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波的干涉”一节是高一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该节所有的演示实验不易操作,演示效果也不明显:波的干涉理论的基础实验──波的叠加(绳波)实验几乎不能做成功,而且实验现象转瞬即逝,学生很难观察清楚;波的干涉现象实验──发波水槽实验操作复杂,实验现象受环境(光线)限制,效果不佳。这样就造成学生在缺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被动地听,老师在缺乏有力实验依据的条件下费劲地讲,最终使一节形象、生动的实验课,成为一节晦涩难懂的空洞理论说明课,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用多媒体电…  相似文献   

2.
"波的干涉"一节是高一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该节所有的演示实验不易操作,演示效果也不明显:波的干涉理论的基础实验--波的叠加(绳波)实验几乎不能做成功,而且实验现象转瞬即逝,学生很难观察清楚;波的干涉现象实验--发波水槽实验操作复杂,实验现象受环境(光线)限制,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3.
张飞 《物理教师》2008,29(8):33-33
现行教材中“波的干涉”一节的知识是通过发波水槽实验获得的,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存在如下问题:(1)该实验现象受环境(光线)限制,效果不佳;(2)该实验只能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很难直接观察到介质中某质点(如加强点或减弱点)的振动(如位移变化)情况;(3)波的干涉理论的基础实验——波的叠加(绳波)实验(在常规情况下)几乎不能做成功,而且实验现象转瞬即逝,学生很难观察清楚.  相似文献   

4.
杨波 《中小学电教》2012,(4):128-129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属于非重点知识,但又是一个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知识点,是学好后面"光的干涉"这一节内容的前提。同时,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也很多。所以,我们对这节课的教学仍需要精心设计,要让学生从中得到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在理论分析时不要有过多的引申。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供老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5.
1引言 波的衍射、干涉是波的重要特性.要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首先要做好波的衍射、干涉演示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衍射、干涉现象.波的衍射现象和相干条件是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6.
蒲永诗 《物理教学探讨》2003,21(4):39-40,43
1 引言波的衍射、干涉是波的重要特性。要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首先要做好波的衍射、干涉演示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衍射、干涉现象。波的衍射现象和相干条件是教学难点。在波的衍射、干涉现象的分析过程中,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演示、并借助它加以分析,有利于学生深入掌握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7.
对学生来说,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时常能遇到一些的波的干涉现象,但由于波的干涉过程并不容易观察和理解,上课前学生们几乎没有关于波的干涉现象的预备知识,通常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到波的干涉现象,产生相应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对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中发现,与波有关的部分实验难以演示,或者传统方法效果不佳;波中的部分知识点难以表述清楚。本文给出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中的声波的干涉实验、蜂鸣器音调的变化的实验方法;提出了对教科书中关于水波衍射插图的商榷;介绍了  相似文献   

9.
波的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是中学教材中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单元的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光的干涉的基础。学生往往对这部分内容感到比较抽象、复杂,不容易掌握。在使用仪器演示实验现象时,只能反映出两列波发生干涉现象的连续的动态过程,不容易抓住“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特征,往往使学生看  相似文献   

10.
顾琦 《物理教师》2014,(7):26-28
设计思路:从教学要求上来看,"波的干涉"以定性分析为主,但是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学习后仍然错误频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对波的叠加、波的干涉等现象缺乏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是干涉现象形成的动态过程对抽象思维的要求比较高,不少学生仅停留在了"记住"的层面上。针对这两个方面,笔者在本节课的设计中,通过演示实验和计算机辅助手段创造条件,让学生对现象充分观察、合理分析;在波的干涉现象中增加铺垫,重视过程分析,从而使学生对整个动态过程有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学物理教学中.波的叠加与波的干涉很难用实物来演示这种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为了提高波动教学中的实验效果,促进学生对波动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本文用计算机模拟演示波的产生、波的传播、波的叠加与波的干涉实验,介绍我校用Visual Basic6.0软件创作的CAI课件,借此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引言:本节内容是属于高考的非重点知识,对学生只要求知道波的干涉现象及产生干涉的条件即可.因此,很多教师在处理这节课的教学时,便觉得没有多少内容可讲,从而降低了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的要求.笔者认为,对于“波的干涉”的教学,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这个现象,更应该让学生充分理解它的物理实质以及研究方法,并从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对这节课的教学仍要进行优化设计,只是在最终落点上,对学生的练习题不要求过难、过深.以下提供本节课教案一份,供广大同行参考. 教案: 教学目的: (1)认知: ①知道波的独…  相似文献   

13.
波的干涉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是由于波的干涉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在用水波槽做演示实验时,经投影仪强光显示的干涉图样效果非常差;而对相关分析中主要利用的静态干涉图样而育,水波静下来干涉也就消失了,教师只能利用课本上静态的图片来进行分析。在以往的教学中,虽  相似文献   

14.
现行中学物理教学中《波的干涉》内容只有500字左右,一张图片,一张插图。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发波水槽中做波的干涉实验,用投影仪投到屏幕上观看,利用水波叠加的原理,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抽象上升到对波的干涉的认识。由于用发波水槽做实验,水波的连续变化较快,学生得到的感性认识只能是模糊不清的,由于感性认识的模糊,从波的叠加到波的干涉,理性抽象难度较大。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波的干涉的物理实质及研究,并从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我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在最关键的部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相似文献   

15.
波的干涉这一节是高中物理章节中较抽象的内容之一,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学生对干涉形成的图样,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理解不深刻,更不易找出加强和减弱的区域.造成这样的局面的原因是没有明白干涉现象产生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
巧用投影器突破教学难点李正春一、相干波的投影演示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波的干涉”一节比较抽象难懂,且直观性差。笔者设计改制了教学用的电磁式打点计时器,并用投影演示波的干涉现象,收到很好的效果。振子制作;将一段约6cm的钢丝或黄铜丝(直径大约0.smm)...  相似文献   

17.
林柏祥  钱呈祥 《物理教师》2007,28(7):18-19,21
1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本节是高三物理第22章的第1节.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1)教学内容:这一节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缺少实验演示,缺乏动感,学生难以想象,不利于完成从实验现象到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抽象.(2)学生情况:学生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缺乏主动参与的动机和机会,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励.  相似文献   

18.
戴静 《物理教师》2011,32(7):51-52
1问题提出 在波的干涉教学时,大部分教师常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先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两列相干水波相遇后,形成的物理现象.即在振动的水面上,出现了一条条从两个波源中间伸展出来的相对平静的区域和激烈振动的区域,相应地可以观察到明暗相间的条纹.然后教师再借助图1向学生解释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9.
波的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光的干涉的基础.但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抽象、复杂.笔者在对波的干涉条件、干涉图样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以下误区,必须向学生讲清楚.误区一不同频率的两列波也能产生干涉现象波的干涉现象可以用波的叠加原理解释,很多学生混...  相似文献   

20.
肖琳 《山东教育》2002,(14):43-43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大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是观察实验现象,动手的机会很少;在学生实验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但学生实验较少,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也不多;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验机会。在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完成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克服困难,从而使实验能力大大增强,并从中学会一些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提高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一节中,为了讲述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老师课堂上演示了铅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