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电视问政与微博问政的特色 1.电视问政的特色.第一,面对面,规模较大.电视问政节目属于大型现场直播访谈节目,阵容浩大,节目现场聚集政府职能部门领导、人大代表、群众代表、媒体代表、嘉宾,以及外场的采访与被采访人员.武汉电视台2015年电视问政“期中考”,规模达到历年之最,6场电视直播以“践行三严三实,推进城市治理”为主题,实况直播,53名领导干部“应考”,现场反映情况,听取群众心声,代表和职能部门表真心,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问题落实.  相似文献   

2.
2015年七八两月,济南电视台的五场电视问政直播节目引爆泉城荧屏,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央视网等国内数十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和评述.英国广播公司(BBC)也以“中国电视媒体推问政节目,促政府执政透明化”为题做了专题报道.2015年10月27日,瑞典韦斯特拉市副市长、城市议会执行委员会主席乌拉·佩尔森女士一行10人专程来济考察,现场参与《政务监督面对面》节目录制,对节目予以肯定.济南电视台的问政直播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值得梳理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彭涛  陈月异 《传媒》2016,(13):39-41
从2005年兰州电视台创办的《一把手上电视》栏目中所展现的问政雏形,到2011年武汉电视台首度推出的"电视问政"栏目的问政小高潮,再到2012年国内各地争相模仿武汉电视台而掀起的问政大高潮,经过几年的发展,"电视问政"节目已经以不同的形式与版本在各地出现.分析"电视问政"节目中由符号所体现出的显隐性权力及其惩戒性特征,对促进"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程晟 《青年记者》2017,(8):53-54
电视问政是政府主动提供的、以电视为平台百姓参加的新渠道,是百姓表达和维护利益的新途径,是我国公民参政的新方式.杭州的电视问政“公述民评”始于2009年.邀请市民代表跟政府部门现场对话,考问其一年工作及服务水平.每年的“公述民评”面对面电视问政节目,都会成为杭州百姓热议的焦点.本文首先探寻电视问政对构建善治政府的作用及局限,然后对如何完善电视问政、推进善治政府的构建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5.
只有让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电视问政”的总后台,才能让各级官员有所忌惮. 我国中部一个城市由于长期坚持“电视问政”而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每到“电视问政”节目播出时,市民围坐在电视机前,对参加“电视问政”的官员评头论足,这个节目不仅是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同时也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的节目.  相似文献   

6.
“电视问政”节目是一种利用电视媒体直播问责官员的电视节目,自2010年在湖北、广东、浙江等多个省市兴起之后,凭借着搭建政府部门与百姓沟通的桥梁作用,吸引了观众的支持和长期关注.不过,电视问政火爆电视屏幕的背后,制作者也应未雨绸缪,其节目的发展之路该如何走得更稳当?本文拟通过对“电视问政”节目的策划、制播以及取得的社会反响进行分析,探讨该类电视节目如何获取受众的认可,进而产生最大化的辐射效果和影响力,最后对问政类节目未来的发展提出思路.  相似文献   

7.
电视问政作为近年来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与问政形式备注关注,不同电视媒体在具体实践中,其节目理念、实际运作上均存在诸多差异。在宏观考察国内目前问政类电视节目的基础上,阐释电视问政的概念界定、特点并围绕“公共新闻”这一概念结合具体案例展开剖析,进而探讨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8.
正10月14~15日,由浙江广电学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和浙江传媒学院联合主办的"电视问政节目高峰论坛"在浙江丽水举行。论坛以丽水市创办《问政进行时》案例为切入点,探讨新时期电视问政节目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提升电视问政节目的方法和思路,以期进一步发挥电视问政节目的正能量。论坛由浙江广电学会常务副会长胡瑞庭主持,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黄勇,丽水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方向,浙江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华宣飞致辞。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  相似文献   

9.
电视问政节目问世以来好评不断,越来越多的省、市、县级电视媒体开办了此类节目,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什么电视问政节目这么受欢迎?本文对电视问政节目的特点进行分析,对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机遇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崔曜 《新闻世界》2014,(4):33-34
本文以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为案例,结合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分析电视问政作为新闻评论的新形式如何建构新的公共领域。本文将围绕公共领域三大要素——“公众”、“公共舆论”、“公共媒介”,探析公众在节目中扮演的角色,问政中公共舆论如何形成的,媒体如何作为"公共舆论的载体"提供政府与人民交换意见的场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电视问政节目特征,探讨了主持人如何做好角色定位,在电视问政节目中呈现出良好风格特征,在节目之中敢于讲真话,适度的进行情感渲染,代表群众的心声。对树立电视问政节目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观众的全面认可,提升节目主持人本职工作胜任能力,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亟待探索以治理为导向的全媒体平台建设,以满足当下社会的治理需求。如何提升问政节目的社会治理效用,补足电视媒体与用户互动薄弱的劣势,建立以问政节目促进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并提高问政节目全媒体舆论监督的全过程透明度,这是融媒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融媒问政节目《看见》为例,基于社会网络嵌入理论,探讨政府、基层媒体、民众三方行动主体的嵌入对媒介化社会治理的影响,发现“从问政到问责”的内容改变、“从单一到全媒”的技术更迭、“从监督到沟通”的关系转变是全媒体时代问政节目升级迭代为媒介化社会治理问政平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电视问政作为近年来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与问政形式备注关注,不同电视媒体在具体实践中,其节目理念、实际运作上均存在诸多差异。在宏观考察国内目前问政类电视节目的基础上,阐释电视问政的概念界定、特点并围绕"公共新闻"这一概念结合具体案例展开剖析,进而探讨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4.
电视问政节目是一项传播活动、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以"百姓参与、百姓评说、百姓监督"为理念,以百姓关心的问题为切入口,以政府官员与公众代表之间直接对话为主要形式。本文结合绍兴台电视问政节目的组织方式、运作实践、播出形态和实际效果,提出城市台电视问政节目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把干群沟通类节目、专题问政类节目、考核评议类节目作为重点进行打造,构建起政府联系群众的多方位"立交桥",使之成为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平台。通过电视问政,让各类民生问题得到及时、公正、合理、圆满的解决,促使政府部门转变作风,增加执政能力,树立起廉政勤政、务实高效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电视问政节目主持人良好的主持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现以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为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张渤  徐展 《青年记者》2022,(18):41-43
作为媒体化政治的显著形态,电视问政是大众媒体与政治过程深刻互动的结果,它既是政治需求对传媒组织的纵向干预,也隐含主流媒体对治理系统的顺势依从。据统计,目前共有243个电视问政栏目分布于全国多地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本文认为,作为以舆论监督为功能预设的新闻话语实践,电视问政节目也可产生冲击政治场域的公开力量,建设性新闻理念可为媒体问政提供观念借鉴,进而促进节目释放积极动能。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项借助新闻媒介而开展的传播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电视问政节目当前在各地方台已办得越来越多。那么,如何提升电视问政节目的影响力?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找准节目的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就是:问政参与方要具代表性、问政内容应贴近民生、问政目标是问出实效。只有一切从本地实际出发,电视问政节目才能在取得解决问题等实效的同时,达到领导满意、群众欢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林磊 《新闻窗》2014,(6):87-87
"百姓参与,百姓评说,百姓监督",电视台等传播媒体与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部门领导、街道(乡镇)一把手等接受现场问政,广大群众现场直接参与,解决了许多长期得不到有效处理的"老大难"问题。可以说,电视问政是将治庸问责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的一个重要工作平台。 以笔者所在的洞头广播电视台为例,今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背景下,举行了两场以"即知即改"和"年度重点工作"落实情况为主题的大型"电视问政"直播和五场以阶段重点工作为主题的微问政"百岛问政厅"录播。节目播出后,海岛群众反响强烈、拍手称赞。  相似文献   

19.
继网络问政之后,电视问政异军突起,方兴未艾。比较网络问政,电视问政更权威,可信度更高,对舆情影响更大,正在向制度化、常态化方向发展。电视问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体现执政为民,是党在新时期走群众路线的一种新方式。电视问政所带来的不仅是电视节目的变革.更深层次的是灵魂深处的冲击。是思想观念的变革.需要参与节目的领导、编辑、记者、主持人都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只有这样,电视问政才能有效进行。“民本”意识“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相似文献   

20.
在“十八大”召开前夕,鄂州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焦点面对面》,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那么,电视问政如何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