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体育的灵魂和精髓,是中国实现体育强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能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以增强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以促进其全面发展,还能促进高校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很多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然而,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融入主体“失声”、融入内容“失准”、融入方式“失衡”等多重困境。要通过提升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力量,规范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构造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科学范式,促进中华体育精神更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现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与培育时代新人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2.
马丽君  梁丽珍 《考试周刊》2009,(25):158-159
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体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如何利用人文精神进行教育,探索体育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培养和弘扬现代大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价值,提出要以高校思想政治课为颂扬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载体,利用其中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时代价值与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并在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引领等方面有效融入中华体育精神,更好地发挥中华体育精神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冰 《陕西教育》2020,(5):38-38,40
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应该积极地运用情境教学的手段,不断引导学生有效发展"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效果观察与研究,证明了核心素养培育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情境教学,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体育学习效果、养成良好运动习惯,帮助学生切实提升体育运动兴趣与自身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应用拓展训练,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基于此,分析了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践的价值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体育必须是人文的,这是体育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的价值所在。高校体育教育的本质不仅是要陶冶性情,更要培育学生健康的体格和健全的人格。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可以积极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更有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华体育精神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极为关键的育人元素。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开展中华体育精神教育顺应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客观要求。开展中华体育精神教育要坚持实践导向与体验教育、多元素质与全面发展、价值引领与思想塑造、以体育人与全面培养的基本原则。深入推进中华体育精神教育要求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育人作用形成基本共识,不断拓展育人途径,并加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高校体育教学当中,足球教学对于学生身心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足球训练能够强健体魄,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足球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针对高校体育足球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始终在单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或单纯的身体锻炼的低层次上止步不前,普遍忽视对学生体育精神要素的挖掘,忽视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当然体育教学离不开传授体育技能知识,离不开身体锻炼,问题是我们应该把追求的目标定在何处,这一点应当引起重视。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学生,为全面发展学生健康的人格起到重要作用。这应是我们体育教师思考的重点,是体育教学追求的高层次目标。  相似文献   

10.
作为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初中体育在锻炼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还要锻炼学生身体的各项机能,更好地辅助德智的发展。纵观当下的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死板,形式单一,缺乏有效的创新,不能有效地发挥游戏在体育教学中作用的现状。结合教学经验,探究初中体育教学中应该如何合理运用游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行,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身心素质、让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观念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所共同面对的问题。本文立足于高等艺术院校体育教学,分析影响其终身体育观念培育的主要因素,进而找到更为科学的改革措施,将终身体育观念更好地传递给每位学生。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7,(82):134-135
精神追求是体育运动最大的收获,我们将之称为体育精神。体育是一种国际语言,能够明白体育中的精神,特别是世界和平的奥运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精神强调的是友谊、团结、和平、正义、爱和尊重,在追求和平和友谊的体育精神做出贡献是我们的愿望。体育锻炼、健康和美容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其中体育精神的弘扬备受重视,运动使人们更容易沟通,使合作更广泛,当然,我国体育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训练简单、传授知识和技能水平低等,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忽视学生的体育精神和启蒙教育的问题,在体育竞技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应该是体育教师关心的核心问题,也是实现体育教育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3.
从体育物质文化、体育精神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对成都市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成都市高校体育物质文化中的人文物质文化建设相对缺乏,体育精神文化中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道德发展良好,体育知识存在不足,体育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高校应加大校园体育场馆配套设施的投入,更新教师和学生的体育观念和知识,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完善高校体育管理制度体系,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的发展 ,对学生的身体与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体育教学也应适应这样的要求。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深深感到 ,以前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过分强调传授体育技能进行身体锻炼 ,忽视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培养 ,忽视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这样是达不到培养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的。笔者认为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重视体育精神的培养 ,通过体育精神的影响 ,完善学生的人格。一、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指…  相似文献   

15.
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三个方面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教育进行分析。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综合素质,达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由关注学生的体育技能向关注体育精神、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转变,一个重要的起点就是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乐趣并不断地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在分析学生主动参与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究初中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参与性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武术教学是比较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武术教学肩负着传播传统体育精神的重任,在学校体育文化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通过对大连市高校武术课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了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中武术教学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武术课教学改革的建议,期望为高校武术课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游戏教学在高职体育课程目标落实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相较于传统以示范指导为主的体育训练方法,游戏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愉悦、开放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体育理论、训练体育技能、发展体育精神。针对此,从体育游戏的含义及特点出发,结合实际对游戏教学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效果进行分析,并探究体育教学的应用路径。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21,(55):11-12
篮球运动在高中广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也是高中体育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通过篮球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更能够以篮球运动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使学生通过篮球学习能够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篮球教学与训练的质量,文章针对篮球训练的特点进行了探讨,针对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有效的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小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体育教学也应适应这样的教育使命。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存在着过分强调传授体育技能进行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小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忽视了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本人认为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重视体育精神的培养,通过体育精神影响、完善学生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