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课在其应用、开发、反思的实践过程中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实践价值,如促进教师学习方式的"微时代"转换,创生教师"微生态"成长模式,塑造自由对话的教师文化等。微课的实践过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教师在微课实践中得以实现螺旋式专业发展:教师专业知识在微课应用中持续创生;教师专业能力在微课开发中得以不断转换;教师专业智慧在微课反思中得以深化和内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微课实践策略包括:组织微课培训、建立微课资源库、构建微课共同体等。  相似文献   

2.
微课在其应用、开发、反思的实践过程中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实践价值,如促进教师学习方式的"微时代"转换,创生教师"微生态"成长模式,塑造自由对话的教师文化等。微课的实践过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教师在微课实践中得以实现螺旋式专业发展:教师专业知识在微课应用中持续创生;教师专业能力在微课开发中得以不断转换;教师专业智慧在微课反思中得以深化和内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微课实践策略包括:组织微课培训、建立微课资源库、构建微课共同体等。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校微课的建设数量相对丰富,但应用还处于浅层次的探索阶段。针对目前高职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微课构建实训课程的移动学习平台和进行实训微课资源的开发,推进高职实训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革新,为微课资源的共享与应用探索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各慕课平台上的微课资源众多,但与日语相关的资源却少之又少,很难满足广大日语学习者的需要。构建日语专业微课资源可以为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支持与保障,在加强校际间优质资源共享的同时,为其他院校日语微课程的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依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中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四个环节,具体阐述了如何基于慕课平台设计、制作日语专业的微课资源,并最终将其引入到日常教学之中。同时,也对构建日语微课资源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潘立岿 《职教通讯》2014,(30):27-29
针对当前中职导游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以导游专业“扬州实景导游”课程为例,对部分专业课程尝试进行了二度开发。运用微课实验,对传统课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微处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重点阐述了微课在中职导游专业课程开发中的主要作用和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6.
统计和分析近6年苏州工业园区易加生态学习资源网上中学生物微课的开发和应用情况,反思和优化微课的开发和应用。同时提出以微课开发为契机,引导教师关注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做到主题选择重需求、课程巧设计重思维、作品呈现有艺术,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微课"是信息技术和教育事业融合发展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微课潮流",因此,微课也成为新课程教学改革大力提倡的方法之一。"微课"以指向性明确、表现形式新颖、短小精悍等特点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机,增添了光彩。本文笔者结合实践教学,就"微课"展开"制作微课要遵循其时间短,课型小等特点","微课模式下师生充分利用微课资源进行学习","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微课,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学习知识","从多角度应用微课"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以此抛砖引玉,旨在为提高数学教学效益献上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微课设计与教学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微课的设计与教学表达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高职微课设计的四个环节,并据此细化微课开发的流程和步骤,从而设计出选题合理、表现形式丰富、教学逻辑清晰、教学定位准确、教学表达规范的微课资源。同时将微课与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新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开展了微课在高职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实践,创新出以微课作为基础性的支撑资源,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教与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微课正逐步成为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新议题,然而,微课在实际应用当中,仍出现了很大的局限性。学生的课堂教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学习能力,而微课并不能完全进行有效教学。微课局限性的突破口在于明确课堂应用的开发目的,将微课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开发"微课程",注重系统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口腔内科学》是口腔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口腔内科学》微课开发与应用,使微课系列化、课程化,形成较为系统、丰富的优质微课资源,创新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和途径,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课外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