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详细地展现了笔者对"勾股定理"(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考,将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将整个教学过程分解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观察特例→发现新知、深入探究→交流归纳、拼图验证→加深理解、史话勾股→提升情商、应用新知→巩固所学、总结反思→整体感知、布置作业→巩固创新这六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自主的学习.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对于一个问题从两个模式,即"探究→建模"与"建模→探究",进行建模,并阐述了建模教学应该要让学生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教会学生探究和交流,要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以课标"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学为例,通过"情景营造→定向启学,目标导航→自主学习,小组互助→合作探究,质疑点津→拓展延伸,总结反馈→建构网络"的步骤,实施"问题—建构"有效教学策略,始终围绕学生来组织、调整、生成,学习活动由学情推动,确保学习活动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凸显以学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问题—建构"有效教学策略以问题驱动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能力,以知识建构为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把新课程理念有效渗透到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去。  相似文献   

4.
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开展"素养为本"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物质在水中分散》的教学为例,经由"情境引发问题→实验探究→内化迁移→思念建构"这一教学主线,激发学生探究现象背后蕴含的化学原理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应用中质疑,进一步激发认知内驱力,在对真实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中形成关键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微生物学实验"多层次"教学模式的建立、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指"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创新或创业项目→毕业论文"。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包括"明确目标→感知自学→合作探究→展示反馈→精导提升→练习达成"几个基本环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和引导;培育学习小组,形成个性发展空间; "激疑"、 "激趣",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导方向,达成课堂目标.  相似文献   

7.
<正>传统的"HTML"课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进行教学。在这种模式下,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采用"任务单导学"教学法,则是以"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成果展评→检测反馈"的活动顺序开展教学。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完成"任务单"中的相关任务,从而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每个学生  相似文献   

8.
肖谋良 《教师》2010,(3):55-56
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那种“出示结论→寻求证法→记住结论→应用结论→模仿练习”的经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采用“问题情境→初步探究→建立模型→深入探究→结论→应用与拓展”这样一种全新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把重点落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过程,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感受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 ,本人就教学实践中如何认识和实施实验探究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实验探究活动与科学探究活动有区别 ,它受到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因此 ,探究活动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但“导”不是注入式和包办代替 ,“导”是为了使学生逐步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究主体。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为 :实验探究主题 观察探究 正确的事实和现象归纳推理 结论。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a .模式Ⅰ :问题→实验事实→科学抽象→结论…  相似文献   

10.
探究,不仅有实验探究,而且有思维探究.笔者通过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逐渐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并通过讨论、实验、演绎、归纳等方式完成"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实验探究、思维探究、小组讨论;学案导学、学境激学(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实验促学、媒体助学.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活动→理论升华→回归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