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山寨”的命名和其“招兵买马”的速度,以及引起的文化口水战来看,“山寨文化”在当代“文化场域”的意义,并非知识产权的缺位那么简单。当前文化生产机制的畸形发展阻碍了民间创造力的发挥,当民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一旦找到合适的方式,民间的创造力就以一种爆发性的方式释放出来。新媒体的发展壮大恰好为“文化场域”开拓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一、现象呈现:两类“媒体场域”同构两类“阅听思维” 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曾经滞留于传统媒体场域中的受众尤其是年轻人开始大批量离开传统媒体场域,开始习惯生存于新媒体场域中,并在新媒体场域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圈子、生活样态,构建了自己的生存世界与生存方式,不再习惯于跳出新媒体场域去传统媒体场域中进行新闻消费.  相似文献   

3.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迷群受众是当前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传受双方日趋平衡,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网络迷群群体在文化实践参与程度上有了极大提高。网络迷群以聚合和流动的个体诉求在新媒体构建的虚拟场域中参与聚集,运用互动与分享交流和传播信息,生产衍生文本和消费文化产品,并进行身份认同,进一步推动了网络迷群群体在大众文化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韩雯雯  张琳 《视听》2024,(1):126-129
“三农”短视频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农民为创作主体,以农业生产、文化生产、原生态风景、农村生活为主要拍摄内容,展现质朴真实的乡村环境与中国乡土文化变迁的短视频类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三农”短视频成为推动乡村群体进入大众文化场域的重要媒介,借助“三农”短视频,中国乡村民间生活的可见性被激活。在自媒体环境下,“三农”短视频创作者主动探寻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契合的审美表达,以乡村为文化场域,积极参与到城乡空间释义和大众话语赋意的媒介嬗变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完成了从“土味文化”狂欢到新时代“新农人”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媒体由“第一媒体时代”进入了“第二媒体时代”,作为新闻理念的哲学基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本文在2007年新媒体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通过对网络媒体视频网站这个场域个案分析了新媒体传播的理性与非理性竞争与博弈的图景,进而指出只有找出符合新媒体场域的博弈最优策略,才能促进新媒体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6.
吴英文 《视听》2018,(6):149-150
新媒体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因微博客的出现而有了革命性的改变,也使得网络文学本体产生新的变化。微博客文学的多终端传播模式和精微化文本形态,将新媒体文学写作的优势集于一身,其中的后现代审美形态彰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新形态,使网络文学活动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7.
杨健 《青年记者》2012,(2):23-24
物体、消费和传播媒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媒介被认为是消费主义文化传播的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工具,是消费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传媒通过建构消费场域对消费主义进行意指生产,媒介文化与消费主义彼此处于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  相似文献   

8.
刘晓静  孙妍 《新闻传播》2023,(15):44-45
随着5G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迅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当今人们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同时也对教育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传统的授课方式与课程设计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发展需要,教育方式与内容设计上都需进行一定的改革调整。在新媒体时代大潮下,艺术设计教育也正经历着传统“经典设计”到“计算设计”的理念变革,本文从新媒体视域下文化艺术传播角度切入,分析当今社会大众文化审美需求变化并研究碎片信息时代各领域知识及文化传播与高素质的创新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间的需求关系,对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实践提出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9.
社会化阅读在信息技术推进与受众需求嬗变的催动下,发生着巨大变革,剖析社会化阅读的知识传播场域构建,对理性认知社会化阅读发展进路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指导,均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技术深化与知识传播场域构建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全民阅读与品位阅读共存形成知识社交的区隔、知识共享与专属内容共生形成知识生产的场域差异,涵盖了“阅读文本想象力”“个体阅读实践”“阅读文化结构重建”多重维度的流动社会化阅读场域将作为社会化阅读的发展进路.  相似文献   

10.
产品、名人、消费者分处三个不同的场域。名人场域的资本与产品场域的资本在广告中流通,并与消费者的习性相契合,实现了名人广告对产品形象和消费意义的构建。从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来看,要防止出现"符号暴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工艺的数字化信息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已经突破了文化层面,渗透到文化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产业链层面.以古法造纸产业为例,可以管窥新媒体平台给传统工艺产业带来的变化. 新媒体平台下古法造纸产业的现状 以“古法造纸”“造纸”“手工纸”为关键词在互联网中进行搜索,发现古法造纸产业的相关信息散布在社交、新闻、购物等新媒体平台上.分散的信息分别由消费者、当地政府、新闻宣传机构、手工艺人、网络销售商等主体发布.信息内容各有侧重,浏览量、影响力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欧洲视听媒体规制变革对我国"三网融合"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个数字化与视觉化的传播时代,"三网融合"已成趋势,传统媒体发展逐渐向视听新媒体融合发展.互联网、通信、音视频传输技术的发展,将产生新的、更快速的传播渠道,并催生新的内容格式和服务.视听新媒体将音频、视频、数据和语音通信服务融合,模糊了广播电视、互联网与电信业的界限,改变了音视频的传播模式以及视听文化消费习惯.注释:  相似文献   

13.
逄增玉 《现代传播》2013,35(4):61-63,67
在文学消亡论甚嚣尘上的多媒体时代,文学,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存在方式、样态及其价值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认为后工业时代的中国,所谓高雅精英文学和大众消费文化将共生存,各有自己的接受群体,并且在中产阶级扩大和稳固之时雅文学将有自己稳固的生存与消费空间;但多媒体、新媒体时代文学与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将深刻地改变文学的样态和模式,印刷与电子媒体等多空间将造成多种文学的存在方式;同时文学将以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双重承担走向经典化和世界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色情网络公共话语实践的分析,检视了中国网络色情文化的变迁史,描摹了作为当代社会意识形态重要症候的色情文化,如何参与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整体性变迁之中。“色情”在互联网的话语建构中,是信息自由流动、绝对自由市场的象征,是分享文化、兄弟情谊的载体,是被征用成为政治反对的话语工具、互联网新经济发展的欲望引擎,也是形塑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文化力量。以高知青年男性为代表的新中间阶层既在掌握数字技术的过程中培育了群体意识与媒介表达能力,成为了网络集体行动的重要力量;也沉浸在“信息自由流动”的赛博迷思之中,试图接管文化生产与阐释权的同时摒弃了性别平等的文化政治安排。当被新经济所征用的软色情消费文化蔓延之时、“性别战争”泛起之刻、“裸贷”激发剧烈争议之际,中国社会亟需新的文化政治以促成新的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15.
罗迪 《青年记者》2016,(24):46-47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日益成为媒介中心,“掌媒”时代已经来临,随时移动的“掌媒”深刻改变了社会舆论生态的方方面面.深入剖析社会舆论生态,有利于我们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引导舆论“同谱共振”,构建健康向上的舆论生态. 社会舆论场域呈现“共振化、融合化”趋势 互联网作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颠覆了传统舆论的传播逻辑与传播规律,对传统舆论的权威性、影响力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社交媒体兴起后,综艺节目内容传播场域得到拓展,观众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综艺节目在历经大众文艺到垂直细分的内容演变后,其价值重心从“意义生产”转向“关系激发”。聚焦圈层文化的垂直类综艺节目想要赢得市场、扩大文化影响,势必要突破圈层禁锢,通过内容深耕激发圈层内部认同,以话语拼贴拓展圈层文化的传播场域,在保持圈层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积极与主流文化对话、交流,进而实现更为广泛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6,(18):58-62
互联网媒体丰富、多元、即时的信息特点和便捷、精准、易得的获取特点,成为了主持人采编的理想场域,也赋予了主持人采编新的含义,即以互联网为平台发现信息、辨识信息、整合信息。主持人通过个性化采编,实现了互联网信息广播电视化传播,是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传播理念下,媒介与媒介融合、媒介与社会融合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微时代”——从日本的手机小说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轶玫 《视听界》2009,(5):116-116
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质在近些年来逐渐展现,即媒介生产与消费都进入了“微时代”,内容生产是“徽创作”,内容消费是“微支付”,内容:体验是“微阅读”。:微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媒体文本先前的“宏大叙事”与“意义承载”,媒体生产与消费变得越来越切片化,娱乐与体验也越来越即时性。日本近些年发达的手机小说可以说是这种媒介“微时代”的一个影像。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文明对于中国影响的越来越强大,不但经济层次出现了与互联网的融合、借用、改变,而且在文化领域受众对新的文化需求和信息消费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由于传统媒介宣传性较强和较长时间的假新闻、假信息的出现,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用户开始通过自己的方法寻求自己想要的信息。一些适宜网络受众需求的新媒体顺势而生,且对于传播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并深远持久的改变。本文从辩证的维度,分析新媒体时代传统传播到新型传播的改变和转型。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优秀文学的继承与发展是永恒的时代话题.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技术与文学发展相融合,创新了文学创作与传播的方式,为文学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同时,网络文学的发展也为传统文学带来了诸多挑战.正确把握新媒体环境下文学发展的现状,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交互性的优势,促进文学健康科学发展,探索新媒体环境下文学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当前文化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由李灵灵编著的《新媒体与中国网络文学》一书,以新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概述了中国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发展历史,勾勒出了新媒体与多元文学的交融格局,为读者探索新媒体背景下的文学创作与传播方式,促进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具有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