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阴""阳"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其本义,“阳”为山南水北之谓,“阴”为水南山北之谓也。这种解释表明古人注意到了我国地势的特点。“阴”和“阳”由其本义,各产生了较多的引中义,这些意义几乎都能对举。“阴”“阳”组合而成双音词:“阴阳”也有较多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的“比”、“兴”即是创作修辞方法,也是思维形式。“比”具有更多的文学因素,是借外物以明人事,具有更多的伦理功能。“兴”具有更多的艺术因素而超越了伦理的范畴,它直接连接了万物与人类自我,而在自我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观照。  相似文献   

3.
代词"之""其"的共性与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的虚词“之”、“其”原本是指示代词 ,它们都指向一定的人、事、物。指示代词“之”、“其”的主要功能是作定语 ,“之”偶尔可作宾语。用泛指、特指来区分“之”、“其”的观点很难成立 ,传统用近指、远指区分“之”、“其”的说法更切合语言实际。指示代词“之”、“其”可以兼表第三人称。作为第三人称代词 ,“之”经常作宾语 ,“其”经常作定语。“其”字还可以作主谓词组 (或称“小句”)的主语 ,“其”不能作主语的说法应该否定。另外 ,“其”在秦汉之际也偶有作间接宾语的用例 ;“其”在《诗经》中用作词头的说法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介词“向”“往”“朝”带宾情况为经,以介宾短语所修饰或补充的中心语为纬,对介词“向”“往”“朝”的句法语义模式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对介词“向”“往”“朝”的句法语义模式差异从语法化角度做出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们的语教学正处于新旧教材交替的过渡阶段,语教学成了敏感而令人头痛的话题。其实,我们的新大纲、新《课标》里已明示了语教学发展的方向,那就是教学要体现“实”“活”“新”。  相似文献   

6.
“比”、“兴”即是创作修辞方法,也是思维形式。“比”具有更多的文学因素,是借外物以明人事,具有更多的伦理功能。“兴”具有更多的艺术因素而超越了出伦理的范畴,它直接连接了万物与人类自我,而在自我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观照。  相似文献   

7.
“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是不同时期西方针对中国提出的理论。其内容差别很大,有的甚至是自相矛盾,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它在西方的影响极其深远,它代表了不同时期的西方人对中国的观点。对中国有较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束”“缚”“捆”“绑”这一组同义动词在历时的演变过程中,都按照一般规律消长,但彼此的途径却不尽相同。“束”“缚”从先秦两汉一直竞争到宋元才告一段落,“捆”却呈现出一般词语所没有的异常现象:“捆”在六朝后到唐代的全部文献突然消失,被“缚”暂时代摄其职,宋元零星出现,明代又大量出现,重新司其原职。由于“缚”的双音节化不彻底,在“捆”出现后,最终完全退出这一意义领域。  相似文献   

9.
《楚辞·九歌》是一组优美的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的神际恋歌。其中二《湘》是关于湘水之神的恋歌 ,但是在具体的释义之中仍存有不少歧义。从东汉王逸开始至今日楚辞学界对二《湘》的解读注释中 ,发现歧义最多者 ,不过《湘君》中“捐余 兮江中 ,遗余佩兮醴浦”和《湘夫人》中“捐余袂兮江中 ,遗余兮醴浦”数句。将各家所说进行一番梳理后 ,发现大致有“赠送”、“弃绝”、“祭山川”、“永不相忘”四种说法。以“永不相忘”说最为确切。  相似文献   

10.
初中《代数》、《几何》中穿插了“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等栏目。这些栏目新颖别致、富有趣味,对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趣味性和实践性均大有裨益。尽管这些栏目在教学中不作要求,只供学生课外参考,但将上述的三个栏目中的问题进行改装、拓展为中考题,却是命题的热点之一。因此,有必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与挖掘。  相似文献   

11.
借用一些表空间概念的词语来表达时间概念是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特征。“下来”“起来”“下去”在凸显空间位移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时间的变化。但由于各自趋向意义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各自在表时间意义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概念意义上的不平行性象似性地反映出句法形式上的不平行性。在这一点上,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下来”、“起来”和“下去”在表示时间意义时,如果其前面的动词为及物动词,三者在句法形式上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其实,这三者之间的这种差异性早就被语法研究者注意过。卢英顺(2000)在讨论现代汉语“延续体”的有关问题时,就曾指出:“‘下去体助’或‘下来体助’前的动词如果是及物的话,那么这个及物动词后面的语义成分(如受事等,即静态句中的宾语)一定出现在该动词的前面,而不能出现在动词和‘下去体助’或‘下来体助’之间,也不能出现在‘下’和‘去’或‘来’之间。这点和表示‘开始’的‘起来’相比,有所不同。‘起来’前动词后的语义成分可以在‘起’和‘来’之间出现,但如果出现在‘动词’和‘起来’之间则难以接受。”此外,郭春贵(2003)也认为“如果宾语是有定施事的,则把它当成主语使用。”本节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就形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谈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等概念的辨析 ,认为“超常教育”过于偏重智力而忽视其它方面的能力 ;“英才教育”是为“少数人集团”服务的教育 ,而他们中间不一定个个都是“英才” ;“天才教育”则过于强调先天遗传的因素 ;而“资优教育”则相对较为科学与合理。因此 ,笔者建议 :统一使用“资优教育”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 现行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是2004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目前在苏浙等试验区使用的新课标教材。它一改传统的单元编排体例.根据主题来选文组元.每个模块从“入与自我”、“入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专题。每个专题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探究”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呈现。应该说,教材采用的这三种呈现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曾对阅读鉴赏过程中的情感共鸣作了具体的论述:“一日熏。熏也者,如入雪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二日浸。熏以空间言,故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广狭;浸以时间言,故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长短。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者也。……三日刺。刺也者,刺激之义也。熏、浸之力利用渐,刺之力利用顿。熏、浸之力,在使感觉者不觉;刺之力,在使感受者骤觉。刺也者,能人于一刹那顷,忽起异感而不能自制者也。……四日提。前三者之力,自外而灌之使入,提之力,自内而脱之使出。”  相似文献   

15.
市里主持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领导和典型发言后,还安排了作为教师和家长双重身份的孔老师在会上讲话。孔老师的一双儿女均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当地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的典范。孔老师说——我今年四十四岁,从事教学工作二十二个年头。论年龄已逾不惑,谈教育感受如今却有些疑疑惑惑了。“教育”者,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教育的“教”字,在这个地方应该读“jiào”第四声。因为方言的缘故,有人把教育的“教”读成了“娇”字,即“娇宠”、“娇惯…  相似文献   

16.
对于《庖丁解牛》中“割”、“折”、“发”3个字的注释问题,早年就有人提出过异议,以为有增字解经,生硬勉强之嫌。原文:“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高中语文读本2003年人教版第一册182页是这样注释的:〔割〕割肉。〔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新发于硎〕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发,出。语文读本注释取说于晋代以降对《庄子》的旧注。摘录于下:割:郭庆藩《庄子集释》引司马彪《注》:“以刀割肉,故岁岁更作。”崔诏撰《注》:“岁一易刀,犹堪割也。”王夫之《庄子解》说:“割筋肉。”折:《庄子集释》及今人陈…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人之“性”与人之“欲”,最早的认识从孔子开始。《论语》大量记述了孔子对“欲”的言说,他认为“欲”是“性”发的结果,“欲”可分为:“性”发而皆中节的“和之欲”和“性”发而失中节的“贪之欲”。“和之欲”经《中庸》的进一步阐释,为孟子所继承并提出性善说;“贪之欲”为荀子所发挥,提出了性恶说。  相似文献   

18.
表示“以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人;斥责”这一意义,先秦主要用“詈”,而“诟”、“骂”则出现在相对较晚的春秋末期,“詈”、“骂”与“诟”之间词义略有不同;“骂”可能来源于方言口语词,在战国秦时开始与“詈”、“诟”竞争,汉初便在文献中占绝对优势。复音词“诟詈”、“骂詈”、“诟骂”是新旧成分的同义联合,三者在传世文献之中占有该义住的部分用量,其中“骂詈”使用的频率最高,且历代汉译佛经中多用“骂詈”。  相似文献   

19.
几何学中的“点”“线”“面”的原理应用于学校管理中,能使学校办出自己的风格和品位,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应用“点”“线”“面”原理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也就是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创新求领先,不断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管理机制,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牛郎织女""七夕节"源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和“七夕节”的主要发祥地是汉水流域的襄阳、南阳,其母体为“郑交甫会汉水女神”和“穿天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