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2002年起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考虑到题型的初始改变,全国卷中的古诗鉴赏两年来都是一诗一题两问,共6分,难度不大。但从前几年的全国卷以及上海、北京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古诗鉴赏中的比较阅读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2005年全国高考共有16套语文卷,古诗鉴赏是每套试卷必考的题型。从所给的分值看,有七套试卷为8分(2004年只有三套为8 分),一套为7分,八套为6分,分值比2004年有所增加。特别是作为命题风向标的全国卷,三套试卷中古诗鉴赏的分值均是8分,由此可见,2006年各省市命题的语文卷古诗鉴赏增加分值便很有可能。因而,对古诗鉴赏的复习应该更进一步引起重视。 2005年16套语文卷的古诗鉴赏共设题34道,其中有28道题要求学生分析,写出赏析文字。从发展看,古诗鉴赏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答案强调理解、分忻、表达已成为大趋势。考试中,我们的学生恰  相似文献   

3.
2006年高考古诗鉴赏考点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鉴赏属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自2002年以来,古诗鉴赏考查主要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出现(选择题只出现在北京卷和上海卷中),一般占5-8分,而且近年来有分值增长的势头,2006年17套题中有9套都占8分,可见古诗鉴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4.
2002年起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考虑到题型的初始改变,全国卷中的古诗鉴赏两年来都是一诗一题两问,共6分,难度不大。但从前几年的全国卷以及上海、北京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古诗鉴赏中的比较阅读不容忽视。那么,古诗鉴赏中的比较阅读,应注意什么呢? 一、要注重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如2003年上海卷中,(唐)杜牧《过华清宫》与(宋)杜常《题华  相似文献   

5.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第Ⅰ卷体现了稳中求变求新的特色。稳。与1999年相比,二年的第Ⅰ卷几乎是同出一辙。不论是题型、题量,还是难度,都没有什么变化,都恪守了《考试说明》的精神。这对稳定中学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对稳定高三的语文训练,起了“定心丸”的作用。变。今年第Ⅰ卷的变,主要表现在对现代诗歌的鉴赏由去年的一题变为今年的二题(即9、10题)。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除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外,对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多吸纳一些品味高的现代诗歌,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实际上,现在的学生接触现代诗歌的机会,远比接触古代诗歌的机会多。他们热衷于唱现代流行歌曲,就是一个无可置辩的事实。变的第2点,是古诗的鉴赏题由去年的两题变为今年的一题,内容也由唐诗变为宋诗。原来总以为古诗的鉴赏不是考唐诗、宋词,就是考元曲,这似乎成了心照不宣的定规。今年又把古诗鉴赏的内容给拓宽了。  相似文献   

6.
古代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内容,且赋分比例呈增长之势。在2005年高考中,全国卷该题由原6分增至8分,上海卷近两年都是8分。这都说明古诗鉴赏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复习备考当加倍关注。  相似文献   

7.
蔡练 《广东教育》2006,(5):24-25
从2002年起,高考语文卷把“古诗阅读鉴赏”放到第Ⅱ卷以主观题形式进行考查。该题型考查难度为E级,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纵观几年高考试卷,“古诗阅读鉴赏”为最高能力的考查,历年所选诗歌浅显易懂,且切入角度小,可考生对这道题的得分却普遍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8.
虽然2020年高考早已尘埃落定,人们对于高考语文试题的讨论热度渐退,但在新一轮的复习备考过程中,高考试卷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精研覃思。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古诗鉴赏题的古诗释义即是问题之一。读完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古诗鉴赏题及诗歌注释,笔者就感觉诗歌迷雾重重,令人生疑。  相似文献   

9.
古诗鉴赏属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自2002年以来,古诗鉴赏考查主要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出现(选择题只出现在北京卷和上海卷中),一般占5-8分,而且近年来有分值增长的势头,2006年17套题中有9套都占8分,可见古诗鉴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古诗鉴赏在命题形式上主要体现了这些特点:就诗歌的选取来看,诗词曲都属于考查范畴,唐代到清代不一而足,选材范围很广;就具体的考查形式而言,主要有两种类型:单独赏析和对比赏析;就题量而言,近来小题1-3个不等,考查内容更为全面,考查要点更为明晰;就命题角度看,角度小,突出诗歌的细读,强调联系具体文本…  相似文献   

10.
古代诗歌鉴赏题是高考的必考题,这类题区分度大,不容易得分,因此受到高三教师的重视。但在实际复习中,学生普遍感到答案变化多端,让人捉摸不透,复习没有信心,复习完感觉没有收获,到高考时还是“跟着感觉走”,往往得分不高,以安徽卷第8题为例,近三年全省考生平均分始终保持在1.8左右(满分4分)。古诗鉴赏题难道只能听天由命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相应的复习对策?本文试以古诗鉴赏题中常考的语言鉴赏题的指导为例,谈谈古诗鉴赏复习的有效性。一、分析“答案是什么”,找出复习教学的出路 近年来,古诗鉴赏题常受人诟病,设问方式不断涌现出“新花样”,答案也常给人“随心所欲”之感。但对常考题的题目和答案作分析,明确其考核目标,还是能够寻找到古诗鉴赏复习教学的出路的。1.设题方式及答案的不稳定性 对考生诗歌语言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的考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赏析字词表达效果,二是赏析诗句表达效果,即“炼字”和“炼句”。  相似文献   

11.
陈果 《时代教育》2006,(12):60-60
高考“古诗鉴赏”自2002年起就归入“古诗文阅读”一块,成为必考内容,并以主观题形式安排在第Ⅱ卷,题量一般为一题至三题,分值为6—9分不等。近年高考表明对该题型的要求有所提高,要求考生根据试题直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还包括对修辞、意境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张际元 《学语文》2008,(3):31-31
纵观近几年高考古诗鉴赏题,我们不难发现,其分值比重呈上升趋势,2006年17套离考试卷中有7套试卷分值为8分,2007年18套离考试卷中有9套试卷分值为8分,而宁夏(海南)卷高达11分,古诗鉴赏题是占整个试卷分值较重的一道题,但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答非所问、表达不到位的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现。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具体鉴赏操作过程中,要努力唱好“三读曲”——审读题目、解读诗歌、通读答案。  相似文献   

13.
周红 《阅读与鉴赏》2004,(11):20-22
2004年高考湖南卷的古诗鉴赏题出得相当不错,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6分)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相似文献   

14.
2005年的16套高考语文试题, 都考查了修辞手法。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考查形式分选择题和笔答题两种,以笔答题为主。辽宁卷第6题、浙江卷第6题、天津卷第21题采用了选择题的形式,其它试题都采用了笔答的形式。二、考查题型有诗歌鉴赏题、文学作品阅读题和语言运用题三种。诗歌鉴赏题中考查修辞手法的有全国Ⅰ卷第12题,  相似文献   

15.
王立金 《学语文》2005,(4):28-28
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卷较2004年有较大变化:一是试卷结构的变化,第一卷由14题减为10题;现代文阅读中原有的一个鉴赏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达题。二是分值权重的变化。第一卷由14题42分减少为10题30分;第二卷文言文翻译由8分增加到10分,诗歌鉴赏由6分增加到8分;现代阅读题(主观表达题)由18分增加到22分:第六大题3题12分增加到15分。  相似文献   

16.
渔父与隐士     
2006年高考,浙江卷古诗鉴赏题考的是下面一首元曲:  相似文献   

17.
2005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加大了主观题在整张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题的改革尤为引入注目。根据新颁布的2004年的高考《考试说明》,2006高考语文学科,有关诗歌鉴赏题的赋分作了调整。由6分提高到了8分。但考点仍体现在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和对作品思想内容进行评价等方面。面对高考古诗鉴赏题型的变化,我们必须进行针对性的适应训练,这将直接有助于我们解答古诗鉴赏题正确率的提高。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部分省市的高考古诗鉴赏题是从意象、意境及其营造等角度命制的。如2012年的山东卷、湖南卷,2013年的江苏卷、安徽卷等,对此许多考生答题不得要领,失分严重。意象是什么?意境是什么?意境如何营造?这些都是古诗鉴赏的难点、盲点,笔者对此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  相似文献   

19.
古代诗歌鉴赏题是一种主观性特别强的题型,从第一次出现(2002年)到今天,就充满了关注和争议.究其原因一是诗歌语言的文言形式让学生有阅读的障碍,二是诗歌的“诗无达诂”特征让所鉴赏内容充满开放性.近两年江苏卷(总分10分)得分仅为3.3分(2012年)和2.5分(2013年),得分之痛,可见一斑.而其表达技巧这一考点更是难点中的难点.在近年高考中,古诗鉴赏技巧题有“三多”特征——赋分多(4分左右),命题多(10个以上),失分多(得分率仅有百分之二十左右).下面我们就以江苏南通三模考题为例来探寻古诗表达技巧类题型的解题技法.  相似文献   

20.
2003年普通高校全国卷的古诗鉴赏题是阅读王维的《过香积寺》,要求考生从诗歌第三联的两句中找出“诗眼”,并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这里考的就是炼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