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采写的一篇新闻作品《农民徐大松办起垃圾加工厂》继去年7月获浙江省1990年度好新闻一等奖后,12月初又获首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同事中有人戏言:这是篇拣来的新闻。我并不否认,采写好新闻有机遇因素。但偶然性中有必然性,“拣”的过程本身就是现实的劳动和过去的经验的结晶。不然,这个新闻事实,也会在我面前不经意地滑过。“得来全不费功夫”?  相似文献   

2.
西方的新闻采写理论由于其西方新闻观、报纸商品化和西方文化背景等等根源,同我国的新闻采写理论在现实上和理论上毕竟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那么,在探索我国新闻采写理论的道路上,如何从理论上评价和从实践上借鉴西方新闻采写理论,有效地促进我国新闻采写实践和新闻事业的发展?《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正是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关于所谓"党报边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从事新闻研究的朋友问我,有人认为,现在的党报正在“边缘化”,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回答他,我不赞同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4.
感谢老师新野县施庵乡彭兴才我是1906年初才试着搞点新闻报道的。当时,我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全凭着一股于热情,不间断地采写了几十篇稿件,可篇篇如石沉大海。正苦恼时,乡宣传委员王梅莲来到我家,她看了我的一些底稿说:“你对新闻写作的知识还欠缺。”我没好气地说:“你让我去进修吧?在这乡旮旯里你哪能给我找位老师?”王梅莲说:“如果你真有志气搞新闻写作,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老师。”说着,她掏出了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位“老师”还不太热情,谁知当我看了几页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有人说在新闻采写的整个过程中,“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这种比例划分对吗?我刚搞报道不久,总感到自己的采写实践与上面的说法有矛盾,请编辑同志解答一下。云南许景宏许景宏同志: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这句话是我们新闻界流行的一句行话,一般是指采访时间长于  相似文献   

6.
刁广冰 《新闻知识》2007,(11):88-89
对于新闻记者与广大通讯员来说,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常常要面对大量的公文材料。那么,如何去消化吸收?如何从公文中"发现"新闻,"淘"出新闻,实现公文与新闻的精彩转换?这里面有高下之分,大有学问。有些人往往能"化平淡为神奇",而有些人却时常"入宝山而空手归"。为此,有必要对二者加以辨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在翻阅第1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过程中,被一篇题为<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的作品深深吸引了,阅读中它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使人欲罢不能.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在为<山河壮丽人多情>一书作的序中写道:"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  相似文献   

8.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主办了“新闻采写一得,征文竞赛活动,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可惜,鉴于主客观的原因,我错过了一次参加竞赛练笔、争取“榜上有名”的机会。前些日,在与同行们聊起这个话题时,有位同志问我:“你说‘采写一得’这类文章到底属于什么体裁?怎样才能写好这类文章?”这可一下把我问住了,因为这里既涉及到了写作上的理论问题,又回避不了新闻采访的实践活动。可在我的印象中,在我所涉猎到的新闻理论书籍和文章中,还没有一  相似文献   

9.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7,(12):52-54
新华社2006年7月1日播发的《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一等奖。这是在众多新闻记者参与采写,之后又在多家媒体上播发的同一题材的新闻。而在多家新闻单位送交的"中国新闻奖"参评材料中,唯独这篇消息拔得头彩,成为公认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探索新闻特有的采访写作规律,是每个新闻工作者毕生追求的一个奋斗目标.刘保全先生从事新闻研究几十年,撰写了大量的新闻专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了新闻从业者的好评,他在几十年的新闻研究中,尤其是从全国新闻奖和第1至17届"中国新闻奖"众多新闻精品入手,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研究后,发现它们在新闻采访写作中遵循着一些潜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奖已举办17届。该奖项的获奖作品是众多新闻人智慧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本人在新闻学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从这些作品中获益甚多。我始终认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观照、研究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可以给新闻人和新闻学人以诸多启发。于是,我在本院的部分硕士研究生中提出了上述动议,得到了他们的踊跃响应。六位同学有志于此,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研究、写作、推敲、磨炼,遂有了"六人谈"。现推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闻奖已举办17届。该奖项的获奖作品是众多新闻人智慧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本人在新闻学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从这些作品中获益甚多。我始终认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观照、研究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可以给新闻人和新闻学人以诸多启发。于是,我在本院的部分硕士研究生中提出了上述动议,得到了他们的踊跃响应。六位同学有志于此,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研究、写作、推敲、磨炼,遂有了"六人谈"。现推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奖已举办17届。该奖项的获奖作品是众多新闻人智慧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本人在新闻学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从这些作品中获益甚多。我始终认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观照、研究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可以给新闻人和新闻学人以诸多启发。于是,我在本院的部分硕士研究生中提出了上述动议,得到了他们的踊跃响应。六位同学有志于此,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研究、写作、推敲、磨炼,遂有了"六人谈"。现推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奖已举办17届。该奖项的获奖作品是众多新闻人智慧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本人在新闻学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从这些作品中获益甚多。我始终认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观照、研究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可以给新闻人和新闻学人以诸多启发。于是,我在本院的部分硕士研究生中提出了上述动议,得到了他们的踊跃响应。六位同学有志于此,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研究、写作、推敲、磨炼,遂有了"六人谈"。现推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奖已举办17届。该奖项的获奖作品是众多新闻人智慧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本人在新闻学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从这些作品中获益甚多。我始终认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观照、研究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可以给新闻人和新闻学人以诸多启发。于是,我在本院的部分硕士研究生中提出了上述动议,得到了他们的踊跃响应。六位同学有志于此,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研究、写作、推敲、磨炼,遂有了"六人谈"。现推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奖已举办17届。该奖项的获奖作品是众多新闻人智慧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本人在新闻学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从这些作品中获益甚多。我始终认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观照、研究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可以给新闻人和新闻学人以诸多启发。于是,我在本院的部分硕士研究生中提出了上述动议,得到了他们的踊跃响应。六位同学有志于此,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研究、写作、推敲、磨炼,遂有了"六人谈"。现推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朱海兵 《新闻实践》2003,(11):22-23
部门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新闻宝库,但往往因为缺乏新意,很难写;而作为党报记者,又必须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采写部门工作新闻。这似乎是一个两难的困境。而事实上,一些都市报却能从部门工作中采写出鲜活新闻,党报记者能不能从中有所借鉴呢?我是一个刚从都市报到党报工作不久的"新兵",在这里谈两点初浅的看法。一,吸取都市报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变党报原有的、已不适应新形势的思维方式和采访、写作方式。都市报记者在采写工作性新闻时,总是想法从最贴近读者兴  相似文献   

18.
十年前,我刚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时候,曾求教一位新闻老前辈:怎样才能当好一个新闻记者?他回答得非常简单:"建议你多看点韬奋的东西,尤其是他关于报刊的一些论述."这之后不久,我又以同样的问题求教于一位大学新闻系的老师.出乎我的意料,他的回答几乎与那位新闻老前辈的回答如出一辙,他说:"如果你认真看看韬奋的东西,特别是他关于报刊的一些著述,会受到启发."这位老师把他的一套《韬奋文集》借给了我,并为我在目录上圈出了重点,还说:"我再找些韬奋的东西给你."开始,我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理来看《韬奋  相似文献   

19.
喜闻获奖,自己的第一感觉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十几年来痴迷新闻写作笔耕不辍,作为一名基层的通讯员,能够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一等奖,于我是最高的荣誉。奖项不是终极靶标,绝不能从此息步。只有继续努力,以各条新闻战线上的优秀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年过六旬的新闻爱好,从事业余新闻写作40余年,在各级新闻媒体上发表各类稿件2000多篇。有人问我有啥写作诀窍?我的回答是:“长年耕耘自见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