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十月之交从秦州出发,南行经汉源至同谷,停留不足一月,又于腊月初一至月底行抵成都,一路领略了蜀道之奇险,有意识地写下了二十四首纪行诗以及《同谷七歌》和《万丈潭》等诗。这是杜甫刻意创作的一组借蜀道山水来抒发自己和国家进入困境时期的无限感慨,若仅以山水诗去解读,有贬于杜甫蜀道纪行诗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杜甫是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启发后来者,因此研杜成为一门显学。与之相应的杜诗分期、分类研究,自宋以来就显得极为繁杂,分地域研究也显示出了相似的状态。但是,现在所见宏观的杜诗分地域研究著作和论文还不多,微观上对杜甫的陇蜀之行及其诗作研究却颇多说法,称秦蜀纪行诗、寓陇诗、陇蜀诗、陇右诗、秦州诗等者皆有之。杜诗《发秦州》到《成都府》系列,可以称为陇蜀诗,但确切些可称为"同谷诗"。北宋以降,就有杜甫同谷诗的说法,但至今系列且专门的研究还很缺乏。《杜甫陇蜀道诗歌研究》一书可补兹之阙,具有这方面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3.
杜甫是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启发后来者,因此研杜成为一门显学。与之相应的杜诗分期、分类研究,自宋以来就显得极为繁杂,分地域研究也显示出了相似的状态。但是,现在所见宏观的杜诗分地域研究著作和论文还不多,微观上对杜甫的陇蜀之行及其诗作研究却颇多说法,称秦蜀纪行诗、寓陇诗、陇蜀诗、陇右诗、秦州诗等者皆有之。杜诗《发秦州》到《成都府》系列,可以称为陇蜀诗,但确切些可称为"同谷诗"。北宋以降,就有杜甫同谷诗的说法,但至今系列且专门的研究还很缺乏。《杜甫陇蜀道诗歌研究》一书可补兹之阙,具有这方面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4.
乾隆十四年,彭端淑自京返川奔丧,又于乾隆十七年返京,两次历经蜀道,留下了多首纪行诗。其乾隆十四年返川时期的蜀道诗集中表现他的乡愁情结与重归故地得到的精神解脱,而再次出仕途中的蜀道诗则偏重于表达对前途未知的迷茫与由仕途之路实现自身经世理想的决心。在浓烈的个人情怀之外,彭端淑的蜀道诗也体现出了清前中期蜀道的真实面貌与历史文化内涵,寄寓着彭端淑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5.
《九章》是我国旅游文化史上最早的纪行抒情组诗,具有旅游文学纪行诗的文学形象性、纪行性真实、述志抒情性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6.
杜甫客居夔州不到两年(大历元年春——大历三年正月),而所作诗歌竟达四百三十多首,这充分说明这是杜甫诗歌创作生活中的丰收时期。杜甫的夔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杜甫夔州诗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产生了不少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大型组诗与长篇。如“伤时盗贼未息”,而怀八公忠勇报国与  相似文献   

7.
杜甫《绝句四首》是官军平叛后,杜甫返回成都草堂创作的即景组诗。这些诗充分表露了诗人当时的情绪心境,其诗语更是妙悟创造的呈现,体现了这组人工制品与自然环境、个人心绪的和谐。解析诗歌结合研究诗人的创作意图,可以纠正偏颇的读解,开放并细腻地找到诗歌的审美意指,回归文学本质。  相似文献   

8.
文天祥的南下纪行诗是一部英雄历险记,采用诗文结合、联篇吟咏的方式,赋笔直书,它是抗元的战鼓,质朴雄壮,震撼人心。文天祥的北上纪行诗则是楚囚行吟录,抒亡国恨,明殉国志是它的主旋律,写作艺术也有显著变化,风格幢慨悲凉。文天祥的集杜纪行诗以集句纪行而如同己出,它不是南下、北上纪行诗的简单重复,有新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文天祥的纪行诗转益多师,不主一家,受影响较大的是杜甫和范成大。  相似文献   

9.
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出于内容,题材及表达形式的需要,他写下了不少联篇体的组诗,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为中国诗史所罕见,章对其结构艺术作了细致分析,指出杜甫组诗中主观的抒情、写实上的一致性,层次性、描绘客观环境上的同一性性以及外在形式上的关联性,等等特色,同时认为组诗中各种结构手法交融一体,深化了各篇的联系,加强组诗作为有机整体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说了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之诗旨。这组诗中一再申述了诗人卜居归隐的意愿。文章依据组诗的有关诗句,再结合其它资料,说明了生计艰难、远祸藏身,特别是对君王和政局的失望,是杜甫决定弃官西行、卜居归隐的原因。杜甫虽已弃官,但关心国事仍一如既往,对安史之乱的尚未平定和日趋紧迫的吐蕃入侵,表现出极大忧虑。  相似文献   

11.
高启吴越纪游诗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越纪游十五首》是高启在元未写的一组纪行诗,它是当时东南丧乱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高启社会活动和思想情感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2.
《前出塞》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组边塞诗。这组诗大约作于天宝年间用兵吐蕃之时。诗人先写过《出塞》诗九首,后又写了《出塞》诗五首,因此加"前"、"后"以便把它们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3.
唐代论诗诗承前代发展而趋成熟。杜甫组诗《戏为六绝句》,开创了论诗绝句组诗体的先河,这种新的文学批评样式由此确定而盛行于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与发扬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反映现实的精神,直接以诗来发表对当时诗歌创作实际的观点、立场和主张。其思想倾向与艺术手法,或褒或贬,或破或立,或扬或弃,及时有效地引领唐代诗歌创作步入光耀风骚传统而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从而使唐代论诗诗呈现出一种承传风骚、反映时政的现实主义诗学精神,这对后世反对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诗风起到了典范作用。杜甫论诗绝句的组诗样式,开启了后世论诗绝句组诗体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4.
杜甫是七律诗写作的集大成者.七律组诗是他的独创,其代表作<秋兴八首>在结构上相当完美.本文就其艺术结构作出细致分析,认为该诗由线状结构和网状结构组合而成,是中国古代七律组诗艺术结构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5.
关中、巴蜀横隔秦岭,贯通秦岭的蜀道是古人出入蜀地的唯一通道.蜀道之上峰峦叠嶂,栈道绵延,峡谷幽深,水流湍急,关隘雄奇,人烟稀少.李白《蜀道难》是历代吟咏蜀道诗歌的压卷之作.这篇被称作"奇之又奇"的名作,描绘了蜀山的险峻、蜀水的湍急、蜀道的崎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浩叹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少为人知的是,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经由蜀道由陇右进入蜀中,留下十二首五言古诗.这些诗作,具体描绘了蜀道雄奇瑰丽的景象.老杜的蜀道组诗,创作于艰难的岁月,实录了羁旅的艰辛.天假杜甫之笔,将蜀道的奇山异水记录在卷,令读者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产生了具体可感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凤凰台》是杜甫陇右诗中从秦州至同谷所写的第一组诗中的最后一首,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一位一片赤心、忠君报国、有抱负、始终念念不忘民生疾苦的自我形象,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审美特征,深刻体现了杜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17.
由陇入蜀,在杜甫的政治生涯、家庭生活和创作历程中是一个重要转折。入蜀前的家庭苦难和入蜀后生活上的相对平静在诗人的家事诗中都有较具体的反映。此外,由陇入蜀,杜甫家事诗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入蜀前的慷慨悲壮至入蜀后一变为宁静淡远的唱叹。这其中起作用的不仅有杜甫个人家庭生活环境变化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其苦苦追求的人生理想最终变成了泡影。  相似文献   

18.
《湘南学院学报》2018,(1):61-64
杜甫早年积极求仕,但一直沉沦下僚,最终流沛西南,漂泊终老。陇右诗是他刚刚弃官而去所创作的,这一时期杜甫依然心系家国,可渐渐追求隐退,不再积极出世。在诗歌题材的选择上,纪行写实、咏物兴怀成为主调,并呈现出情深意厚、清隽沉郁的特征。陇右诗是杜甫诗歌思想内容改变的重要时期,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和研究杜甫的诗歌。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意境、情感、韵味、形象、语言五个方面简练地分析了杜甫五律组诗《秦州杂诗20首》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吴越纪游十五首》是高启在元未写的一组纪行诗 ,它是当时东南丧乱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高启社会活动和思想情感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