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蒸气的液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 但有同学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常将“白气”误认为是水蒸气,将“白气”的形成误认为是汽化现象.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本文分析三组常见的“白气”现象.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教学有关液化方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对“水蒸气”和“白气”不能较好地辨别,误将“白气”当成“水蒸气”,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认清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如雾、露和白气等),同时也不能应用“白气”的形成原理和知识去解决与此相关的问题.因此。不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导致“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物态变化的知识是热现象一章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相近、相似、易混淆的概念多.不少同学在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去分析物理现象时,常因此出现很多错误.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及克服错误的方法.一、水蒸气与“白气”问题在物态变化类问题中,水蒸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有许多同学因搞不清水蒸气与“白气”的区别,在解题中常犯错误.如有同学将冰棒周围出现的“白气”认为是汽化或升华的结果,这主要是不知道水蒸气是无色、无味且看不见的气体,而“白气”则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雾状小水珠,虽…  相似文献   

4.
相同与不同     
《热现象》一章中,有些概念和现象存在着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此,同学们应很好地进行比较,理解并掌握它们.1.蒸发和沸腾,内涵有异同.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并且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所不同的是: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同样是“白气”,来源却不同.夏天,剥去冰棒纸可看到冰棒在冒“白气”;而寒冷的冬天,室外的人们口中也会呼出“白气”.这两种现象中的“白气”的生成都属于液化现象,但它们的形成有所不…  相似文献   

5.
景君梅 《河北教育》2008,(10):45-45
1.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但这些问号往往是散乱的、模糊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授《液化》时,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去寻找生活中的“白气”,他们会说出很多,如水烧开后从锅边喷出大量“白气”;夏天,打开冰柜会看到一股“白气”;剥开冰棍的包装纸后也可见到冰棍像在冒“白气”;冬天,人在室外讲话时口吐“白气”等等。  相似文献   

6.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九册20课《雾和云》中,介绍了自然界中看过的“白气”现象,同时介绍了雾和云的成因及有关知识。这节课的中心环节就是让学生明白“白气”是水蒸气变来的,条件是要受冷。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白气”是什么,“白气”是怎样产生的,我补充设计下面这个实验进行比较,得到了源源不断的“白气”,效果明显。我设计的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1 实验仪器a.取一个125mL的平底烧瓶,一个橡皮塞,用打孔器打两个小孔,一个孔插入温度计,一个孔插入导管,酒精灯、石棉网、水、铁架台。b.导管是特制的。取一…  相似文献   

7.
我们来看一道2013年潍坊市的中考题: 题目用电热壶烧水时,水沸腾后,从壶嘴里冒出“白气”;夏天打开冰棒纸时,可以看到冰棒周围也出现“白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相似文献   

8.
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气体.常温常压下有的可看到,有的可闻到.例如:黄绿色的氯气,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无色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们确实存在于空气中.我们熟悉的水蒸气就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是什么样子的呢?烧开水时,水开了,从壶嘴里喷出的汽是不是水蒸气呢?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有关“白气”的一些问题.1.冬天,人们说话时我们看见“白气”从嘴里呼出,这是由于口中呼出的废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高于气温,故遇冷液化为小水珠.夏天为什么看不见这种“白气”呢?“白气”是否就是水蒸气呢?我们必须首…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看到“白气”,如烧水时,揭开锅盖,即冒出大量的“白气”;把装有沸水的保温瓶的瓶塞揭开,瓶口便会冒出一团“白气”;冬天人呼气时,口中也会冒出一团“白气”。“白气”是没有一定的形状、一定的体积,是可以流动的气体。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同学对日常生活中的“白气”难于理解,总认为“白气”就是水蒸气,是水的气态。下面谈谈我是怎样解释“白气”的。  相似文献   

11.
教学《水蒸气的凝结(一)》一课,学生在讨论“白气”是什么时,通过观察水沸腾时从玻璃管口喷出的“白气”,并与水蒸气比较,都认为“白气”确实不是水蒸气。但部分学生对“白气”是小水珠这一结论提出异义,其理由是:水是无色透明的,理所当然小水珠也就是无色透明的,而“白气”却不具备这些特点,所以“白气”不是小水珠。我一下子让学生弄懵了,因为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完全没料到会出现如此“怪  相似文献   

12.
我们都知道,冰糕都是装在冰柜或保温瓶里,刚从这些容器里拿出的冰糕周围冒“白气”,并且,这“白气”不断地向外扩散,很快就消失了.无论什么颜色的冰糕,在空气中都会发白,如同撒上一层“白粉”一般.若把冰糕放在杯子或其他容器里,片刻,容器内外壁上会出现一层“汗水”.同学们,这些都是什么现象呢?  相似文献   

13.
一、创设激发好奇心的问题情境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开展中学物理探究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山上的积雪,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熔化成水的过程;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到底是气体还是小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物理探究教学的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14.
自然界中,许多物质都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作为存存的基本形态(即聚集态)。从宏观特征来看,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不易被压缩,没有流动性;液态物质虽有一定的体积,也不易被压缩,但形状却随容器而改变,有流动性;气态物质则既无一定的体积和形状,而且又总是充满整个容器。通常人们按上述宏观特征,把处于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物质相应地称为气体、液体和固体。“水是液体”是指液态的水;“水蒸汽”,指处于气态的  相似文献   

15.
当你吃饭的时候,掀开锅盖,会有大量的“白气”升腾。盛夏当你撕去冰糕的外衣,又会发现缕缕“白气”萦纡飘散。这时你是否会想到这些顽皮的“白气”中,蕴含了许多奥妙的物理知识呢?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白气”就是水蒸气,这是物理概念上的错误。物理学上把水的汽化,冰的升化散布在空气中的大量水分子总称为水蒸气。眼睛是看不到水分子的,人眼能直接看到的是由无数分子结合成的小液滴或粉尘。大量的小液滴和粉尘悬浮在一定的空间,形成我们看见的“白气”。所以说白气不是水蒸气,也不是气体,而是许许多多的小液滴或固体小颗粒。稍一留意你就…  相似文献   

16.
把冰棒冒出的“白气”误认为是冰棒蒸发出来的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 自然第一册练习册第二十页有“蒸熟的馒头会冒‘白气’是什么原因?夏天的冰棒也会冒‘白气’,又是什么原因?”蒸熟了的  相似文献   

17.
夏天,当你把冰棒(雪条、冰糕)从冰箱(冰筒)里取出来时,会看到冰棒周围冒出“白气”,过一段时间,“白气”就消失了,而在冰捧上还留下一层白色的“粉”,把冰棒放在玻璃杯或口盅里,过一段时间,容器壁内外两侧又会出现一层“水珠”.同学们,学了热学知识以后,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其实发生上列三种现象,是属于热学中的液化、汽化、凝华现象.当把冰棒人人冰箱出来时,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液化现象.因为冰棒的温度在0℃以下,空气中温度(夏天)一般在200℃以上,热空气突然遇到冰棒周围的冷空气,从气体液化为很小的小水滴…  相似文献   

18.
在《雾和云》一课中有一个重要的实验,那就是“白气”形成的实验。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大口瓶里倒入少量不冒“白气”的温水,用一块冰接近瓶口,然后再把冰移开,看有什么现象。这个实验是想通过冰接近瓶口顿现一团“白气”,把冰移开“白气”逐渐消失的现象,来揭示“白气”是水蒸气在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曾多次按教材的要求指导学生分组实验,但每次当冰块靠近瓶口时,瓶内水面以上只有少量“白气”生成,有的小组连一点“白气”也看不到。最后,我只好把书中的现象告诉他们,虽然费了很大力气,可学生仍是一脸迷惑。 为何按教材要求去做却得不到教材中所说的现象呢?课后我进行了反复的思索,原来在教学这一课时,地处北方的学校季节已是深冬,特别是在无供暖设备的教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对比实验法了解“白气”的成因,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雾和云的成因。 2.学会做雾和云的模拟实验。 3.知道雾和云与人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了解“白气”的成因,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雾和云的成因。 三、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20.
许多初中学生常出现“水蒸气、汽体”(汽、气相混)、“萘的溶解”(溶、熔相混)、“帕斯卡定理”(定律、定理相混)……的错误说法。须知一字有别,意义全非,概念相混。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予以充分的注意。 1.“气”指气体,气相,是物质的单一形态;“汽”指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两相共存状态,也指两相共存时的气态,我们平常所说水蒸汽,是指由水(液态)变成的蒸汽(气态),这时既有液态,也有气态,因此称为“汽”。 2.“溶”指一种固体解体、扩散、分布到另一种液体中的现象,如食盐溶于水,是物理——化学现象;“熔”指固体受热后变为液体的现象,是同一种物质的形体状态变化,如萘的熔解,是物理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