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欣 《科教导刊》2019,(11):84-85
随着经济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学生立德树人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在保证学生圆满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强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互联网+"的思想应用于学生思政教育实践中来,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德育型学生,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对当前高校学生立德树人实践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互联网+"视阈下进行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优势与挑战,从学校、老师、互联网平台等三方面的具体措施做了阐述,希望能推动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的价值理念只有适应这些变化,适应未来发展需要,才能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以认知性实践能力为支撑,聚焦于学会学习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确立了学习即发展的教育价值理念,学生搜集整理信息、传播表达信息能力增强,有效引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新课标基本理念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字的输入、输出,它是交流的工具.语文课程学习融合了多元化内容,其中人类最为基本的德育内容也是其中一部分.可以说,高中语文是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的最佳途径,也是塑造学生正确人格的主要途径.然而,受多方面元素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重点更多的是语文知识系列的构建,从而忽略了学生德育培育,使得立德树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显得薄弱.现如今是信息时代,多元化信息不断冲击学生的视野,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和学生甄别信息,并借助互联网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谈一下"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4.
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检验高校教育成功与否的"金标准"。"互联网+"条件下的高校价值观教育,既面临着严峻挑战,又获得了时代所赋予的良机。"互联网+"只是促进了高校教育的工具性变革,其本身没有价值取向,无法实现价值引领。"互联网+"时代高校价值观教育面临的价值困境是:自身的技能化;师生关系的离散化;学生思维的唯我化。"数据至上"遮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教学模式的过度形式化无法实现价值引领,"网络诸神之争"侵蚀学生的价值信仰,三者共同构成了高校教育中价值式微的缘由。以信息化的手段进行高校教育价值观塑造的方法包括:打造高校教育网络课程思政,贯彻立德树人;强化"线上""线下"互通,打破价值观教育的时空限制;鼓励学生发掘网络资源,展开价值观塑造的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校园文化传播呈现全新发展态势,也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机遇.文章从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入手进行研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三全育人"为宗旨,提出"互联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并将研究策略应用到高校"互联网+"校园文化建设中,促进校园文化发展,激发师生的文化自觉,提升师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日益发挥强劲的创新力量,推动教育行业深度变革。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政课,应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创新教学模式和教育机制,促进育人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由刘利和潘黔玲著、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互联网+视域下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一书,立足"互联网+"教育发展视域,结合思政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深入阐述了互联网时代思政课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室空间等方面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落实"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对于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就"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背景下,借助远程教学资源如何提升物理教师专业素养,谈谈做法。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校园文化传播呈现全新发展态势,也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机遇.文章从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入手进行研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三全育人"为宗旨,提出"互联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并将研究策略应用到高校"互联网+"校园文化建设中,促进校园文化发展,激发师生的文化自觉,提升师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立德树人,是当下教育的时代强音。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教育,应当立足课堂,响应时代的号召,积极投入祖国的文化建设。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一大特征之一,人文性熏陶是学生精神启蒙的最佳路径。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一大本质属性,根据当下的语文教学现状,高中语文人文性教育的实施将会对立德树人的宏达战略产生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许卫中 《教育与职业》2021,988(12):93-97
"互联网+教育"使教育从思想观念到实际教学形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使传统的实体教学逐步与线上教学相融合.把握"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认真研究高职院校思政课线上教学的特点及其挑战,积极探索思政课线上教学实践路径,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的时代课题,也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内容,“道德的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本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受到动机论和效果论道德评价模式的影响,没有把道德教育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把“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道德的教育”,结果使得“道德教育”往往变成了“不道德的教育”.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道德教育”必须自觉地走向“道德的教育”,克服道德教育中的不道德性.  相似文献   

14.
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势在必行,但是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应重视在儿童性别同一性形成前提下从两性差别的角度来培养双性化人格。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存在着"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混同使用,概念不清的现象.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事实上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表述,二者之间是既有明显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为概念起源背景上的不同与研究领域、范围上的差异.在承认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存在显著差别,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的同时,我们更不能忽略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6.
医学教育中的"关怀"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中,亟待进行“关怀”教育,因为“关怀”不仅体现出医学的宗旨,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实践的要求。本文分三个方面论述医学教育中的“关怀”教育:医学教育中“关怀”教育的必要性;“关怀”教育对于关怀伦理学的借鉴,以及关于“关怀”教育内容和途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现状和教育研究的现状令人担忧教育哲学工作者用一些早已没有生命力的所谓哲学概念"指导"教育实践而不是以哲学的气质介入"教育",使教育哲学走失了方向;教育学家所探讨的教育本质和现实教育的其它出路不容易由教育工作者付诸实施.同时,代际和同辈之间的教育中科学因素少之又少,因而用"教育科学"来指称当前的教育研究,实在是一种尊称;人们对教育自身的改变缺少一种技术的眼光,没有将教育的积累看成是一门技术的发展历程,甚至将教育的工具和环境误以为是"教育技术",使真正的教育技术的改善处于"遗忘"和"误以为"的历史境遇.由此看来,将真正的哲学、科学和技术的眼光、思想方法引进教育生活中是教育研究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分析"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各自的概念内涵及特征入手,阐述了"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所凸显的观念更新,以及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整体变革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9.
"两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着重论述了“两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两课“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和改进“两课“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素质”的论述,并提出在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是提供“美”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