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始皇“焚书坑儒”,采取了政治,法律等强制性手段统一思想文化,背离了宗法社会的文化传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人们的思想文化领域内,采取教育、引导等手段统一思想文化,顺应了宗法制社会的文化传统。秦皇汉武的文化政策都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程度虽然不同,但却共同创造了伟大祖国的历史。因此我们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的时候,应该从多民族国家这一实际出发,看这些人物的活动最终是否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是否有利于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由于汉族在我国人口中占绝对多数,经济、文化的发展较为先进,因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产生了众多的卓越人物,他们和广大人民一起,推动了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  相似文献   

3.
正历史活动课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平台。教师要勤于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在组织学生开展历史课外活动时进行德育渗透,并开创出活动课教学的新局面,使历史活动课充满生机和活力。1.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在教学《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时,通过学生自由发言、研讨、辩论、各抒己见,再加上教师的引导、点拨,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是简单的"好人"和"坏人"的判定,而主要是看其历史活动是顺应还是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一般来讲,对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历史人物给予肯定评价,而对  相似文献   

4.
施琅是一个伟大人物,年少时,在郑芝龙手下任左冲锋,后因与郑成功不和,而投靠清廷,这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清廷统一台湾的过程中,施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收复台湾后,他不计私仇,善待郑氏后裔,坚决反对清廷弃台湾不守,这对台湾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上的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中,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里显得与众不同:有人对他全盘否定,有人则对他持肯定态度。马基雅维里基于对当时意大利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审时度势,把自己的思想建立在历史教训与现实观察之上,主张用君主制来实现意大利的统一。这不仅顺应了当时欧洲的时代潮流,也符合当时的国情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他的政治思想揭开了研究国家政治权力运行的序幕。  相似文献   

6.
全国第二次清史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9月20日至27日在沈阳举行,出席这次大会的有全国科研、高等院校、出版社、报刊等部门的有关人员一百三十余人,提交大会的论文共有七十多篇.代表们着重就清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一些重要人物以及评价标准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有的同志提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是根据其历史业绩及其社会影响来衡量.如果一个历史人物能较好地解决他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就应该肯定;反之,则应否定.至于具体评价明、清之际的历史人物,则必须充分注意历史的复杂性,比如,不能因为肯定清的统一,对降清者就不分清红皂白一律加以肯定,反而对抗清者随意否定.还有同志提出:评价清代历史人物,首要的是把人物放在清代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范围之内来考察.清代是封建社会的后期,是资本主义萌芽、  相似文献   

7.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历史人物评价标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评价中国革命史人物,应有以下几个基本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生产办标准。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史,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和发展史。革命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近现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严重地束缚、阻碍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凡是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人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应当不同程度地肯定他们的历史功绩和进步作用,相反。对于那些依附于帝国主义,顽固地维护旧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的历史人物,因为他们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就应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一定要考虑历史人物是活动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的所作所为或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是当时历史因素在他身上的体现。只有充分考虑历史因素,才能对当时的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才能体现出评价的客观性,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相似文献   

9.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了推行并保障新政实施而采取的重大举措.说秦始皇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和改革举措是正确的、进步的,而为推行和保障新政实施的“焚书坑儒”举措却是错误的,这在逻辑上就讲不通. “焚书坑儒”不能仅从文化史的视角考察评论,不能说是“文化浩劫”.从社会发展史的视角审视,以行政权力强力控制意识形态领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其人,古今史家每每备加溢美,把他描绘成一代伟人。笔者认为,综观其实践活动,结论是:一位德薄才平,过大于功的历史人物。不当之处,祈冀学界教正。一“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考察一个历史人物,评述其是非功过,首先要看他是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还是背逆经济发展规律,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我们认为评价诸葛亮,首先要把他放入三国时代的经济形势中,看看他是如何对待当时经济条件的。诸葛亮生活的时代,是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时代。史载:“是时天下户口,十裁一在”,“耕牛既缺,又乏田器”。曹操在《嵩里》中描述当时的情况是:“白骨露于野,千里  相似文献   

11.
作为对中国历史发展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割据的混战局面,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是历史上真正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创制的封建政治体制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和完善,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被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贽盛赞为“千古英雄”、“千古一帝”。然而,秦始皇功大过亦大,他在位期间穷凶极奢,赋敛无度;严刑酷法,滥杀无辜;焚书坑儒,摧残文化,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也导致秦朝统一后仅仅十几年就迅速败亡。秦朝的兴盛、统一与灭亡,都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与启迪。千百年来,研究秦始皇及秦朝政治的文章、专著不胜枚举,多如牛毛,但是,历史学的魅力就在于:不同时代总是能够赋予研究对象以新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使学生正确认识农民战争对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史实和人物。 教学重点:要使学生了解起义的原因和作用。难点:怎样评价秦始皇、项羽、刘邦这些历史人物。 一、秦的暴政 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利用新建立的封建国家机器残酷地压迫剥削人民,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把广大人民推向死亡的边缘。秦的暴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把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书,通通烧毁。第二年又活埋了方士和儒生四百六十多人。这两件事,历史上叫做“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二)人民负担沉重。农民被迫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交给朝廷作赋税。秦末农民的赋税负担“二十倍于古”,造成“竭天下之资以奉其政”,成百万  相似文献   

13.
董卓之乱后,东汉政府土崩瓦解,各地“名豪大侠、富室强族”,自树旗号,割据一方。他们镇压农民起义,互相火并,弄得“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人口“十裁一在”,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大众受尽苦难,普遍渴望统一,要求过安定、和平的生活。曹操就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而登上政治舞台的历史人物。他在消灭袁绍、北征乌桓的过程中,为了沟通水运交通,开凿了几条人工运渠,对河北及天津后来的开发有重大影响。本文拟着重对他所开通的几条运渠的情况作一梗概的叙述。自公元197—206年,曹操举着汉献帝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了沈葆桢任两江总督时的经济思想。这一时期,沈葆桢的经济思想以增加财政收入为指导,集中体现在盐务、漕运、外债等方面。笔者认为,两江总督沈葆桢的经济思想代表了当时的发展水平,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5.
历史评价是不可能一次完成的;正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可能一次完成那样。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和历史评价紧密相连,伟大人物的评价尤其是这样;有时评价他们,几乎就等于评价历史本身。鲁迅就是这样的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188l—1936)纵跨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时期,这两段历史的评价,都无法离开对鲁迅的评价。如果这种评价属于包括了文化,特别是文学领域在内的宏观考察,情况就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秦朝的焚书坑儒.还是清朝的文字狱,都是封建统治者在不同时期所实行的文化高压政策,都严重阻碍了当时和后世的发展。但是这两者又有其不同之处,本文从性质、方式和影响三个方面详细解析秦朝焚书坑儒与清朝文字狱这两大历史事件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德皇亨利四世由于与教皇斗争的失败而长期受到历史学界的冷遇。其实,他当政时实行了与城市联盟打击诸侯、教皇,加强皇权,保护商业,禁止封建主私斗、保护犹太人等有利于社会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措施。他虽然入侵过意大利、镇压过人民起义;但作为历史研究者不能因此而抹煞他应有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8.
本专题主要有中国历代中央集权制度、重要的典章制度、改革和变法、历代治乱兴衰、农民起义和战争等内容。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掌握以下几点:(1)要把握中国古代各阶段的历史阶段特征,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形成、发展、巩固、完善、高度强化到衰落的过程。(2)掌握古代史上重要典章制度的发展沿革以及内在联系。(3)了解中国古代重要改革和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作用。(4)了解历代治乱兴衰,全面掌握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肯定历史人物,要以其活动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9.
高考历史问答题作为传统的主观性试题之一,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的多项能力,是近年来高考试题中长盛不衰的一种题型。因此,答好它,对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要答好这种题型,必须研究分析题型的特征,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与技巧。下面我就来详细谈谈,以供参考。一、问答题的分类及解答注意事项1.评价型问答题评价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方法:一分为二;将人物、事件现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评价;史论结合。评价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约两千年来,"焚书坑儒"这一传统历史名词和成语一直为学界所习用.大家评论一致的说法是:第一,这是秦始皇一大暴政.第二,"儒"系指孔子的儒家诸生,是指当时社会绝大部分知识分子.第三,这一暴政极大摧残了我国古老传统文化.如今,有学者撰文提出:秦始皇"坑儒"应为"坑术士",并不是坑儒生.本文不同意此种观点,认为:第一,"坑儒"的"儒"就是指儒家诸生.第二,学术创新首先应当弄明白原载史料的原委,前因后果,把原文看仔细,不可顾此失彼,片面引用,就断然得出结论.第三,对历史上众目共睹的历史大事件、历史大人物,一定要从历史发展的全貌来评价.尤其是"焚书坑儒"这样两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不仅是杀几百个人的向题,它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究竟起了多大作用,有多么深远的影响,是更值得探讨估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