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根据创新型企业特点,将创新型企业的企业柔性分为治理柔性、创新柔性、财务柔性和经营柔性四个方面。以2007—2014年208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为样本,基于突变级数法及动态模型,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我国区域创新型企业的企业柔性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创新型企业的企业柔性水平整体较高,能够有效应对内外部环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但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其中,东部经济区企业柔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增长速度不足;中部经济区企业柔性稳定性较强,但部分省份出现负增长趋势;西部经济区企业柔性较弱,且动态发展趋势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科技金融与生态概念相融合的区域科技金融发展的崭新视角,首先依据生态原理构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其次建立评价体系,基于熵权TOPSIS法对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发展展开评价分析;最后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2009—2016年我国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空间演化趋势。研究发现: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基本聚集在东部地区,东部与其他地区科技金融发展的差异最显著且该差异逐年递增;总体呈现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且处于萧条区的省份多;未来可能会形成东部地区辐射扩散、中部地区稳步增长、西部地区差异化发展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3.
 基于二象对偶理论,将区域创新系统设计为由创新能力为表征的状态子系统和以创新效率为测度“工具”的过程子系统的二象子系统构成的动态系统,从区域创新系统状态子系统和过程子系统两方面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二象特征;构建了基于投入产出的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运用收集的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原始数据,对各区域创新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二象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及二者间的协调度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从创新协调指数和创新发展综合水平两个维度对各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情况进行归类、分析与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6—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衡量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15年间,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但是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时间阶段性特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地区差异性持续扩大,总体上呈现出“东部沿海-长江中游-西北边陲”三级阶梯递减的变化规律,具有“东部高西部低、中部高南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这一区域发展特征,提出了促进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缩小地区差异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蓝色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一套较为全面的区域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为避免传统单一模型进行评价所存在的缺陷,通过引入模糊Borda数法和Kendall一致性检验,构建由多种评价方法组成的组合模型。实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中得到很好的应用,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全面。对蓝色经济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显示,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实力较强,发展均衡;在海洋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与投入水平方面优势明显,尤其是在科技人员素质、创新意识、政策扶持等方面表现突出;但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与广东、上海等技术经济活跃地区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成果转化已成为制约蓝色经济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中国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状况,为两者实现协调发展提供建议。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发展状况及耦合协调水平,并利用σ收敛系数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讨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的收敛趋势、空间关联以及空间集聚状况。研究表明:从2011—2019年全国整体及省域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水平均有所提升,但省域间差距明显且科技创新严重滞后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水平也有所提升但在省域间仍存在较大差异且未表现出收敛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分布,具有显著的正向关联效应。  相似文献   

7.
林晓梅 《科技广场》2014,(3):176-182
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中部腹地,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在全国区域分工合作、互动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构建中原经济区的"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而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多因素指标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针对中原经济区综合竞争力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有利于从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区域间和区域内部发展的差距,从而为区域间和区域内部的均衡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6—2015年的统计数据,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广东各经济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域的两子系统综合序参量值呈现较为一致的增长态势,且呈现较高的正相关,科技创新系统综合序参量值比经济发展系统综合序参量值增长得更快;各区域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两子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耦合度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且近年均达到高度耦合和高度协调耦合阶段,说明广东各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两者的交互作用较强。基于此提出建议:广东各经济区域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产业为载体促进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效益双提升;珠三角地区深化机制体制创新,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粤东西北地区注重提高科技创新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
赵增耀  周晶晶  沈能 《科学学研究》2016,34(9):1408-1416
基于价值链视角,本文将区域创新过程划分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前后相互关联的子阶段,对区域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GMM方法,将开放度作为中介变量对金融发展与区域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科技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综合创新效率受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的共同制约;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对区域创新能力作用机制具有分地区、多阶段的属性,不同地区和不同阶段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对外开放具有显著的中介效用,即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金融发展将显著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赵刚  左德鹏  徐宗学  杨晓静  庞靖鹏 《资源科学》2015,37(11):2211-2218
水利现代化是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动态的、渐进的发展过程,科学评估水利现代化进程,对推进中国水利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集对分析-可变模糊集评价模型和基于指数超标法的赋权重方法对2011年中国31省(市、区)的水利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研究2008-2011年间水利现代化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中国水利现代化指数为3.28,处于水利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全国31个省(市、区)中,高于全国水利现代化平均水平的区域有21个。2008-2011年中国水利现代化指数分别为3.12、3.16、3.17和3.28;西藏、青海等19个省级区域水利现代化发展速度高于全国水利现代化增长平均水平。通过比较不同评价模型和不同赋权重方法对水利现代化评价的影响,可以看出,基于集对分析-可变模糊集评价模型和指数超标法赋权重方法可以在较少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快速评价中国水利现代化程度,其结果与全国水利现代化实际水平较为一致,可为中国水利现代化规划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保护耕地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自1996年以来,我国实行了耕地动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管理政策,但耕地资源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耕地总量也未能实现动态平衡.基于上述现状,本文界定了新形势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提出了评价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指标--动态平衡指数,运用这一综合指标分省市评价了中国目前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现状,结果表明:从1996年到2002年的7年之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省市从13个减少为7个,由此看出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严峻形势.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时空差异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中国不可改变的耕地持续减少和人口稳步增长的国情,提出新形势下寻求新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点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建设创新生态系统并发挥共生效应是推动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首选战略。结合2007-2015年中国30个省市相关数据,利用共生测度模型计算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并进一步建立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与科技创新绩效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整体呈“U”型发展特征,东部地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地区间差异较大且下降幅度尚显微弱;短期内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共生单元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而长期内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的正向驱动效应明显放大,且共生单元呈负向抑制作用;地区科技创新的累积效应明显,共生基质、共生平台和共生环境始终对科技创新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共生网络的正向驱动效应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陈建丽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4):131-139
在构建地区科技金融发展体系对我国30个省(区、市)科技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的基础上,构建面板模型对地区宏观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对微观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科技金融发展对企业研发投入存在正向激励作用,且主要通过科技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发生作用;(2)科技金融发展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存在所有制差异和研发强度差异,非国有企业和高研发强度企业获得的科技金融支持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9—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模型和静态面板模型,测算科技金融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度并对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1)科技金融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差别明显,耦合度均值由东到西逐渐递减;(2)政府投入力度、金融机构贷款力度、技术创新能力、地区产...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复杂系统论的视角,将区域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分为研究与开发机构子系统、高等学校子系统、科技企业子系统和支持环境子系统,采用2009—2015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统计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各地区创新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及子系统有序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各地区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整体偏低;4个子系统的有序度呈现出差异性;各地区的科技创新复合系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严重制约本地区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2004-2012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结合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中国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科技金融投入与科技创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然而长期内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其中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企业自有资金和社会资本是影响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金融市场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效果较小;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效果存在地区差异,东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受企业自有资金和社会资本的影响较大,中部地区受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影响较大。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2004—2013年我国30个省(市、区)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金融效益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创新、科技金融效益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区域经济的发展、科技环境的优劣,对于科技进步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科技金融效益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周炳中  辛太康 《资源科学》2008,30(2):177-184
本文在阐述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选取我国7个主要港口城市以及国际航运中心城市鹿特丹、新加坡和香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并分析比较国内国际主要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主要港口城市在港口生产能力上的评价值为0.055—0.645之间,上海等城市与国际大港差距较小;但在经济发展能力、资源环境支撑能力、智力支持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等方面,评价均值分别为0.278、0.529、0.255,仅相当于国际港口城市同类评价值的50.3%、79.1%和33%。因此,可持续发展整体能力评价值在0.239~0.465之间,只及国际城市的50%,国内港口城市与国际差距较大。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时间变化看,国内港口城市在经济支持和港口生产能力方面的提升速度相对略快,但智力支持、社会支持能力的增速变化远不及国际城市。为此,应通过发展智力支持系统、港口城市制度创新、港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延伸和腹地建设与扩张等战略,提升国内港口城市的发展能力,带动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郭明晶  卜炎  陈从喜  齐睿 《资源科学》2018,40(12):2425-2437
研究中国天然气安全状况,分析影响因素并找出系统性的应对策略对于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和能源转型的时代背景,从供应安全、储运安全、市场安全和环境安全四个维度,构建了中国天然气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对指标赋权,从总体、区域和省域三个层面对中国天然气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总体评价结果表明,全国天然气安全均值为0.546,2006—2015年间虽然天然气安全水平在上升,但是总体安全状况一般,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天然气产量低,对外依存度较大;天然气管道建设滞后,调峰能力不足;天然气市场价格机制不完善;环境治理压力较大。区域评价结果表明,全国四大区域天然气综合安全的均值为东部(0.582)>中部(0.571)>西部(0.516)>东北(0.515),呈现出“东部最好,中部次之,西部和东北偏低”的特征。分析得出,天然气安全的影响因素在东部地区主要集中体现于市场安全,在中部地区主要集中于供应安全,在西部地区主要集中于市场安全和环境安全,在东北地区主要集中于供应安全和储运安全。省域评价结果表明,各省域天然气安全水平差异较大,其中7个省份的天然气安全水平处于上升趋势,5个省份天然气安全水平处于下降趋势,8个省份的天然气安全水平波动较大,10个省份的天然气安全水平趋于平稳;各省域在供应安全、储运安全、市场安全和环境安全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最后,分别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省域层面提出了保障中国天然气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