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来,时评走俏,写评论的人越来越多,人称时评家或时评写手.然而,这些时评作者的素质普遍偏低,喜欢抓所谓的"新闻热点"来大肆炒作,却不能发现真正的重大题材,我们不妨以这次罕见的大雷灾为例子,谈谈时评写手们的失败表现.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反映进入了网络时代。由于网络的开放程度很高,也由于人们在网上发表评论相当自由、快捷,从而孕育和产生了大量的时评写手。这些写手除了在网上评说是非,表达见解,也将其言论等作品像天女散花一般发送到报刊等许多传统媒体,加之如今各种媒体相互跨越和交融,促使网络时代整个传媒界的新闻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正处于第三次"时评热"时期.其中,报纸时评的发展势头总体上是好的,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一是预设观点,不注重观点的平衡呈现;二是少数作者素质偏低,制约了时评的传播致效;三是观点雷同,浪费了报纸版面资源.发展传播学为报纸时评赋予了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使命,为此报纸时评传播管理者应从时评有益于国事的高度出发,保障时评的表达自由;报纸时评工作者应增强伦理道德意识,以国利民福为依归进行创作;报纸时评"生产链"全系统应强化精品意识,用优秀作品来充当公共空间的优质话语.  相似文献   

4.
"旗舰上的汽笛" 近几年,报纸时评有很大的进步.时评进步的标杆有二:其一,原以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吸引读者的都市报、晚报群体.十有八九开出了时评专版;其二,人民日报推出了<人民时评>专栏.仅以时评而言,"处庙堂之高"的党中央机关报,和"居江湖之远"的都市报、晚报,"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相似文献   

5.
时评在国内媒体中"发烧"已久.说实话,我对时评越来越不"感冒",甚至有些讨厌有些时评家喋喋不休地"胡说八道".今年2月6日,发表在<大众日报>一版上的时评<忘家,只为望家>,虽然只有700字,却新意盎然,让人眼睛一亮.  相似文献   

6.
王喆  马弋飞 《东南传播》2021,(5):97-100
数字技术作为一种介入和改变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力量,改变了传统的工作场域和劳动形态,也催生了新的职业群体.网文写手作为数字时代一种新型的职业业态,不同于工业时代的工人群体,他们以一种"自愿的、愉悦的"方式主动参与到生产劳动之中.网络文学平台既是他们的"游乐场"又是"社会工厂".互联网促成的合作带来了新的剥削,平台方通过资本复制与弹性雇佣贬低了写手们的劳动价值,不断转型升级的网文产业也在日益挤压着写手们的生存空间.网文写手作为网文写手"金字塔"式构造的底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也是常被忽略的群体.探究网文写手的劳动实践,对理解数字时代的新型劳动形态,或许有一些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时评热方兴未艾,不少报纸每天的时评版多达2个以上,时评版的位置也前移至二版、三版.伴随着时评的"做大做强",报刊新闻竞争已从单纯的消息竞争发展到如今消息、时评两条战线的竞争.  相似文献   

8.
时评的演进和发展 时评这一新闻评论品种,自上个世纪初由<时报>开创而横空出世.如刊载于<万国公报>的文章<中西时势论>、<强国利民略论>,<时事报>、<清议报>上发表的<变法通义>、<少年中国说>等,均属于时评范畴.这些时评多为政论文章,题目往往带有"论"或"说",视野宽广,格局宏大,关注国计国策,论述旁征博引,理据充分.类似的政论式时评体例,在中国报业史上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①  相似文献   

9.
时评是公众舆论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时评的主体是公众,对象是公共权力,目的是批判.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公众舆论"指的是有判断能力的公众所从事的批判活动".①笔者认为,必须对这种公众"批判活动"的"判断能力"进行审视与反思,尤其要认清"常识化解释"的误区,才能使时评更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试以典型案例,分析时评中的"常识化解释"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娱乐过度、逻辑缺失.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为人们发出个人之言提供了极大便利, 热点事件甫一出现, 跟进的时评便如雨后春笋, 迅速充斥各大网站的时评版块. 纸媒的时评栏目编辑再也不发愁稿源了,只要点开某一网站的时评版块, 各色言辞精彩的原创评论稿件任尔挑选. 一些网络时评作者, 因其作品屡被纸媒转载, 在时评界拥有了一定的 "江湖地位", 随之而成为某些纸媒的固定供稿人甚至专栏作者. 然而, 网络时评中尽管不乏精品, 但纸媒的时评编辑仍需有一双慧眼, 严以把关, 以免观点偏颇甚至谬误之作抢了 "话筒", 损害所在媒体的公信力. 教育领域乃时评高产之地, 招考政策、 学校管理、 职业道德、 师生冲突、 校园伤害等都易引发质疑或抨击. 现就以教育时评稿件选编为例, 对编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1.
去年秋季以来,圈里圈外关于杂文的概念、杂文与时评的关系、杂文的地位、作用和创作艺术等话题见仁见智、议论颇多.作为《杂文报》的一位编辑我想就"时评与杂文的发展趋势"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首先,我同意"民主兴时评兴"这一总体判断.时评之所以兴,首先是它有广泛的紧迫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大改革时代,要让旧的东西逐渐消逝,新的东西稳步诞生,很多人往往不辨新旧和好坏,需要有人指引和启示.杂文和时评都能承担这个任务.  相似文献   

12.
时评成为各报刊的重要版面,不过近十年时间.追溯时评发展轨迹,最早进入公众视野的,应是<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它成为中国报刊的名牌栏目,以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为特点,受到普遍欢迎.之后,该报的"青年话题",<南方周末>的"视点",<南方都市报>的"众议"、"来论"便如雨后春笋,在各种媒体铺陈开来.  相似文献   

13.
时评是报刊一大看点。但是,综观现在报刊的时评作品,我注意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过分偏爱"昨日时评"即是其中最明显的一处硬伤。所谓"昨日时评",就是针对昨天各媒体的新闻事件的评论。流风所及,一些报纸甚至对"昨日时评"以外的时评作品评价一律亮出红灯,非"昨日时评"而不登。  相似文献   

14.
席佳 《东南传播》2011,(6):160-161
在媒介市场化时代,提供观点信息的时评已成为各大网站竞争角逐的利器,"评论"频道蔚然成风.网络时评以其低门槛、平民化的特性吸引了广泛的创作群体,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专业性成为其"短板",亦使其陷入水准下降、品质不精的困境.本文从网络时评专业性缺失的种种表现出发,探究其根源,并强调专业性对于网络时评长足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邵筱琳 《今传媒》2011,19(3):125
近年来,"时评"迅速崛起,但是对于时评的定义这一本源问题,学界和业界却有着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试从"时评"的历史角度分析时评的产生过程,从而对时评下一定义。  相似文献   

16.
据报道,重庆市奉节县25名部门“一把手“,因缺席或找“替身“参加该县的重要会议,被责令在县电视台上公开作检讨,每人30秒,检讨内容是“无组织纪律观念“。该报道一经刊出,全国各地报刊竞相转载,时评写手的评论更是妙语连珠,各种新奇的观点交相辉映。然而,  相似文献   

17.
新闻时评的复兴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时评热"的兴起及背景 在当今信息代的媒体竞争,在很大意义上不仅是新闻题材的竞争,更是新闻解读的竞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跨入新世纪以来,新闻评论尤其是作为快速评论的"新闻时评",在经历了以往相当时间的沉寂以后,又焕发生机,风起云涌.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收听广播、点开网页,时评四面开花,令人目不暇接.  相似文献   

18.
据报道,重庆市奉节县25名部门“一把手”,因缺席或找“替身”参加该县的重要会议,被责令在县电视台上公开作检讨,每人30秒,检计内容是“无组织纪律观念”。该报道一经刊出,全国各地报刊竞相转载,时评写手的评论更是妙语连珠,各种新奇的观点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时评与杂文的发展呈并驾齐驱、共同繁荣之势,原先在特定政治生态下嗫嚅谨言的时评,随着政治舆论环境的开放、宽松而兴盛起来,而原先以"曲里拐弯"地批评和讽刺见长的杂文,相形之下似乎有点"失势",但继续葳蕤地生长,不过搀杂的"时评味"愈来愈浓郁.  相似文献   

20.
吴雨蓉 《新闻知识》2012,(10):80-81
电视时评节目作为电视评论的轻骑兵,以其新锐亲民的风格在舆论引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电视时评节目"概念进行梳理,提出"电视时评节目是狭义的电视新闻评论"的观点,进而对当今电视时评节目的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电视时评节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