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爱丽斯.沃克的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深刻揭示了人类对于理性主义思想的过度崇尚而导致的对人的自由创造精神的扼杀和欲望、本能、情感的扭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代社会人类精神世界的分裂和困惑,以此来唤醒人类对于理性至上主义思想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亲”在“家国一体”的中国传统社会有着特殊的内涵,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父亲形象因此成为中国电影关于家庭、国家、社会和文化想象的重要能指符号。在不同时期的电影中,父亲形象呈现出不同姿态。中国早期电影展示了父亲威严的悲剧性失落;第四代电影塑造了革命的父亲,并在文革后重建了父亲形象;第五代影片经历了消极病态的封建父亲向人性化父亲转化的过程;第六代影片反映了当下父亲形象的多样化;港台电影提出了父亲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面前的策略……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中父亲形象的回顾,探讨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父亲"这一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富有深厚的道德与权威原型意义。从女性视角出发对父亲形象进行书写是五四以来女性作家笔下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通过对现代女性作家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线性梳理,认识文学形象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关系,透视社会生活与文学思潮的流变,寻找父亲这一形象所折射出的现代女性作家的思想意蕴与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4.
父权制在人类社会存在了几千年,父亲形象也在历史的更迭中不断地演变,由于传统文化的积淀,父亲形象在文学中也成为一个矛盾体,他既是子辈渴望逃离的权威符号,又是子辈最终要回归的精神家园。余华小说中父亲形象的变迁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非常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女性形象在福克纳的小说中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毁灭与堕落,福克纳揭露并谴责了各种非人道的道德、宗教和社会势力对人性的摧残,鲜明地表现了人类对命运抗争中的忍耐和坚强精神。  相似文献   

6.
“五四”以来的许多女作家自觉地采取模拟男性的形式来对抗男权社会,张爱玲却丝毫没有维护父亲权威和男性传统形象的迹象。通过遗老、遗少及“时代弃儿”三代男性形象的描写,张爱玲无情地揭露了没落阶级的道德堕落与精神颓废,成功颠覆了男权话语霸权,并以此来宣泄自己的反叛与绝望,并以女性形象塑造进一步剖析了中国男权(父权)社会。  相似文献   

7.
《圣经》中的上帝是犹太人和众基督徒信仰的神,对上帝的起源或原型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西方文化的渊源。通过对圣经中上帝形象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上帝的原型就是"神秘的大自然"、"原始父亲或王"与"人类自身的映射"。  相似文献   

8.
父亲形象在张爱玲的小说文本中不以彰显的方式给予呈现,而以遮蔽作为表征。文章结合具体文本揭示其三种遮蔽方式:贬抑、置换、缺失。对父亲形象的丑化与幼化以及无情嘲讽是其贬抑的主要手段;通过兄长、母亲或家庭中其他成员对父权的行使达到对父亲形象的置换;以构想父亲的不存在造成父亲形象的缺失。文章另从女性的普遍心理共性及婚恋视角切入考察其对父亲形象遮蔽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父亲”始终是一个有着极高地位、带有神圣光环、不容亵渎的形象,是权力与秩序的象征,是子辈获取生命辉煌和精神曙光的渊源。卡夫卡对余华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拓宽了余华的视野,使得他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父亲形象是两位作家笔下极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二者作品中的这一形象不乏相似之处,同时由于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这一形象又有很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包含了作对社会与人生多重化背景下的探索与追求,因此,要正确把握这一形象,就必须多层面、全方位地进行研究。从作所处时代的化特质来看,孙悟空实际上是封建时代事功型的斗士形象;从民族化的高度看,这一形象体现出强烈的抗争与进取精神;从人类普遍精神的高度看,这一形象体现了人类共同的自由精神、秩序精神和为人类群体奋斗的精神。其形象的基本内核,便是为造福人类的事业而奋斗的抗争与进取精神。其中困扰着研究的大闹天宫与西天取经的矛盾,是人类自由精神和秩序精神矛盾统一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