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面临的难题一方面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借鉴价值的内涵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同时补充拓展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现代表达形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优秀传统文化的革故鼎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统一的四重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要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认同、话语表达、资源发掘、传播载体等方面创新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提出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命题。守正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根基与动力。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根基,应以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守中国共产党领导之正、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为主要内容;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动力,应以创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新、创社会主义文化之新、创人类文明形态之新为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3.
山东古筝乐,是我国古筝艺术重要的流派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它有着独特的地方民间特色和广泛的影响力。深入探讨山东古筝乐在高校和中小学的教育传承的有效策略,是研究如何更好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粹,具有博大精深的显著特性和常做常新的无限潜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存在着文化自卑心理产生、负面思潮影响和传承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有利于增进文化自信自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依靠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程度,以最新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新内涵,以全新话语体系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表述的策略,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赋能增效。  相似文献   

5.
心意六合拳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心意六合拳文化体系中蕴涵着“天人合一”思想、“中和之道”思想、“兵行诡道”思想等多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充斥着新机遇与新挑战的新时代,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利于实现中华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进民族复兴与文化复兴,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心意六合拳的传承发展中实现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6.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民族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当前民族高校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但目前这一工作面临“缺乏氛围”“形式单一”“人才不足”“文化冲击”等诸多严峻的现实挑战。因此,在具体实践中,民族高校要不断加强环境营造、科技赋能、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从而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的“持续化”“数字化”“学理化”和“国际化”。民族高校通过推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担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作活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激发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重构符合时代要求的传播逻辑。融媒体时代,传播关系从过去的一对多转向以互动分享为主要特征的分众化、差异化传播,传统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亟需与现代媒介及其支撑的大众需求进行重构、互融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平等观涵育了中国式现代化平等观,体现了文化自强。在“以中化马”的过程中铸牢中国式现代化平等观的文化根基,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以中化马”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中国化的文化逻辑,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平等观的价值优势,为其践行赋予文化动能。在“以马化中”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平等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了文化自觉:“以马化中”为传统平等观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推动其实现三大“转向”,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平等观解决平等的实践难题。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就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形成了历史、理论和实践三重维度.明晰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和魂""文化基因"等历史定位,总结了对待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取舍"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相结合的...  相似文献   

10.
赵蕊 《少儿美术》2024,(3):31-32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精粹,维系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命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始终挂念在心。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更是他深切关注的焦点。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贯彻落实《天津市全面加强与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培养青少年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内涵,提升审美素养,特此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与杨柳青画社联合举办了“莲年有余”天津市学生主题年画作品展。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文明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弥足珍贵的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教育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丰富幼儿教育资源,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教育的路径包括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增强传承意识;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包括加强幼儿园课程建设,丰富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推动非遗创新性发展;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节日活动,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等。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资源,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内容载体。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以此促进教学目标转化、实现教学模式转变、推动课堂改革步伐。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阻碍,进而创建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载体、教育环体“四位一体”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以更新颖的表现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贴近现实生活,必须紧扣时代之需,借助科技和产业,开拓文化市场,从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化属于精神现象中的意识形式,它既可以作为意识形态构建的基础与前提,从而提升意识形态的整体归属与认同,又能够推动意识形态普遍化,使之成为最广大群体思想实现高度一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兼备此种功能,具体涵盖宽容功能、达意功能、引领功能、育人功能及交往功能,于是如何采取有效方略使它以崭新的姿态在新时代“在场”,从而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就成为必然。新时代需求层次的跃升与多维化、文化自信建设的现实需要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实诉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在场”的实践根据。基于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当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双创”的科技赋能以及推动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需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检验、评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成果标准在于是否满足新时代需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前提在于坚定文化自信,顺利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根本在于立足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大势所趋,是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题中之义。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开封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以高校为平台,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分析“双创”思想在当地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内涵影响、在校园文化中传承和弘扬的功能意义以及在专业学科中促进知识向技能转化的现实价值,并呼吁社会、高校、行业和企业联合协作,实质推动开封打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IP。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育人是推动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育人的融合互补,既是当下树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当代大学生品德素质,厚植其精神力量的主要渠道。文章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融入路径,对提高思政课立德树人成效,以及在新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以载道”的育人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的客观要求。强大的包容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它不仅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部诸思想体系之间的借鉴和吸收,也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转化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包容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形成多元共融的文化环境、营造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围、形塑海纳百川的实践气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柳州师专学报》2020,(3):95-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振工匠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工匠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表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气质风貌,是人类文明精神价值的主要表征,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精神构成。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创造性转换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建构职业教育系统的非遗教育传承实践体系,践行工匠精神,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才能实现个人精神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宝库,其重视劳动之于人的生存价值、关注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强调劳动的育人功能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等,是劳动教育的丰富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重要的思想文化支撑和动力支持,在劳动教育中具有劳动精神认同、劳动道德教化和劳动行为引领价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实现问题,既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劳动教育深入开展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举措,对于培养新时代劳动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