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3.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中,涉及到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问题,而教师在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立方体的展开与折叠中“二次折叠”问题的演示课件时,遇到了制作烦琐、演示过程不流畅等问题.我在这类问题的制作中,探索出了以一个关键点运动带动其他图形运动的折叠方法,这种方法制作简便,使用过程流畅.[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1考查要求 立体几何中的折叠、展开与动点问题着眼于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立体几何中有许多形式各异的折叠问题.一个平面图形经折叠后成为一个空间图形,此时图形的结构发生了突变,从二维的平面图形一跃成为三维的空间图形.而以立体几何为载体的轨迹问题能将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巧妙地结合起来,常常涉及函数、数形结合、建模、化归等数学思想与方法,立意新颖,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教师在教学中可集中讲解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3.
支莉娅 《中学教研》2009,(11):41-44
近几年来,折叠型问题在各地中考试题中频繁出现,通过研究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等关系,考查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动手能力.解决折叠问题,首先要把握折叠的实质——折叠后的图形具有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其次,折痕就是对称轴,并观察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元素,把握折叠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图形折叠问题是指将某一几何图形沿着某直线对折后得到新的几何图形,然后求解新图形中几何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问题.折叠问题的本质是图形的轴对称变换,所以在解决有关的折叠问题时要抓住因折叠而形成的等线段和等角.  相似文献   

5.
所谓折叠图形,就是由平面图形经折叠而得到的立体图形.求解折叠问题时,将折叠图形还原为平面图形,去寻求折叠前后量、位置关系的变与不变,特别是利用量、位置的不变,就能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使隐含条件明朗化,空间问题平面化,从而优化思维程序,简单、快捷地完成解题。  相似文献   

6.
折叠型问题是近年中考的热点问题.通常是把某个图形按照给定的条件折叠.通过折叠前后图形的相互关系来命题.折叠型问题立意新颖,变幻多样.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种题型的解法.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庄浪县通化中学马福泰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就得到立体图形,从而产生一类立体几何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分清折叠前后,哪些元素间的关系保持不变,哪些元素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充分利用平面图形的性质,从中分析出解题的途径。例1.直角三...  相似文献   

8.
中考图形折叠问题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视图、识图及动手操作能力.折叠通常是轴对称变换,而变换是解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实际解题中,恰当地运用图形的变换往往能集中条件,开阔思路,化难为易,出奇制胜.  相似文献   

9.
图形的折叠问题是图形变换的一种,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有关折叠问题在近几年各地中考中也频频出现,有利用折叠寻找折痕条数规律的、有图形折叠后求折痕长度的、有图形几次折叠后再剪裁并判断剪裁后图形形状的等等,解决折叠问题,首先要对图形折叠有一准确定位,把握折叠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先来看课本中的一道折叠图形的计算问题:如图1,折叠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的一边AD,点D落在BC边的点F处.已知AB=8cm,BC=10cm.求EC的长.(初中《几何》第二册第116页B组第3题)分析我们知道,“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过来,如果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我们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由此可见,折叠图形问题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图形的问题,不难发现图形折叠后,折痕两边相折叠部分是关于折痕所在直线成轴对称的.因此,由轴对称性质知:(1)折痕两边折叠部分是全等的(对应的边、角是相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有关几何图形的折叠和旋转问题屡见不鲜.为了在解题中抓住图形变换的内涵,迅速打开思路,确定解题方向,现将近年一些折叠与旋转的问题进行解析,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纸片的折叠问题常被用来考查轴对称性质,而且着重探索基本图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正多边形、圆的性质.折叠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关于折痕是轴对称,所有对应点的连线被折痕垂直平分,对应线段和对应角相等.纸片折叠问题的本质是全等变换,折叠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是全等的,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抓住因折叠而形成的等线段和等角,  相似文献   

13.
折叠问题是研究平面图形折叠成空间图形后,由于位置关系发生变化而带来的度量关系变化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弄清折叠前后各个量的变化与否.  相似文献   

14.
平面图形折叠的空间问题,关键是寻求折叠前后的不变量,利用平面图形和空间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用空间概念解决问题.如何寻求折叠问题中的不变量呢?把握折叠前后的部分图形是否在同一个平面上,若在同一个平面上,则折叠前后的长度、角等就是不变量.把握折叠问题中的不变量就找到了求解空间问题的切入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15.
折叠型问题是近年中考的热点问题. 解决图形折叠问题的关键是,掌握折叠前后的两个图形关于折痕所在直线成轴对称,即这两个图形是全等形,折叠前后对应的边相等,对应的角相等;折叠前后对应点之间的线段被折痕垂直平分.解决这类问题有如下比较典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展开——立体图形平面化;折叠——平面图形立体化,这一展一折正是平面和空间的相互转化.同学们解决一些折叠问题感到尤其棘手,其实是空间思维受阻,这时动手操作就是解决折叠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折叠问题是研究平面图形折叠成空间图形后,由于位置关系发生变化而带来的度量关系的变化问题.由于折叠条件不同,就产生不同的空间图形.因此.研究折叠问题,对树立运动变化的思想和以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认识空间图形,从而提高分析空间图形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同时,折叠问题在沟通三种几何以及几何与代数、三角的联系上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图形折叠问题是初中平面几何中一种常见的题型,往往与解直角三角形、轴对称、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密切联系,常常运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折叠问题中隐含着全等图形和对称,存在着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下面结合实例谈谈解图形折叠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卢定波 《数学教学》2008,(2):19-20,45
6个全等的正方形相连组成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后能否围成一个正方体的问题,即是否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学生解这类题目通常所用的方法是实际动手折叠,这样不仅慢而且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20.
周赛春 《中学文科》2009,(17):61-63
由于动点的运动,导致动直线的位移,使图形在折叠中的重叠部分的面积也发生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需要对不同情况进行分类讨论.解决这类折叠中的重叠部分面积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折痕及全等图形,抓住运动中的不变量,然后利用全等图形和相似图形的性质及相关的知识进行分类求解,问题自然就能迎刃而解.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