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面对具有构建后现代特征的视觉文化语境,纷繁多样又跨领域的电影理论纷纷浮出水面,多元理论在令人感到兴奋的同时也可能意味着支离破碎的危险,对如此状况,不如回归到逻辑的起点,从电影本体出发,再次追问"电影是什么"这一命题。随着时代变迁和技术发展,电影影像本体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在视觉文化的参照下重新审视电影本体问题是十分必要的。电影影像作为视觉画面不仅是合目的的运动画面,更与视知觉和影像叙事有着密切关系,也正是这些互动关系让电影画面产生了运动。同时,影像本体的转变与视觉文化语境的互文必然也会影响电影影像运作范式和观众接受习惯。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梳理三部华语电影中的社会话语形态、影像话语形态和性别话语形态,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呈现电影之外的社会、文化语境是如何与电影的内部制作机制、意识形态、内容与人物的塑造构成表现张力的。以期展现中国社会与华语电影性别互构的独特图景。  相似文献   

3.
互动电影作为后电影的典型代表,表明了媒介融合的新兴形态,尤其是电子游戏在叙事进程和互动机理的介入,致使它活跃在新媒体语境中,因此必须要对互动电影进行一个整体且系统化的考量。本文首先以媒介考古学的方法探寻早期电影的互动理念,认定光学装置的交互及屏幕的触碰与突破是为电影互动之本,其后具体考察了电影与电子游戏如何表现互动及影游融合的基底,最终指出数据库是保证互动电影的逻辑规范,它利用模块化和反馈的特性使得影像得以分解组合,这种异常的影像同时导致意象的增殖,互动由此延伸。  相似文献   

4.
金浅浅 《新闻世界》2012,(6):218-220
本文认为3D技术引领着当前世界电影的新潮流,电影也呈现出影像奇观化、奇观国际化和奇观电影迎合市场需求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5.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在数字化浪潮下呈现出“壮丽景观”,数字时代的电影文本、表现形态的种种变化呈现出电影创作倾向的转变,利用数字技术生成的各种虚拟时空与奇观化的影像建构拓展了观众的视野。但同时,创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审视,过分注重魅惑的奇观化影像既忽略了电影艺术对现实的映射,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电影表演生态体系,削弱了电影的艺术价值,因此,充分认识并合理利用数字技术来从事电影生产,趋利避害,创作出更多的经典作品,是今天电影产业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青春电影是台湾电影史上特有的类型电影,主题表现与影像风格以写实为主,新世纪以来,这种类型在继承以往青春电影的基础上,一批新锐电影人深入挖掘和探索这一传统的、独具特色的类型,影像表现方式也有了新的转向,在概念传达、视觉风格和产业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多种风格的尝试,已然成为台湾新电影崛起的重要标志和类型。  相似文献   

7.
建构电影美学需要确保切中"电影"本身.回归电影本身,我们看到:电影实现之际,表现着一种动人的"氛围".营造这种"氛围"者,是作为"心智材料"的影像或影像系统.反过来,"氛围"则氤氲着作为影像的"心智材料";两者构成一个圆融的自有"心智"的"活"性审美"像境"."心智"分为两个同时存在且互动的层面:心理机能和精神机能;它的运作表现为可见的"影像的运动性"和可读的"神韵的时间性".于是,像境的审美性、影像的运动性和神韵的时间性,界定着电影的本然面貌,也构成了电影美学的三个源初视野.  相似文献   

8.
引擎电影作为一种介于电子游戏与电影之间的艺术形态,以其从电子游戏中继承来的交互化、奇观化、多样化、自由化及从电影中借鉴来的叙事性表述、非线性制作,被认为是一种影像时代最为便捷的平民娱乐手段.随着引擎电影的不断开发,人们体验和看待引擎电影的方式、观念、和审美诉求也发生了变化.文章通过对引擎电影"互动"的故事讲述方式、"交互"的影像制作流程、"体验"的观影心态的探究,为电影与电子游戏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以《海角七号》、《艋舺》为代表的"后新电影",是继"新电影"、"新新电影"之后形成的台湾电影新世代。台湾"后新电影"放弃了"新电影"的精英主义立场,致力于大众化、本土化的商业电影生产,并形成了以"台客影像"为主要标志的庶民美学风格。在塑造新的本土镜像的同时,"后新电影"也放大了所谓"台湾主体意识"中的后殖民内涵,表征了当下台湾在中国/西方双重凝视之下的身份困惑。  相似文献   

10.
精心保存下来的早期纪录电影与国民革命影像档案,为后人留下了一批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它们不仅真切生动地记录了当年的革命运动和革命战争之实况,而且也记载了一些革命先驱者的活动和贡献。同时,它们也体现了以黎民伟为代表的一些早期进步电影工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其创作成绩不仅为纪录电影的拍摄制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而且也初步形成和奠定了中国纪录电影创作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后来一方面在国统区纪录电影的创作拍摄中延续演变,另一方面也在解放区纪录电影的创作拍摄中延续拓展。  相似文献   

11.
电影是一种技术化艺术,每次技术革命都会使电影的形式发生改变。从默片到有声片,由小屏幕到宽屏幕,再到如今的数字化,技术手段的进步一次次为电影制作方式带来变革。现代电影制作技术是一种基于影像后期数字化处理的成像技术,由不同图像虚拟合成的银幕最终影像,也就是如今常见的高清拍摄、数字特效、3D建模等。本文从现代制作技术的内容入手,探讨其在在文献纪录片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2.
由人眼的技术后勤到大脑愉悦的中介后勤再到身体的延伸后勤,影像的后勤性伴随其发展始终。战争与电影的耦合使战时影像的补给变得等同于弹药一类军需品的补给,战争电影也以强大的威慑力、感召力成为后勤武器簿中的一块。影像的每一次升级都是对身体与机器共生程度的再审,都是在社会系统中加倍协同人类活动的后勤地位的出谷。在被屏幕“轰炸”的当下,人人都持有影像武器,影像也带有更浓烈的情感强度,因而在素质教育、灾病疗愈、媒介战等领域继续发挥着精神的后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薛宁 《北京档案》2022,(10):56-58
<正>北京是中国电影的诞生地,也是我国最早有放映活动的城市之一。一百多年以来,无论是活动影像,还是海报、剧照、剧本,以及电影事业、产业发展的纪录,一份份厚重的电影档案,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电影工作者在党的指引下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的豪迈与激情,也记载着北京电影的筚路蓝缕和薪火绵延。  相似文献   

14.
思想与思维直接关联是毫无疑问的,但二者又有细微的分差,思想影像主要指向作为内在平面的关系的整体,这个整体包括不同的影像褶子,也就是说,整体包括了不同类型的影像,当不同的影像褶子被关联起来之后,将成为能够被描述的思想影像。思维影像则指向域外,它将关系性的思想影像打破,使思想影像发生崩解,使思考尽可能地不被严格的类型符号所束缚,也就是说思维影像比思想影像更加自由,思维影像有可能是未来电影的蓝本,如果未来电影以思维影像为本体,未来电影将更加自然。  相似文献   

15.
孙非 《青年记者》2017,(20):86-87
电影作为动态影像艺术,在动态化的叙事进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叙事风格和节奏,这种风格和节奏的形成,不仅取决于故事情节本身的递进和承接方式,更多地还和电影使用哪种影像处理方式有关.可以说,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影像是参与到叙事和表达中来的,甚至会起到主导性的作用.在电影创作中,不同的影像处理方式和设计,直接决定了电影的不同叙事风格和状态. 《危机13小时》是一部非典型的迈克尔·贝电影,没有超级英雄,也不是鸿篇巨制,却依然承袭了迈克尔·贝一贯的影像风格.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6名前海豹突击队队员在利比亚为了保护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和中情局工作站工作人员的安全,在人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与极端武装分子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故事情节紧张而充满悬念,整体叙事节奏非常快,危机感和压迫感始终贯穿全片,为了最大限度营造这种危机氛围,影片在影像处理上也做出了与之相呼应、契合的设计,贯穿全片的手持拍摄、大量的运动镜头、开放而富有运动感的场面调度,以及大量小景别镜头的运用和快速的镜头切换等等,无不为紧张的故事情节推动起到了很好的烘托和渲染作用,为影片整体的叙事风格和节奏确立了主基调.本文以《危机13小时》为例,简单阐释影片是如何运用多种影像手段来创造紧张、快节奏的叙事风格的.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残疾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让更多盲人享有电影艺术发展成果,7月18日,广电总局所属中国电影科研所、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和电影数字节目中心在中国盲文图书馆启动了“口述影像文化助盲”公益行动。据介绍。此次“口述影像文化助盲”公益行动,4家单位共捐赠了100部电影资料,招募了98名职工加入志愿者队伍.其中大多数是电影创作和研究人员,他们将成为口述影像的讲述者。(消息来源:新华网)  相似文献   

17.
媒介域作为技术、观念互生共荣的有机整体,对电影制观模式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物理空间的转向,另一方面表现为观众日益增长的视觉、情感、权利需要,借助媒介技术外化为大规模的习性迁徙。本文将通过重点考量竖屏电影产生并发展的现实基础、民众消费动机以及如何消解影像进化可能带来的信仰危机,为大众理性认知竖屏电影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电影形态的影像传播中,具有深刻的表征意义,电影《2012》中运用了众多的中国符号,从中可以解读出影像对国家形象具有一定的表征作用。透过影片本身运用中国符号达到市场经济利益外,其也透过影像的视觉传播表征了本国与他国形象的不同形态。  相似文献   

19.
王璐 《传媒》2021,(2):94-96
数字技术发展促使电影不断尝试新的叙事形式,数字叙事、互动叙事成为电影叙事学新的关注点.VR技术进入电影领域,在感官体验上使电影呈现出前所未用的奇观景象,继而激发起对VR影像叙事机制的研究.本文从对传统电影的叙事性入手,对比VR影像与传统电影在叙述机制中的区别与联系,以叙述和演示的关系为切入点,寻求建构一种VR影像叙述机制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近几十年来,视听翻译领域在无障碍传播理念的影响下涌现出一些新形式,全球化所带来的多语言性和多文化性,也促进了视听翻译形式的多元化需求和多元化应用。文章以实时字幕、口述影像和声音字幕为例,探讨了这三种新加入到视听翻译领域的无障碍传播形式的定义、发展历程、制作过程和受众需求等。其中实时字幕不仅包括语种间字幕和同语种的听障者字幕,更多视听障碍者也在呼吁实时翻译的语种间听障者字幕的出现;口述影像作为一种新添加的叙事内容,不仅可以帮助视障观众"收听"影片和理解其内容,对更大范围的受众如老年人观影者等也很有帮助;声音字幕则是将外语电影中的对话或多语言电影中有规律出现的外语对话无障碍化,促进了视障观众的观影体验。与此同时,外语产品和多语种产品也创造出了一种无障碍传播的整合方案——口述影像+翻译+声音字幕,以期帮助视听障碍者无障碍地享受观影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