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是工业工程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本文结合讲授学习法和问题学习法的优缺点,在课程中采用将两者融合的双轨式教学方法,设计了用于课堂讲授和小组团队协同工作的问题库,描述了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进度分别实施讲授学习和问题学习的教学过程,对双轨式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评价和学生成绩评价,给出了改进该课程双轨式教学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黑箱法是使用较多的一种现代教学思想,其有助于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课程的内容。黑箱法是指在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将课程内容设置为不可见系统,借助对输入和输出信息的分析来完成对黑箱结构的研究,借助探究性教学来强化学生对生物课程内容的理解质量。本文结合实际,介绍了黑箱在教学中的应用,并就黑箱法在"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课教学中的应用设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4):126-129
在"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中,引入MagNet有限元分析软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屏蔽球模型和永磁同步电机两个实例,由浅入深地介绍了MagNet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实际教学效果表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电磁场理论以及工程应用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汽车振动学》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后续课程的理解。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探讨了《汽车振动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针对振动学相关课程中高阶振动实验装置偏少,学生对高阶振型和固有频率难以理解等问题,设计并制作了一种用于教学的高阶振型振动实验装置。该装置通过基于柔度法编写的Matlab程序、基于锤击法的自由振动实验以及以激振器作为激励振源的受迫振动实验,实现了对高阶振动的固有频率和振型的理论计算和实验测试,通过频闪仪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各阶频率的振型。实验测得的各阶频率与相应的理论值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6.88%、5.40%和2.01%。该装置已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随机信号分析"课程实践教学需求,研究了综合实验教学设计。基于实测雷达海杂波回波数据,设计了基本统计特性分析、概率分布拟合分析和正交信号特性分析等3个实验模块,既可加深学生对随机信号分析基本概念的理解,也可增强学生对实际工程应用中信号随机性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利用本课程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第二个重要极限"是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经济应用数学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结合"微课"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我们对"第二个重要极限"进行了教学设计。该教学设计从经济上的连续复利问题引入主题,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融入到第二个重要极限的教学过程中,并运用Matlab软件辅助第二个重要极限的证明,有效解决了学生因淡化第二个重要极限的证明引起的难以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基于问题学习法应用于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优势、给出了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和方式并探讨了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实践教学中发现基于问题学习法的应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强化学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若要充分发挥该教学方法的优势,一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张思明教授说:"中学数学建模"有两重含义,一是按数学意义上的理解,在中学中做的数学建模。主要指基于中学范围内的数学知识所进行的建模活动,同其它数学建模一样,它仍以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为解决对象,但要求运用的数学知识在中学生认知水平内,专业知识不能要求太高,并且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教学价值。二是按课程意义理解,它是本案例要阐述的一种要在中学中实施的特殊的课程形态,它是一种以"问题引领、操作实践"为特征的活动型课程。学生要通过经历建模的过程,真  相似文献   

10.
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基础知识,也是高中化学的难点和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鉴于该部分知识理论性较强,学生普遍感觉理解困难,许多学生对改变条件使得化学平衡移动及反应物转化率如何变化的相关问题模糊不清。教师在高三复习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建模法"创设思维模型,用建模的思想化抽象为具体,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熟练应用相关知识,顺利完成本章节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