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风险投资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和过程,也是一个融资和投资相结合的过程。风险投资家从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再分散投入到各风险企业中去,形成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的双重委托代理风险。本文主要分析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之间存在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2.
风险投资系统中 ,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风险企业家的行为可能偏离风险资本家的目标 ,使风险资本家的利益受到损失 ,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委托代理风险。因此需要设计有效的控制制度降低风险投资中的委托代理风险 ,以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损害风险资本家的利益 ;本文还探讨了我国对于降低风险投资中委托一代理风险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3.
风险投资的风险成本效用是风险成本可被转化为预期效用收益。风险投资的不同委托代理关系类型是风险企业的风险成本转化为预期效用收益的途径,风险投资的风险成本转化绩效的评价指标是风险代理效率,风险代理效率模型可反映风险投资的风险成本转化为预期效用收益的绩效水平。绩效改善途径是促进不同风险成本的演化、降低风险代理成本、建立资本市场以及委托人和代理人市场。  相似文献   

4.
风险投资过程中,代表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代理风险成为了阻碍风险投资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通过分析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代理风险,研究如何克服代理风险问题以及提出合理的代理风险控制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提出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对高校教学的重要性,并阐明高校与教师之间存在的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及由此关系产生的风险问题;其次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建立相关模型着重解决此风险问题;最后就建立和完善教学激励约束机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风险投资中,良好的信用行为和由此形成的可靠的信用关系是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基础,而完善的信用机制是形成良好的信用行为和可靠信用关系的保障,所以构建完善的风险投资信用机制是风险投资有效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在工程项目发包过程中,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人的逐利性与侥幸心理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道德风险的存在,本文针对发包人在招标和履行合同过程中面临的道德风险.提出风险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中,政府、高校、导师和研究生四者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在委托代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文章基于委托代理视角分析了现行研究生导师制度中出现的各种委托代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9.
杨强 《昆明大学学报》2007,18(1):44-46,49
文章在论述风险投资运行特点的基础上,对风险投资运作时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及其风险进行了分析,在风险投资激励机制和风险企业家薪酬激励等方面做了一定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导师负责制中存在着各种委托代理关系。研究生导师负责制中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处理好高校、导师、学生三者之间关系的核心,并具有有别于其他委托代理关系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是当代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导师负责制存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指导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实施的重要依据。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实施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应该澄清委托代理角色定位,明确责权利,激励与约束相统一,转嫁代理风险,用委托人的权力约束代理人的权力,利用长期代理目标进行重复博弈,强化研究生导师声誉激励,正确考核研究生导师工作绩效,合理解决委托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加强研究生导师的竞争性。  相似文献   

11.
不对称信息下工程建设监理制度中的激励模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业主与监理单位的委托代理关系出发,分析了在委托代理关系下双方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目标不一致,为了促使监理单位努力工作,使工程建设符合业主利益,有效途径是健全激励机制。通过介绍两种常见的报酬方案:预算报酬合约和线性报酬合约,研究了业主如何选择和设计激励合同。将激励机制引入监理合问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不对称信息环境下的道德风险,为我国监理制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公立高校的委托代理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体公民是公立高校的所有者,委托政府作为高校资产的代理人,而政府又通过一系列委托代理过程,最后把高校的控制权委托给高校内部人.从公立高校的初始委托人到最终委托人之间存在一个规模巨大的委托代理链,这使公立高校的运行效率受到损失.  相似文献   

13.
There are many no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morality, and many publications on the moral dimensions of teaching. However, despite much discussion, researchers still know little about how teachers view morality or themselves as moral agents, let alon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se views are linked to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This study of two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as they relate to morality is based on open-ended interviews and classroom observations. The goal is to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teachers view morality and their own moral agency, as well as how researchers might discuss these issues with them so that they can critically assess their own views and practices. The data suggest that teachers' beliefs are complex and diverse, and may provide insights into investigating and discussing the moral dimensions of teaching.  相似文献   

14.
我国2005年版《公司法》虽然大为拓宽了公司自治的领域,但是有关股东协议的法律规范尚付阙如。实践中,用股东治理合约的方式替代公司的法定治理结构虽然具有组织成本和灵活性上的优势,但是尚不能有效地解决组织中固有的代理问题,并对公司参与各方的预期产生影响。因此我国《公司法》立法应当在认可股东治理合约的基础上,完善相关法律规制措施,维护公司参与各方基本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工程师既要肩负着职业道德,又比其他职业肩负着更多的伦理责任。职业道德与伦理道德很容易发生冲突,给工程师带来莫大的困惑。面对这些困惑,工程师要时刻将公众利益置于首位,及时与雇主沟通,协调好公众与公司的矛盾,妥善处理各种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整体水平低、管理不规范、立法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进一步完善,应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与培育资本市场联系起来设计,推动社保走向社会化和市场化,构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新型关系,改变社保经费的筹资模式,个人账户资金由民间运营,减少对社保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限制,加大对特困职工困难补助力度,坚持农村、城市全面推进,依法推进社保事业的发展,为民族地区推进城市化进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向外商投资股份公司转变涉及一系列法律问题。转变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为了使拟设立的外商投资股份公司能够顺利地发行股票并上市,转变过程中必须进行企业重组。转变导致原国有企业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转变后的外商投资股份公司应承继原国有企业的一切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的利润不但是企业经营者而且也是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所最为关注的经济指标,它关乎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同时也关系着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决策,但往往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不惜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通过各种手段来操纵公司的利润,其扭曲了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行为,不但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也违背了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因而,应针对这种行为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遏制此现象的再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以伦理世界为绝对前提的道德世界和解模式,是对现代伦理世界的现象学考察.现代性道德世界观的和谐是预定的,因而道德意识是以背反式存在的;道德意识这种“颠倒”的存在,即是伦理精神的“对象性表象”存在——伪善.在道德自我的统一中,通过道德语言的中项作用,个体道德的罪过得以宽恕,伦理普遍意识得以现实存在,伦理普遍意识与个体道德行为得到相互承认,达到和解.伦理精神以“理性直观”的形式保存于道德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20.
估值调整协议多用于引入外资私募股权基金的股权融资中。其实质是附随于股权融资协议的从合同,不是射幸契约,宜认定为附停止条件的合同。外商境内股权投资中,是否需要有关部门审批并不影响协议本身的效力。不能割裂其与股权融资协议、估值方法与公司业绩之间的联系。提出在外资并购审查中对股权融资协议项下的估值调整协议设立"预批准"+"复核"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