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优化高校德育工作环境。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德育工作无形环境的建设。构建高校德育工作无形环境,一要塑造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完美人格,为大学生提供无形的德育资源;二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无形的德育课堂;三要营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无形的德育催化剂。  相似文献   

2.
我校文史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道德素质和纪律观念 ,总的来说是好的。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在一些问题上 ,存在着消极、颓废、模糊的认识。当代大学生在寻找社会与个人 ,奉献与自身感受 ,利他与利己等方面的结合点。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既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 ,又要把握德育的导向性 ,从而使大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3.
钱新斌 《中国德育》2007,2(5):48-49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指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能够带来积极影响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或其他更为广泛的行为。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指在为人民服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指引下,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大学生,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利他观念和行为,塑造大学生的利他人格。  相似文献   

4.
要想把大学生德育工作做好就要很好地了解德育工作的对象,掌握德育对象的特点,并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工作模式,以期顺利地实现德育工作的预期目的,取得理想的预期效果。当前我国大学生主体已是“90后”大学生,因此,只有全面掌握“90后”大学生特点,探索出符合“90后”大学生特点的德育工作模式,才能较好地完成大学生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提出德育工作要“入脑”、“入心”,要加强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与心理教育,以及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课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文化正在改变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这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它为德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分析了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特征,结果显示: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主流是积极的、良好的,但理论认知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困惑表现也相当明显;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相对性和世俗化特征;思想观念、心态环境集中表现为:“一个中心”、“两个矛盾”、“三个压力”、“四个更多”。为此,课题组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改革对策探讨,提出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互融合的教育模式,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以期提升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中学德育教师应立足于“立德树人”理念,依托“互联网+教育”的方法途径,对中学德育工作进行创新,使中学生能够在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共同作用下塑造良好的行为品德、性格品质。基于此,文章以“互联网+”背景下中学德育的新挑战及对策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总结了“互联网+”背景下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新挑战;然后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中学德育工作的对策,旨在为中学一线德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并帮助更多中学生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成长。  相似文献   

9.
王日智 《中国德育》2006,1(8):72-73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结合在开展“雏鹰争章”活动中的一些思考,我们认为,小学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首先必须确立适切的德育工作理念。只有坚持正确理念的指导,才能形成德育工作的正确目标和具体工作思路,切实推动“雏鹰争章”活动与课程改革的有机结合。结合实践探索和思考,我们提出了16字的德育工作理念:“朴素为形,实效为的,快乐为源,服务为本”。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公正信念驱动下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利他特征,以大学生为被试,分别采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和利他倾向量表测量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和外显利他倾向,同时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测量被试的内隐利他倾向.结果表明:无论公正世界信念的高低,大学生都具有内隐利他倾向;高、低公正世界信念大学生在内隐利他反应时上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且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内隐利他倾向之间的相关不显著;高、低公正世界信念大学生在外显利他倾向的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性,且公正世界信念和外显利他倾向之间的相关达到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1.
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优化高校德育工作环境.其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德育工作无形环境的建设.构建高校德育工作无形环境,一要塑造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完美人格,为大学生提供无形的德育资源;二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无形的德育课堂;三要营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无形的德育催化剂.  相似文献   

12.
龙一平 《成人教育》2009,29(12):30-31
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应采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高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夯实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根基;将“观点的灌输”、“行为的制约”与为大学生提供指导与服务相结合;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式,提高实效性;强化社会实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六个途径。  相似文献   

13.
当今时代,计算机网络已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之中,通过计算机学习、娱乐、交友,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网络突破时空、地域的限制提供大量丰富的教育信息,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网上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状也客观存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些消极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冲击和干扰。面对挑战,高校德育工作应从实际出发,研究网络,掌握网络,利用网络,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4.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从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高度,从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高度,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笔者长期在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三个层次”“四个保障”“五个结合”。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从事高校德育工作实践为依据,论述了“孝”字起航,弘扬传统美德,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性;阐明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与核心;探索了从“孝”字切入,继承传统美德,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总结了坚持三个教育与三个实践相统一的高校德育工作新方法,坚持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统一;坚持统扬传统美德与实践基本道德规范,贯彻大学生守则的有机统一,将把高校的德育工作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6.
实践证明,开展心理咨询是新形势下加强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在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开展心理交流、心理咨询应当坚持“四个结合”;为搞好这项工作应当加强领导,采取切实的举措。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下,应用型高校的思政教育呈现“开放式”的局面。而“0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较以往有很大的不同,给应用型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文章结合时代特点和工作实际,从“00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意义、“00后”大学生的主要特点、“00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因素、高校开展“00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四方面,对应用型高校“00后”大学生养成教育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_RSC)、大学生利他行为自评问卷和内隐联想测验为工具,对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的现状进行测查,探讨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的关系以及人格特质与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的关系。结果显示:(1)外显利他与内隐利他相关不显著,利他行为存在内隐倾向,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均不存在性别差异;(2)外显利他得分与EPQ人格特质中的N量表、P量表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E量表、L量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典型情绪不稳定与典型情绪稳定外显利他存在显著差异;(3)内隐利他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在中小学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初,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努力开创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局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德育工作的主题。为什么要开展这个活动,如何理解民族精神,如何弘扬民族精神,与会领导与代表们的发言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进入网络时代,信息网络已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高校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就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网络社会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网络社会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如何开拓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等几个问题,做一些尝试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