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的《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在这部经典文献中,他对个体人格和人生境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孔子看来,人生可分为四种境界:凡俗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境界,即“乐”的境界。在《论语》中,“仁”、“德”、“诚”“礼”、“乐”是孔子特别强调的,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基础。孔子对“礼乐文化”重要性的强调开启了中国文化重视“仁爱”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传统,也开启了中国文化政治与伦理结合的传统。它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至上主义”和近代的“审美救世主义”潮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以《论语》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文化是关于真、善、美的文化,更是关系到人的自由解放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都有笑的能力,笑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之一。有的人笑口常开,有的人不苟言笑。笑的行为能给人带来什么益处呢?  相似文献   

3.
读解人生     
我喜欢看戏,尤其是那些让人百看不厌的戏,纵然其结局都已了然于胸,但一遍一遍仍能随着剧情的起伏而情感跌宕,流连于其中。好戏往往都能给人这样的感觉。因此一部好戏不在于结局,而在于它的剧情发展是否能引人入胜。有人说,人生如戏,话虽有些调侃,但从某些方面来看,人生的确如此。人生是一部我们都知道结局的大戏,这个结局就是死。无论成功失败,无论伟大渺小,最终都是一样。人都是要死的,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提及,但又都不得不承认的事实。现实就是这样的荒谬而真实。因此,每个人都面临着生存质量的提升与死亡的困境。不能因为有…  相似文献   

4.
海纳百川未吐一沫,山隐万寺只见半僧。人生浮华都是过眼烟云,遑论金钱权贵。恐怕非如此境界,不能体会书法家的纯粹心灵。[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讲现实人生不是庄子的强项,因为庄子追求的人生境界总体上具有反社会性和艺术化的特点,然而他也由此开启了中国人人生境域的一个独特视野。他的许多观点实属不俗之见,怪异中深涵哲理,如他在人际关系上的“相忘”观即是如此,这一观点在《大宗师》里出现了两次:泉涸,...  相似文献   

6.
肖雅 《世界文化》2009,(4):28-29
每个人看《东京物语》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小津为我们于平淡无奇中铺陈出色彩斑斓的画面,情感、家庭、生死,似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与安慰,于是影片在静静流淌中,映照出真实残酷的人生,一张一合,着墨有度。  相似文献   

7.
陈言 《华夏文化》2005,(3):13-13
先贤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情形,却非全然如此.某些担任一定职务的人,在自己的工作中一旦出现过失,需要承担责任的话,便立即把责任推给他人,惟恐影响了自己的政绩.此种行径,古已有之,并不罕见.轻者谓之推卸责任,重者斥之嫁祸于人.此类人等不仅工作能力不够,而且在品格方面令人生疑.在笔者看来,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并不是对高尚人格的特殊要求,也不是难以达到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工匠精神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的分析,指出工匠精神包含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三个层次,阐释了其技艺之美、坚守之美、创造之美的审美境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应在当下工匠精神缺失的语境中,通过社会、企业、学校等各个层面共同推动工匠精神的审美重建和有效培育,从而使工匠精神成为一种人所共识的基本素养和必备的人生境界,最终提升中国整体制造业水平和价值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9.
勇于舍弃     
有一个凄美壮丽得让人心碎的真实故事,足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悟透做人要懂得舍弃的人生道理.  相似文献   

10.
审美与医学美容逍遥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相貌在25岁之前主要靠遗传,25岁之后则要靠自身的修养。遗传秉承的是外表美,修养则指向气质美。外在容貌的美和内里气质美的统一,当是人类追求自我价值完善的最佳境界。现代医学还表明,人的相貌的气质因素,是与人的审美...  相似文献   

11.
童年的记忆     
人生有些事是容易淡忘的,有些事却是刻骨铭心的。每个人都有童年,由于所在的年代不同,有快乐也有辛酸,而我的童年是快乐的,是那么的无忧无虑,那么的天真无邪。  相似文献   

12.
修身、齐家、治国是儒家提倡的人生价值观。修身即完善人品搡行,提高人生境界,是齐家、治国抱负实现的前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高尚的大儒风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儒家修持身心所体现的最高人生。儒家修身正心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人生价值取向,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道德的起源问题,伦理学家历来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可删繁就简,无非四说:天赋道德观、先验道德观、社会契约论、社会实践说。由于道德根源的形而上地位,它们使得不同的道德类型体系表现出种种差别和特点,显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意蕴。中国人,无论华章或俚语,常以“天”为话题,它已经成为我们的道德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就像每条河流都有它的流向一样。我心怀庆幸,自从我的人生轨迹与一条河流紧密关联、交织相融后,我的世界由此色彩斑斓,情怀也变得坦荡悠远。这条河流就是澜沧江。一1999年7月,我与澜沧江初次"邂逅"。那是我大学毕业进入大理州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一个人来说,30年的人生不算短暂;但对于一个国家的历史而言,30年不啻于“弹指一挥间”。每个经过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史的人,这30年的生活无疑是其与国家同行的难忘历程;30年的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新辉煌的过程。而《共同记忆·纪念改革开放30年回顾展》的每个主题,甚至每一件展品,都是中国人民亲历改革开放30年活生生的见证。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文化矛盾,西方提出了“神人合一”观念;为协调儒道文化矛盾,中国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这两种思想影响了中西文化走向,但又具有各自的文化缺陷。本文提出“花人合一”思想,强调“花神精神”,倡导触及生命本质的“至善至美、自由自在”的主客体高度融合的唯美境界。“花人合一”必须通过“游乐原则”才能得以生动体现。“游乐”是人的天性。至乐、天乐、率性求乐与“无害的快感”是人的内在本质追求。因此,应搭建一个平台来展现“花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和魅力,实现审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净化和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这就是“花人合一”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娜 《华夏文化》2007,(3):22-23
“忘记”、“遗忘”在心理学中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由于时间的变迁,主体记忆的性质程度,遗忘已故去的事情实在不足为奇,而忘记的方式亦可以不必相同,有自然的忘却和故意的忘却等等,而这些在《庄子》之中却别有滋味。或许人们多把“忘”视为《庄子》哲学中的消极表现,其实,“忘”在《庄子》中是种方式,是种境界,与其对人生真理的思考是一致的。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庄子那个时代,以便更好地理解庄子“忘”的思想产生的原因。众所周知,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混乱的时期之一,战争纷乱不已,原有的礼乐制度、政治体制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打击,而…  相似文献   

18.
当生命与道德原则发生激烈冲突而无法两全时,是保全生命而舍弃道德原则,还是舍弃生命而维护道德原则?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干百年来,一批批志士仁人临危不惧、慷慨赴死,以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曲曲壮歌,体现了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的精神品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舍生取义精神,对于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与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苟子说:“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苟子·正名》这话道出了人们喜生恶死的心态,反映了人们共同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人生第一件事就是与人相处。在家里,在学校,在单位,在社会上,都得与人相处。一个人的时候不多,有的人也许多一些,但那是与人相处后的一种选择。选择孤独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反之,选择与人合作和共处才是丰富和完整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道教的最高追求、根本信仰是道。道教继承了道家思想中道的哲学内涵,视道为宇宙的本原和主宰,并将其演化为宗教的至上神,以它为道教的根本信仰,由此推演出道教的宇宙观、生命观、伦理观和人生观。道教的道之追求不仅是一种理论探求,也是一种现实行为,重视道对治理国家整顿政治秩序和帮助人生命永存提升生命境界的作用和意义,有着丰富的人生论内涵,由此形成了道教独特的人生境界论、人生价值观、生存环境论和性别意识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