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所谓“受力分析”,不外乎是:分析物体(指刚体,以下皆同)的受力的个数、力的性质和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在中学物理和普通物理教材中,进行受力分析时,一般除了分析物体的受力个数、(?)的性质外,仅仅对力的大小和方向进行分析,而对力的作用点并没有作深入的分析。也就是,研究的“物体”受力分析,其对象通常是指“质点”。正因为研究受力分析的主要对象是质  相似文献   

2.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常见的弹力有细绳拉力、接触面压力、支持力等.涉及弹力的各类问题是考试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正确分析弹力,往往需要对物体的其他受力情况、平衡情况、运动状态等有全面了解,进行综合考虑.当影响弹力的一些因素发生“突变”时,弹力也可能随之“突变”.对这类“突变”问题的剖析有助于暴露学生受力分析中的思维弱点,  相似文献   

3.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对物体受力分析时,弹力和静摩擦力往往是最难确定的.为了突破了这个难点,深化对弹力和静摩擦力的认识,我们在教学中明确提出弹力和静摩擦力的“适应性”特点,并在教学中分层次,有步骤地让学生体会、掌握它们的这一特点,使学生对弹力和静摩擦力变化的复杂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较好的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适应性”是指:当物体的受力情况或运动情况发生变化时,物体受到的弹力、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通常会发生变化,表现出它们对物体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  相似文献   

4.
一、语文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1.句子成份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一些学生学习了物理概念和规律,往往理解不透,如果对某些概念或规律进行必要的句子成份分析,就会有深入的了解.例如,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概念的主干是“力是作用”,“物体对物体”是定语。句子意思主要是由定语、状语、补语加以说明的,这句话也就是说力的作用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两个物体~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象手推门,手是施力物体,门则是受力物体。可见,句子呢份不但适用于语文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它同样也占有举足轻…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物理力学学习中,受力分析是很关键的.受力分析,就是将物体从它所处的环境中隔离出来,分析其他物体对它的作用力,并把这些力用力的示意图画出来.作力的示意图时,一般说来是定性的,但对力的方向,要尽量准确些,而对力的大小的要求,往往是粗略的.分析物体受力,就是分析其他物体对研究对象的作用力.当然,研究对象对周围物体也有力的作用,但这些力是作用在周围物体上的,不是作用在研究对象上的,故不能在受力图上画出.在这一点上有的学生往往出错.  相似文献   

6.
物体的浮沉情况,常用“漂浮”、“上浮”、“悬浮”和“下沉”来描述.用运动和力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词的物理意义.漂浮是一平衡状态.这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这两个力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因此,物体保持静止.上浮是一运动过程.如将一木块压入水中放开,木块受到的浮力大于它的重力,这两个力不能平衡,木块就要沿着较大的那一个力(浮力)的方向运动.木块露出水面以前,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变;露出水面以后,浮力随着木块的上升而减小.上浮的最终结果是漂浮.悬浮是一平衡状态.这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大小相…  相似文献   

7.
刘康武  苏兵 《物理教师》2004,25(10):48-48
在高一物理课本中有二次提到亚里士多德.一次是在自由落体处.学生们知道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轻的物体落得慢.重的物体落得快”,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第二次是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又得出了错误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学生们在学了这两节后,都感到这么简单的问题亚里士多德都搞错了,从此得出了一个结论——亚里士多德总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在高中物理力学学习中,受力分析是很关键的.受力分析,就是将物体从它所处的环境中隔离出来,分析其他物体对它的作用力,并把这些力用力的示意图画出来.作力的示意图时,一般说来是定性的,但对力的方向,要尽量准确些,而对力的大小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当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则这几个力互为平衡力.反过来,如果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则这个物体一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因此,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也可以判断物体运动状态.学习“力的平衡”知识的意义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0.
一、知识结构二、学习指导(-)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定义可从如下几方面理解:(1)力总是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的,只有一个物体就不可能产生力.(2)有力存在必有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对某物体来说,它是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物体间接触或不接触都可能产生力(但两物体接触,没有作用就不会产生力).2.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改变物体运动.IG.的速度大小和方向)Vse‘””(2)改变物体的形状.注意①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它一定受外力作用;但物体…  相似文献   

11.
高勇 《中学理科》2002,(9):20-25,46-47
二、要点说明 1.正确理解力(1)力的相互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力的作用中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某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力的作用可以是直接接触产生,也可以不直接接触而产生(如磁铁)。  相似文献   

12.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纵观高中阶段学生常接触的几种力:万有引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安培力等.其中的摩擦力受力分析时往往最难确定.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深化对摩擦力的认识,我在教学中有几点体会介绍给大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3.
题目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本为什么会保持静止状态?答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本,因为同时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力便互相抵消,所以,书本保持静止状态.应该指出,这个答案是错误的.类似的错误还可以从同学们的作业本、试卷上发现.这类错误并没有错在词语的选用上,而是错在词语的搭配上.也就是说,“互相抵消”不能同“二力”搭配.那么,应当怎样搭配词语才对呢?这还得从对力的效果的理解说起.力对受力物体的作用效果有二,即运动效果和形变效果.运动效果是指在力的作用下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即…  相似文献   

14.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B.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C. 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D.马拉车前进,马对车有拉力,但车对马没有拉力  相似文献   

15.
解析:此类问题通常的要求是用力的图示法或示意图法表示出物体所受到的一些常见的力,例如重力、压力、浮力、摩擦力、支持力等.对于像例1这样的题目,只要按题中的要求表示出相应的力就可以了,但有些像例2这样的题目,则要求学生得先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后,才能再继续表示出其中的某个力或某些力.在画图时应注意:力的作用点都应画在受力物体的重心上,箭头的方向要与力的方向一致.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时,若题中未给出标度,  相似文献   

16.
1重视“受力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998年4月国家教育部下发的“调整意见”中,删去了高三选修课本中的“受力分析”一节,理由是认为“物体受力分析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知识点”.对此,我的看法稍有不同,我认为“受力分析”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个解决力学问题的“必须步骤”.无法设想,解决力学问题可以不从认真、正确的受力分析开始. 从学生学习的一方面来看,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物体的受力分析是一个教学难点,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以致于对后面课程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严重者甚…  相似文献   

17.
浮力这部分是初二物理学习的难点,实际上也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难点,由于这部分题目的解题方法不固定,题目较活,牵涉到的知识点较多,其中又以“连接体”类最难,因为对“连接体”中单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牵涉的力较多,并且,所列关系式较多,而初中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还较差,很难将力分析全,  相似文献   

18.
1.判别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是否做功? 做功的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常见力不做功有三种情况:①物体不受力的作用,由于惯性而移动了距离.这就是“不劳无功”.②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保持静止状态,即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③物体受到某力的作用,但运动方向始终与该力方向垂直,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②、③情况可谓“劳而无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一、填空题1.亚里斯多德的错误观点是必须有.的作用,物体才能运动.没有的作用,物体就要_下来.2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有一个物体.当此物体受到一个沿水平方向向右大小为5牛的力推动时,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则物体受到的阻力是.牛,当撤去推力后,物体的速度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某人用力拉着一个2O0牛重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物重的0.1倍,那么此人用的力至少是牛.4.一物正在竖直上升的气球上掉下,那么物体刚脱离气球时,它的运动方向是,这是由于物体有的缘故.5.物体在两个力…  相似文献   

20.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它内容多、中考所占比例大.学生在解答稍复杂的力学问题时得分率低.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没有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因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它所受诸力作用的结果,而诸力问相互关系也正由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反映.这体现力和运动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许多力学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物体的受力分析.本通过对例题的解析,说明受力分析在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性,并揭示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思维过程,以提高学生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