生态可持续性差。③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与水资源、人口的匹配度较差,与GDP匹配度较高;此外,研究发现当城市群城镇化率达到某一阈值时,其与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和足迹深度关系可能发生转变: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间均呈现倒“U”型特征;除环鄱阳湖城市群(城镇化率上升,足迹深度增加)外,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足迹深度与城镇化率符合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特点。研究结果能够为实现城市群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及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自然保护区是维持西藏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该保护区2007年有效物质消费量与有效可利用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分析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为宏观指导西藏地区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分析表明: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5785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1.2453hm2,人均生态盈余为19.6668hm2,盈余比例达92.57%。人均生态足迹中,对耕地的需求最大,其次为化石燃料产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对于水域的利用缺乏统计数据。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远大于生态足迹,其中以林地为主,体现了当地的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18.
调整特征参量的生态足迹新方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最终能源足迹概念.即地球上消耗的能源最终由太阳辐射提供,而能源生态足迹就是消耗能源所需的接收太阳辐射能的建成地面积.相应的,不再使用化石能源地概念.同时,将海洋提供的生态资源,纳入内陆居民人均生态承载力范畴.以西安市1997年~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本文分别使用传统方法和上述调整后的方法对10年间西安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传统生态足迹法计算的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均赤字由1997年的1.07hm~2,逐渐增加至2006年的1.40hm~2,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况.而调整后生态足迹法的计算结果表明,西安市一直处于生态盈余状况,可持续发展状况良好,其人均生态盈余在1997年为0.64hm~2,至2006年为0.45hm~2.本研究调整原方法部分特征参量后,使生态足迹法更具前瞻性,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特征,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凤君  马丽  许堞 《资源科学》2020,42(1):127-136
黄河流域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重要支撑区以及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安全支撑区和粮食安全基地。但受区位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该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单一化产业体系加重了地区生态环境负担。本文在辨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主要限制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区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本底、大气环境、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功能的胁迫特征,总结了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及需要把握的关系;提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必须处理好产业开发布局与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格局稳定、重点区域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突破与系统统筹的关系。为此,建议该地区应优化产业发展路径,积极推进以绿色循环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以地区资源环境约束促进能源基础原材料产业规模控制和效率提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确定适宜的产业发展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推进重点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城市群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能矿资源开发的生态空间管控与生态修复,实施一批区域性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