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运用语言学领域中的合作原则理论与礼貌原则理论,对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人物科林斯的话语交际进行分析,在展示小说人物科林斯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语言表现体现其深厚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陈玲  刘玉霞  李健 《海外英语》2012,(11):237-238,252
简·奥斯丁是十九世纪初期最受欢迎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傲慢与偏见》是其代表作。该文尝试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来剖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含义的形成以探讨小说中偏见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交际中的礼貌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无论是对自然话语中的礼貌现象,还是文学话语中的礼貌问题的研究,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而交际中的另一种现象——非礼貌却被关注得较少。文章从非礼貌言语角度,以《傲慢与偏见》人物对话为例,试图探究非礼貌策略在对文学作品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引起冲突等方面的作用,为名著欣赏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王莉莉 《考试周刊》2011,(19):24-26
两性在言语交际中遵从礼貌原则的情况不同,女性语言比男性语言更符合礼貌原则的要求。女性语言委婉得体,喜欢赞美对方,尽量与对方保持一致,使用间接性的语言,对于弱势的一方,不乏使用关爱同情的言语,而男性则相反。本文选取《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话进行了分析,从策略准则和宽宏准则、赞扬准则和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等方面,总结其中所体现的礼貌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手于反讽翻译方式的发展与定义,通过对反讽翻译方式在《傲慢与偏见》翻译中的运用情况进行研究,结合《傲慢与偏见》翻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素进行探究,总结出反讽翻译方试在《傲慢与偏见》翻译中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文学作品,该作主要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相对真实地反应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村生活和人物风貌以及当时的语言特色。文章结合《傲慢与偏见》中的语言实例,结合语义学和语用学两种理论的综合分析方法,剖析文中出现的语言特点以及交际作用,阐述语义学与语用学在话语分析方面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7.
礼貌策略在社会交往中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它们往往因使用语言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从语言角度出发,在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上对《傲慢与偏见》及其中译本中的英、汉礼貌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首先,语言本身会对人们表达礼貌的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使得它们的母语使用者在社会交往中会采用不同的礼貌策略。其次,在出现相同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时,英、汉两种语言在礼貌策略的采用上相同点要多于不同点。这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Leech的礼貌原则并不存在语言类型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Geoffrey Leech的礼貌原则理论,通过对《红楼梦》中称呼语进行分析研究,论述了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红楼梦》中尤其是元春与贾政之间称呼语不一定在礼貌原则中得到投射,发现称谓语的使用是动态的,由语用距离决定,具有可变性。  相似文献   

9.
语篇连贯作为构成语篇的关键,自本世纪60年代后成为语篇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语用学角度出发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及礼貌策略对《傲慢与偏见》一文进行语篇连贯分析,从而更好的反映出故事的主题,人物性格特征及任务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言语反讽常见于言语交际,也是语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在语用学理论框架下研究这一语言现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关联理论中反讽回声作为理论框架,对简·奥斯汀的经典著作《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进行回声分析,其目的:一则力图验证关联理论以及回声分析对于文学文本中反讽话语分析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二则为文学著作中的反讽解读开辟一个新的角度。本研究发现,《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可以对他属的思想观点、社会规范以及标准普遍期许进行回声。  相似文献   

11.
探讨奥斯丁小说《傲慢与偏见》的成功秘诀之一——滑稽人物的塑造。探索了奥斯丁能将喜剧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的原由和喜剧人物在书中的作用,并简要概括其中三位的个性特点。指出《傲慢与偏见》遵循了文学作品的创作原理,即文学作品应当寓教于乐,从而具有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2.
唐霞  王琳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6):103-105
扁形人物,指性格单一的人物,是英国小说美学家E.M.Forster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圣经中该隐与亚伯即属于扁形人物,福斯特认为,扁形人物就是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只有少数一两种固定性格特征的人物,而与之对应的术语是"圆形人物"。在一个复杂的小说中,扁形人物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必须与圆形人物相结合。只有在二元对立的关照下,扁形人物才有存在的价值。该隐与亚伯就是二元对立关照下扁形人物塑造的典范,这种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有助于揭示人物尤其是扁形人物的性格特征,展露并解决故事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呼啸山庄》是爱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和同时代作家笔下的人物相比,它打破了传统的人物模式。该文从典型环境: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入手,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以及镜像原则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以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小说《幸运的吉姆》当中主要人物之间对话的对比分析,进一步阐明了他们对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反。从而从另一个层面来揭示本小说所体现的时代文化冲突和作者本人的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光波分复用器的工作原理,典型干涉膜型两波长光波分复用器器件结构原理及光学薄膜特性.通过测量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等参数的大小分析了光波分复用器的性能,用该方法测试常用的干涉膜型两波长光波分复用器性能达到了理论要求和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6.
运用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礼貌原则以及面子理论,以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中的部分典型人物对话为例,可以剖析其中丰富的的会话含义,分析人物有意违背合作原则的原因,从而为读者展现人物性格。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文学作品分析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从语用学角度,基于格赖斯合作原则理论,对小说《他是否尚在人间》中人物语言进行细致的解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作者在文中多次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从而产生了夸张、幽默、讽刺等非常强烈的艺术效果,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言外之意的表达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人格心理学的成熟和发展揭示了人格的整体性,确立了人格形象.小说人物塑造只有从“性格刻画”提升到人格塑造,才能呼唤出传之于世的精品力作.小说人格塑造只有具备必然性和创造原则——共性化原则、个性化原则、稳定性原则和发展原则——才能塑造出丰满多维度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9.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著名代表作之一。小说始终贯穿了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提出的美与丑、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相对照的创作原则。这一对照艺术原则在小说中得以多方面的实践和运用 ,主要体现在故事情节展开的背景对比、情节与场景对比、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比、人物自身的美丑对比 ,以及人物不同阶段的性格对比这几个方面。雨果运用多样的手法 ,通过小说中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比的艺术原则 ,组织丰富多变的情节 ,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展示 15世纪法国社会光明与黑暗殊死抗争的画卷 ,表现了他一贯创作的核心———以仁爱为基础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电影《秋菊打官司》是根据当代作家陈源斌的中篇小说《万家诉讼》改编而成的。原著小说作为电影创作的母体,为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基础。但电影并不是对原著小说机械被动的语言转译,编剧刘恒和导演张艺谋抓住原著小说的精神内核,按照“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关学原则进行再度创作,使电影与原著小说相比,在艺术上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