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洪波  邱建伟 《科教文汇》2008,(28):243-243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其所包含的思想对陶渊明诗歌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陶渊明以“自然”之思为旗帜,以“平淡”之诗为艺术创造了诗歌新的意境。陶诗中所体现的“自然”思想是玄学的延续。这种思想使陶渊明在面对生死以及贫困的生活时,表现出了一种豁达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花志红 《科教文汇》2008,(28):244-244
在古代诗歌中,有关“月”的吟咏比比皆是。本文从望月怀远之情、明月下理性内省之悟、月之“清”、“孤”三个方面简单论及南宋时被成为“上饶二泉”的两位诗人赵蕃和韩漉咏月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于梦醒 《科教文汇》2014,(19):106-107
王维作为现代广泛认可的“诗佛”,他的诗作所蕴含的禅意和禅趣历来为评论家们所称道。这种禅意在王维诗歌中的整体表达是一种“空寂”的意境,也契合了禅宗对于“空”的追求。而这种物我两忘、心灵与自然无间的意境在诗歌中的具体表达,则是通过多个特定意象的选取展现出来,并且情景相互融合,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浑然天成,给人发自内心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都有深厚的诗歌传统,但有趣的是:中国的诗歌被简称为“诗”,日本的诗歌被简称为“歌”。汉诗与和歌,在日本是互相对举又严格区分的两个概念。这在表面上看似乎无关紧要,实质上说“名者,实之宾也”(《庄子》),它道出了两者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5.
李刚 《科教文汇》2007,(10Z):183-184
通过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细读,揭示其不同于古典诗歌的几个特征:对调式、和声、华彩和某些具有现代特征的音乐素质的考虑,日常口语、独特的句式变换和断句方式。徐志摩以此完成了诗歌的“古典传统的现代重构”。  相似文献   

6.
与不同凡响的80年代诗坛相比,90年代的中国诗坛难免给人以“相对沉寂”之感。 90年代的诗歌是以海子之死拉开序幕的。在这前一年的春天,诗人海子非常平静地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他在极其简短的遗书中写道:“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确如诗人所说,他的死是一种诗歌方式的  相似文献   

7.
<正>许渊冲是我国诗歌对外英译的领军人物。他不仅将多部国内经典诗集翻译成英文,还将自己在翻译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凝练成理论,丰富我国本土翻译理论的同时,推动了我国诗歌译介的进程。许渊冲提出了“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他认为唐诗翻译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不仅追求译文表层结构的“意似”,而且在加工处理后能传达诗歌深层内容的“意美”。此外,许渊冲还将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用到译诗上,认为翻译不应该仅让读者了解原文或喜欢译文的内容,而要发挥译文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胡英 《科教文汇》2014,(19):108-109
伊丽莎白·毕晓普纯净而细腻的诗风让她在当代诗坛中备受欢迎,作品历久弥新。毕晓普深受17世纪英国经典诗人乔治·赫伯特的影响,首先,她从赫伯特那儿学会使用朴实的语言和纯粹的意象,使其诗歌呈现出纯净而清晰的质感;其次,在诗歌形式方面,她和赫伯特一样不断创新,很少重复,追求完美的诗歌形式,让她的现代主义思想披上传统的外衣;最后,在宗教诗歌方面,她吸取赫伯特宗教诗歌中的精华意象,辅之以现代主义的独特视角,低调地展示现代人的困惑和现代文明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伊丽莎白·毕晓普纯净而细腻的诗风让她在当代诗坛中备受欢迎,作品历久弥新。毕晓普深受17世纪英国经典诗人乔治·赫伯特的影响,首先,她从赫伯特那儿学会使用朴实的语言和纯粹的意象,使其诗歌呈现出纯净而清晰的质感;其次,在诗歌形式方面,她和赫伯特一样不断创新,很少重复,追求完美的诗歌形式,让她的现代主义思想披上传统的外衣;最后,在宗教诗歌方面,她吸取赫伯特宗教诗歌中的精华意象,辅之以现代主义的独特视角,低调地展示现代人的困惑和现代文明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细读徐迟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诗歌,审视徐迟不同阶段诗歌存在着“三十年代,追慕现代派诗歌的意象技法”、“四十年代,被放逐了抒情的诗歌成为时代的号角”、“五十年代,唱着颂歌的诗歌成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的差异性,与此同时,徐迟不同时期的诗作又葆有着“幻想”、“用诗意的心灵眷恋着故土”的共通性,原因在于徐迟始终将个人的创作和祖国的前途命运、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1.
盛凯 《中国科技信息》2009,(19):213-214
内容决定形式。近代复杂的社会内容是诗歌中一些形式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近代诗歌对形式的改造,共性是“浅层次的”,变化只限于旧诗体的基本框架内。本文列举并分析了“组诗”,“长诗”、“句式自由化”、“通俗化”以及“新名词八诗”等现象,认为“诗界革命”喊出的“革命”一词,是近代以来诗歌形式上一系列变化的合乎情理的归结。  相似文献   

12.
严蓉 《科教文汇》2007,(12S):174-174
赏析诗歌,首先要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读懂它的意思;其次要了解作品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最后挖掘出诗歌的“题眼”和“诗眼”。  相似文献   

13.
李春艳 《金秋科苑》2009,(10):171-171
《诗品序》是钟嵘《诗品》中的一篇重要的诗论。本文就《诗品序》所涉及的诗歌批评理论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浅析。首先分析了《诗品序》中诗歌的创作问题,深入挖掘“物感说”。其次分析了《诗品序》中诗歌的作用问题,简析了“吟咏性情”说。最后分析了《诗品序》中诗歌的审美原则,分析“即目直寻”、“自然英旨”说与“真美”说。  相似文献   

14.
《诗品序》是钟嵘《诗品》中的一篇重要的诗论。本文就《诗品序》所涉及的诗歌批评理论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浅析。首先分析了《诗品序》中诗歌的创作问题,深入挖掘“物感说”。其次分析了《诗品序》中诗歌的作用问题,简析了“吟咏性情”说。最后分析了《诗品序》中诗歌的审美原则,分析“即目直寻”、“自然英旨”说与“真美”说。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的诗文风格以“平淡自然”为主,其平淡而不枯淡,其中充满了丰润的生机。这种平淡之风,是很多因素共同形成的,题材的选取、语言的朴质自然、意境的浑然天成等皆为陶渊明诗歌平淡之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罗霄 《中国科技纵横》2010,(11):189-189
中国现代派诗歌是受近代西方文学影响,传入中国,并慢慢形成中国一个具有特色而且有特别意味的派别,让中国很多诗人都争取效写。然而现代派诗歌那种抽像的诗歌形像塑造,让读诗的人有种天马行空的感觉,本文就意像在现代派诗歌的解读作用,作一个阐述。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说最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老子的全部思想,都可以完全地包容在其天人之学之中。他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自然”,其“天人合一”之“一”就是“自然”。将探求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以有益于当世。  相似文献   

18.
信用制度是现代人成功的阶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制度和现代社会信用制度是现代社会具有区别性的基本制度,现代社会就是建立在信用制度之上、并在信用机制的基础上运作的。现代“信用”制度和古代“信诺”哲学的区别在于一个“用”字。“信”在现代社会具有了使用价值。虽然现代信用制度是在古代信诺哲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民俗、民德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但是它和古代人所讲的信诺有着本质的不同。概括起来,其区别如下:  相似文献   

19.
湖南安化黑茶不仅是少数民族的“生命之茶”,更是现代人名副其实的“健康之饮”。 安化黑茶在上海世博会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万两安化黑茶砖”在湖南馆独领风骚,我是安化学生,被震憾了。  相似文献   

20.
温暖 《中国科技纵横》2009,(11):252-252
“五四”新文学运动历经风霜雪雨,万紫千红犹在眼前。中国现代文学的画卷.描绘了时代的更迭与嬗变。从新月派到九叶派再到朦胧派,中国现代诗一度辉煌繁荣,风骚独领,名家辈出。然而时过境迁.今天当我们再次谈起现代诗,却猛然有萧索没落之感,现代诗边缘化了吗?它还有没有复兴的可能?它发展前行的希望和动力又在哪里?本文就“五四”以来的现代诗歌流派进行总结,着重介绍浙江诗歌,并就现当代诗坛诗歌不景气的现象与原因进行探索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