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网络传播中出现了较为鲜明的后现代伦理特征:道德主体的虚拟化和道德语境的虚无感、道德中心的离散和道德权威的消解、道德祛魅的极化和道德界限的模糊以及道德行为的非理性化等,从而导致网络社会出现大量道德失范现象。本文在对网络传播中后现代伦理特征的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应确立网络道德的实在性,以话语共识协商法建构道德新范式,并树立网络生态伦理观,以责任伦理规避网络伦理中的非理性。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6,(18):45-52
在社交媒体时代,风险信息传播的传播过程发生了极大改变,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愈发强烈。本研究以2015年11月震惊全球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结合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对该社会网络中各种关系进行全面、精确的量化分析,研究事件发生后信息传播的动态网络结构。最终结果表明,事件中的风险感知网络是基于关键行动者的动态网络结构,关键行动者掌握重要信息源,中介行动者在风险信息扩散过程中充当意见领袖,使得风险信息在传播中被放大,能更快的传播至普通行动者。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网络舆情事件中,公众的表达存在态度不友善、言语不客观等问题.这与网络舆情表达主体和客体存在某些伦理失范有关.网络舆情表达主体包括个体表达、群体表达、整体表达和全体表达.网络舆情的表达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动机代替是非、态度甚于事实、关系超越道理以及表达主体的不平衡现象.认识表达伦理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规范网络舆论,使表达主体的言论自由而负责.  相似文献   

4.
李伦 《青年记者》2017,(12):17-19
互联网的普及使人类进入网络传播时代,互联网使信息传播变得空前地便捷,但网络传播也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如色情信息、虚假信息、憎恨言论和反社会言论等.规制网络不良信息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传播伦理学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平台. 网络传播伦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网络传播伦理.网络传播伦理是调节网络传播主体与信息、主体与主体关系的规范体系.网络传播伦理涉及处理网络传播各种权利利益冲突的基本原则,规定传播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和传播主体的德行清单,确立网络传播行为合理性的根据,以及维护网络传播秩序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5.
个人网络行为信息作为大数据分析的关键要素,被广泛应用于新闻内容分发、互联网定向广告、消费者自动化决策等场景之中,同时带来法律风险、伦理风险和社会风险.应明确个人网络行为信息的法律属性,赋予个人信息主体"拒绝权""退出权""删除权"等权利,同时加强对算法的法律规制,为保护个人网络行为信息,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6.
网络影像传播是指利用数字设备拍摄、制作并通过网络平台向公众发布、扩散影像的行为.当前,网络影像传播存在严重的伦理失范现象,特别是淫秽色情影像已然成为“网络毒瘤”. 网络影像传播伦理失范及其表现 伦理道德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特殊的非制度化的社会意识、价值诉求和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具有广泛而持续的约束力.①传播伦理,是在大众传播专业化之后所形成的一种职业伦理,涵盖“自由”“正确与公平”“知之权利”以及“大众艺术”等内容.基于影像经信道到达信宿的传播流程,网络影像传播伦理是指影像生产、传播和利用过程中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以及对应主体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意义]鉴于社交媒体推荐算法所带来的众多算法负面问题,研究社交媒体用户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算法抵抗行为,对我国的应急管理和舆情治理具有应用价值。[方法 /过程]基于福格行为模型(FBM模型)和风险信息寻求与处理模型(RISP模型)构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中的算法抵抗行为影响机理模型,并利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结论 ]研究发现,触发维的感知风险变量正向影响负面情感反应;动机维的信息不充分变量正向影响算法抵抗行为。能力维的算法功能感知会通过信息不充分影响算法抵抗行为,算法FEAT感知直接影响算法抵抗行为。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算法抵抗行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对推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交媒体算法治理和应急舆情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4,(23):60-64
传统媒介信息传播到微博信息传播,是一个权威、控制、中心消解的过程,标志着"现代"的消融、"后现代"的确立。在"后现代"背景下个体游走于不同微博部落中。本文解析微博部落后现代化的表征:部落以共享的情感或符号为联系基础;权利分散于网络主体之中,没有绝对权威;部落存在具有脆弱性。最后,基于后现代伦理的视角对微博部落管理提出伦理反思:启用外部伦理监督机制,整合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作用。  相似文献   

9.
信息生态视角下社会网络伦理规约模型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岩  马捷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4):56-66
[目的/意义]社会网络伦理作为社会网络信息活动中产生的新型伦理,其规约模型的构建较为清晰地描述如何规约信息人、信息技术、社会网络环境,从而为处理社会网络伦理缺失行为提供指导。[方法/过程]明确网络伦理的主体关系和研究范畴,基于信息生态的构成要素,阐释社会网络伦理的概念内涵。在对社会网络伦理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网络伦理缺失行为的主体根源即信息人的责任意识,以责任伦理为理论切入点,构建社会网络伦理规约模型。以“魏则西事件”为例,阐释社会网络伦理规约模型与该事件监管思想的契合度,最后提出基于社会协同的网络伦理规约实施策略。[结果/结论]建构社会网络伦理规约的理论框架,提出基于社会协同的网络伦理规约实施策略,对于引导和规范网络信息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意义]算法推荐服务衍生的风险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厘清算法推荐服务风险的产生机制以及用户应对算法推荐服务风险的行为特征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算法推荐服务体系。[方法 /过程]运用扎根理论,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方式,一对一深度访谈30名网络用户,结合防护性行为模型和风险应对行为理论,探索算法推荐服务风险中用户的应对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决策路径。[结果 /结论 ]研究发现风险属性、传播渠道、平台特征和用户行为特征对算法推荐服务风险的传播产生影响;在风险传播的基础上,用户形成风险感知、利益相关者感知和防护性行为感知;用户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态度和效果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决策,采取不同的应对行为。最后从算法素养、风险参与和个体学习3个层次提出建议,以应对算法推荐服务风险。  相似文献   

11.
倪炜伦  薛可 《东南传播》2021,(5):108-112
近年来社交媒体用户已成为公共卫生事件扩散的重要助推力.基于动机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回归分析法,探究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参与传播的动机与行为.结果表明:在公共卫生实践中,对社交媒体用户传播行为影响最大的是公共动机,即越积极维护公共利益的用户,越会踊跃地在社交媒体中生产危机信息;宣泄动机和共鸣动机对用户的公共危机传播行为影响较小,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从众动机对社交媒体用户的传播行为未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袁雪渊 《东南传播》2016,(10):96-99
自媒体传播在解构传统媒体线性传播下的传受者关系和话语权体系的基础上,所建构的媒介传播空间呈现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混淆、公共空间私人化与私人空间公共化、道德空间紊乱等新特点.借助自媒体平台,主体彰显了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了道德自主性的发展,但在文化、网络技术和外部环境的多重影响下,主体也面临诸多伦理困境.从伦理层面规避自媒体传播乱象、规范主体行为,需处理好自律与他律、自由与责任、现实与虚拟三对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事件出版”随着信息传播的即时性而获得发展的契机,是以“事件”为中心,围绕事件构成元素进行断面或连续性综合报道和深入研究的出版行为.事件出版可以分为偶发事件出版、频发事件出版、奇异事件出版、人工事件出版等四种基本类型.这四类出版实践既有正当、适宜、主体自觉的伦理“在序”状态,也可能存在失时、失利、失义的伦理“失序”问题.有序的事件出版在伦理上应该对出版义利观、主体现、绩效观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倡导的集体防疫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社交媒体作为公众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在建构风险感知、动员公众参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往的风险沟通研究多集中探讨个体层面的媒体使用、风险感知与防疫行为,缺乏对社会层面的观照;且多将社交媒体笼统考量,难以提出足够有针对性的沟通方案。有鉴于此,论文通过细分社交媒体、风险感知和防疫行为类型,构建了“心理动机-媒体使用-风险感知-防疫行为”模型,在梳理疫情期间公众社交媒体摇摆使用行为及其内在动因的基础上,检验其对个体与社会层面风险感知和防疫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监测、社交、回避等动机会促使公众摇摆使用内容导向型社交媒体和用户导向型社交媒体。从作用机制来看,内容导向型社交媒体可直接影响或间接通过风险感知推动个体采取自我保护行为,并且配合集体防疫行动;而用户导向型社交媒体仅可直接作用于集体防疫行动。另外,社会规范在内容导向型社交媒体使用对集体防疫行动的作用路径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冬冬  张亚婷 《新闻大学》2013,(1):53-59,22
刘翔在伦敦奥运会比赛的失利及微博上的相关热议是具有典型性的传播学意义上的叙事.通过对微博中有关“刘翔事件”的言论及发布主体的梳理可以看出,在传播过程中左右当下舆论方向的是主流媒体、网络明星和网络公民三股力量,他们的话语代表着其所处不同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动机.N级传播时代话语主体从不同角度对事件的观照并不能揭示事件的真相,只是社会矛盾冲突所带来的话语狂欢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16.
惠东坡 《青年记者》2017,(12):25-26
当前,网络侵权、网络欺诈、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网络乱象引起了人们对网络伦理问题的重视,尤其是对作为网络主体的公民伦理素养的重视.网络伦理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伦理素养及其提升途径的研究对解决网络伦理失范,实现网络文明传播和网络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公民网络伦理素养的内涵 网络伦理素养概念的提出,是由于人们对网络中人与人、人与技术、人与网络社会关系准确而客观认识的缺失而引起的网络伦理危机.网络伦理素养是公民通过网络伦理观的树立和相关的伦理知识、情感的把握,掌握规范合理的网络技能,改善网络行为,形成有利于网络文明建构的一种自觉自愿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为了养成和提升网络伦理素养,公民必须掌握网络传播和网络伦理方面的知识,要有对人关爱的态度以及依靠道德自觉规范自己网络行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对网络社交媒体慈善众筹信息转发行为进行探索性扎根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影响慈善众筹信息转发行为的形成机理,提高慈善众筹的筹资效果。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法对18位被访者进行访谈,按照扎根理论方法对访问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最终提炼出5个主范畴和11个基本范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慈善众筹信息转发行为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信息质量、受众动机、感知风险、人际信任和便利程度均对慈善众筹信息转发行为产生影响,其中信息质量和受众动机影响最为显著,感知风险和人际信任次之,便利程度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8.
宁燕 《新闻世界》2009,(6):65-66
文章分别从传播主体和传播行为的角度浅谈灾难性新闻报道中传播主体和行为应当承担的伦理规范,从而使传播主体和传播行为认识到灾难性新闻报道应服从伦理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自媒体传播在解构传统媒体线性传播下的传受者关系和话语权体系的基础上,所建构的媒介传播空间呈现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混淆、公共空间私人化与私人空间公共化、道德空间紊乱等新特点。借助自媒体平台,主体彰显了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了道德自主性的发展,但在文化、网络技术和外部环境的多重影响下,主体也面临诸多伦理困境。从伦理层面规避自媒体传播乱象、规范主体行为,需处理好自律与他律、自由与责任、现实与虚拟三对关系。  相似文献   

20.
伦理问题就是关于人的行为是否正当、是否合乎道德的问题.新闻评论的伦理问题,本质是新闻评论的写作者、传播者与评论的受众的关系问题.它既应当表现为写作、传播动机的道德性、公益性,也应当表现为客观社会影响的道德性、公益性.新闻评论的伦理目标,应当是使评论的受众更加耳聪目明,在与传播主体的关系中更自由、更自主、更具有辨别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