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隐现和替换看“关于”、“对于”的语义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秉震 《中国语文》2012,(2):139-148,192
"关于"、"对于"的隐现是由话题句内部话题和述题之间的语义关系决定的,当话题和述题之间语义关系密切时,"关于"、"对于"倾向于不使用,当语义关系不明确时,二者必须使用。"关于"、"对于"的替换由述题中的动词和名词性成分的语义小类决定,"关于"倾向与言说动词、内容义名词、言说动词的小句宾语共现,"对于"倾向与心理动词、心理名词及心理动词的小句宾语共现。当述题中的动词或名词兼有言说义和心理义时,二者可以互换。  相似文献   

2.
周祥  曾传禄 《宜宾学院学报》2015,(3):98-105,125
"不得了"与"了不得"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组近义词,但两者在某些情况下不可任意替换。在句法层面,两者功能相似,偶有差异,且主语性质有所区别;在语义层面,表评价义时,"不得了"褒义感情色彩以及对积极语义的选择功能没有"了不得"强;在语用层面,两者关于语体选择、独用情况、话语标记和情态功能方面的考察亦不尽相同,而这组词与共现词搭配时出现异同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得了"对事物性状描写的程度语义大于"了不得"。  相似文献   

3.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般告诉学生,否定句中“没(有)“和“了“不能共现。而汉语里又会出现诸如“我很长时间没看电影了“这样的句子。这种情况使很多学生不清楚“没(有)“和“了“什么时候可以共现以及二者共现的原因是什么。本文正是基于这个对“没(有)“和“了“共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姜岩 《时代教育》2013,(3):99+102
"ている"是日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补助动词,根据其前面所接的动词性质的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也有很大的差别。在不同的语境中,"ている"通过与其前面所接的动词相配合,可以表达"动作的持续","动作结果的保留","状态的持续","动作的性质"",动作的完了"等语义。在具体的汉译过程中,根据"ている"所表达的含义,多译为"正在~"",~着"",~了"等。本文主要从汉语的"了"与日语的"ている"所表达的时体意义的视角,通过现存的例句来考察二者的互译性。  相似文献   

5.
潼关方言“了1[.li?]”是动词“了”字声调虚化的结果,“了2”有[.lia]和[.li?]两种语音形式。潼关方言常见的“V了1N了2”式可以分为动宾式和动补式两种;潼关方言可以如普通话那样说“吃了1饭了2|嫁了1人了2”,也可以如西安方言那样以把字句的形式来表达;潼关方言“V了1N了2”等形式具有宽泛性,其谓词限于动宾式结构、动补式结构或形容词。潼关方言的“了”字还可以表示假设等;潼关方言“了2”的语音形式([.li?]或[.lia])常常可以处于“了1”的语法地位,而处置式把字句里的“了1”不能是“了2”的语音形式。  相似文献   

6.
张冬秀 《现代语文》2016,(4):135-137
作为流行语,"醉了"具有3种语义:一是借酒醉后精神恍惚的状态,宣泄不满情绪;二是对超出常规的思想或行为,表达无奈的态度;三是对相关人、事传达一种轻蔑与鄙视。从语言学理论分析,在结构功能上,流行语"醉了"是"醉"与"了"词汇化的结果,其结构形式凝固化,句法功能相对明确。在语义上,"醉了"有虚化倾向,侧重于传达某种心情、感觉或态度、语气。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对"已经"和"了1"的隐现情况进行了考察,其隐现可分为四种情况:1、"已经"必不可少,"了1"可有可无;2、"已经"不可出现;"了1"必须出现;3、"已经"和"了1"可互相替代或共现,但表达的意义有所差别;4、"已经"往往与"了4"或语气词"是"配合出现,"了1"不可出现。  相似文献   

8.
语音形式上,乐陵方言"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咧",一个是"溜",均读作轻声。句类方面,"咧"与"溜"均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除此之外,"咧"也可用于感叹句,而"溜"不能。在句法位置上,"咧"与"溜"最大的区别是,不管表达何种语法意义,"咧"只能置于句尾,"溜"则没有这种限制。在句法功能上,"咧"属实现体,"溜"属完成体。乐陵方言"了"在与语气词的共现中还产生了一些语音变体,如"喽""嘹"等,语音变体不同,其语用价值也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时间副词"刚"和表示完成意味的动态助词"了"何时可以共现,以满足句子的自足条件;何时二者取其一,才不会造成语义多余和重复表达,这是外国学习者比较困惑的地方.本文旨在针对这些问题来探讨"刚"能否与"了"共现的问题,以及共现的条件,规律及其相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汉语口语中常见"了去了"结构,其搭配一般采用"形容词+‘了去了’"的习用格式。该结构搭配具备有限性,文体和句法有其特殊性,在语用学上看有不同语境下的差异性,英语中还具有一定的对比性。  相似文献   

11.
"都XP了,还VP呢"这一句式从语义倾向而言,表达现实与说话者预期不符,说话者对现实的不满。基于此,就"都XP了,还VP呢"这一句式,对XP是NP、VP、AP时分别进行讨论,指出进入该句式的NP、VP、AP受条件限制,必须具有发展变化的特点,具有推移性。值得指出的是,这一句式所表达的内容不管是以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出现,从语用层面看,都表达否定义。  相似文献   

12.
"了1"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现代汉语"了1"的本体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但其仍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尤其是"了1"的隐现常常使留学生们困惑。本文立足于研究者对"了1"本体的研究,运用前人总结的"了1"隐现规律,结合作者自身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经验,对"了1"隐现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参考性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不定时时间副词"仍然"表示"某一行为/状态在描述/发现发生或预见发生时之前就已存在,一直持续到描述/发现发生或预见发生时,并将持续下去"。当"仍然"与"在""着"共现时,不仅强化了它们共同的表示"持续"义的功能,更凸显出动作行为在时间跨度上从过去到当前的连贯性。"仍然"与"了"的共现往往表示某一行为或状态(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已经发生或出现,且在此之前已持续或反复发生或出现。"仍然"还可以表达较强的主观化情绪,表示主语坚持自己的行为或想法。这是"在""着""了"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14.
“没”和“了”同现的句子存在多种结构、语义类型。对相关语言事实的充分观察是合理解释的前提。选择解释的角度需要充分考虑系统性和易接受性。表达“异于常态”的意义、处于不相邻层次,这两个因素对于分析“没”、“了”同现句可以有较强的解释力。汉语的“异常态”表达系统有待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5.
汉语作为孤立语,少形态变化,故多用语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汉语中虚词众多,这既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难点,也是外国人学习汉语很难逾越的障碍,"了"即是这样的虚词之一。本文考察了"了"在陈述句句末可否省略的情形。  相似文献   

16.
2020年春晚小品黄晓明爆出的一句"我太难了",深受大众追捧,霸占网络热搜,引发情感共鸣。在语言符号不断被创造刷新的今天,对"我太难了"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它产生的途径,探讨其流行热传的原因是非常有意义的。它的盛行一方面源自语言系统内部谐音手法的运用和类推机制的推动,另一方面得益于网络媒体的助推和"丧文化"传播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了”、“着”、“过”的相关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界及对外汉语教学界对"了"、"着"、"过"的相关问题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主要分为现代汉语本体研究、汉外对比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同时指出这些研究所反映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郭力铭  孙迪 《现代语文》2013,(6):103-104
选取行为承接关系篇章作为篇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了1"的隐现提供典型的研究视角。"了1"的制约因素的观察将在约9万字的封闭语料中进行,研究"了1"的隐现规律,从而指导对外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19.
"好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其意义和用法较为丰富,可以作谓语、补语、语气词、话语标记等。作为话语标记时,"好了"后项一般是陈述句和祈使句的形式。语篇位置上,"好了"可位于话轮开始、话轮中间和话轮末尾。在人际功能上,具有劝慰、责怨、打断对方及提示注意等功能。"好了"与"行了"作为话语标记,存在细微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气表达方式。汉语与日语在语气表达方面有着很多共同点,也有着显著的区别。文章以汉语语气词了为考察对象,分析了了所表达的各种各样的语气以及它的相应日语表达。在此基础上对了的中日语气表达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