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HiHiLo实施过程中受试者网织红细胞的变化规律,探寻网织红细胞与Hb变化的关系.方法:以77名竞技体育学院和体育教育学院在校男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实施为期30天的HiHiLo计划.受试者每晚在氧浓度为14.8%~14.3%(模拟海拔约2800~3000 m)的常压低氧舱中暴露至少10 h,每周进行3次低氧环境下运动,运动方式为蹬功率自行车,每次30 min,运动强度以个体75%VO2max强度为基础,运动过程中通过调节氧气浓度和/或功率自行车负荷保持SpO2<92%,功率自行车转数为60 rpm,受试者的日常训练在常氧环境下进行.在HiHiLo前(第1天)、HiHiLo的第4天、第7天、第16天、第23天和第30天测试受试者的血象指标,包括Hb、RBC、Hct和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结果:30天的HiHiLo低氧训练计划,可显著增加受试者的网织红细胞和Hb.网织红细胞在第7天时极其显著(P<0.01)升高,Hb、RBC、Hct在第16天时极显著(P<0.01)升高.结论:HiHiLo可有效促进红细胞生成,增加受试者的RBC和Hb,提高机体氧运输能力,且网织红细胞的显著性变化早于RBC、Hb的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自行车拉力赛对运动员RBC、Hb、Hct、WBC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对参加为期 9天的首届青藏高原自行车拉力赛期间运动员 (男女各 6名 )的RBC、Hb、Hct、WBC等指标进行了测试 ,结果表明 :男女运动员RBC、Hb、Hct均呈下降趋势 ,且男子运动员RBC、Hb、Hct中期与初期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认为青藏高原举行自行车拉力赛 ,应根据运动员训练水平对比赛距离和强度进行科学和严格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高原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红细胞生成的作用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观察了10名中长跑运动员进行4周高原(海拔1917m)训练前后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血液RBC、Hb、网织红细胞(RC)、血球压积(Hct)的变化。结果发现:(1)高原训练能显著增加运动员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但EPO水平在上高原1周后下降,4周后下降幅度更大;下高原3周后又开始回升。网织红细胞的变化趋势与EPO的变化保持一致;(2)高原训练能提高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并且高原训练产生的影响效应,可能至少保持3周;(3)高原训练对女运动员产生的影响效应,比男运动员的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选取低氧反应基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基因序列上rs10459953、rs1060822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研究其与低氧训练后生理表型指标关联性。方法:采用关联研究方法(AssociationStudy),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实验解析技术,选取35名健康受试者在模拟海拔2500 m高度进行4周高住-高练-低训(living high-exercise high-training low,Hi-Hi-Lo)。研究iNOS基因SNP rs10459953和SNPrs1060822与低氧训练后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VO2max)、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数(red blood cell,RBC)等生理表型指标关联性。结果:1)4周低氧训练后,SNP rs10459953不同基因型之间VO2max、Hb、RBC变化量均无显著性差异。2)4周低氧训练后,SNP rs1060822不同基因型间Hb、RBC变化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T基因型受试者Hb、RBC显著增加(P<0.05),且在低氧环境下定量负荷实验中,SNP rs1060822的CT基因型受试者低氧训练后期SpO2动态曲线显著高于初期(P<0.05)。结论:iNOS基因SNP rs1060822与低氧训练后血象指标存在一定关联性,CT基因型表现出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5.
7名优秀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在海拔1900m的高原进行了为期3周的训练,在高原训练前及训练后以及为了作为对照而在高原训练前一年在海平面水平训练时,我们均做了规范的次极限负荷的运动实验。同时分别测定运动员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静脉血)、最大吸氧量(VO_2max)和能量消耗等几项生理参敷。 其结果是:在高原训练期间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这二项指标呈现出有显著意义的增加,而且表现出原来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最低的运动员他们的这两项指标增加得最多。另外,在上述增加趋势的同时,在高原训练之后,在作相同的次极限负荷训练时,血乳酸(BLa)(毛细血管血)浓度比高原训练前和为了对照而在高原训练前一年的测定结果也呈现出有显著意义的降低。 我们也发现了一种有意义的相关关系,在高原训练前和高原适应后,运动员在作规范的次极量负荷时,由于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的大量增加乳酸浓度会有不同的反应。虽然最大吸氧量(VO_2max)保持不变,但在进行次极量负荷实验时,所表现出的较低的血乳酸(BLa)浓度可能是在很短的时间以较高的次极限负荷练习时,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所改善所引起的。 为此,我们提出:原来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低的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可以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世居高原自行车运动员在亚高原训练期间的机能变化.方法:以8名世居高原(海拔1910m)男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系统测试每名运动员在下亚高原前、亚高原(海拔1300m)训练第2天、第4天、第8天、第18天、第25天及第32天的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血清睾酮(T)、皮质醇(C)、晨脉(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等血液生化指标及生理指标.结果:①世居高原运动员下到亚高原环境,大气氧分压增加了10mmHg,运动员Sp02上升了1%,晨脉下降了5次/分,均无统计学差异.②运动员RBC、Hct、Hb在亚高原训练的第2天开始下降,并在第4天降至最低,RBC下降明显(P<0.01),较高原下降了9.25%,Hb稍有下降;一周后各血象指标逐渐回升,并在第25天时升至最高水平,Hb升高了4.33%,且差异显著(P<0.05),RBC无变化.③运动员血清T在亚高原训练的前3周与高原相比无差异,3周后升高,并在第25天显著升高(P<0.05),较高原升高15.56%;C在第二天较高,随后下降,T/C比值变化甚微.结论:世居高原男子自行车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间第1周身体机能状况较差,随后逐渐恢复,在3周后达到最好水平.提示世居高原男子自行车运动员到亚高原比赛时的最佳时间为下至亚高原3周后.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探究18个竞技体育项目1558名运动员间红细胞(RBC)及相关指标的差异。研究方法:采用Symex KX-21N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析运动员血液RBC及相关指标参数,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G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偏差(RDW-SD)和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系数(RDW-CV)。研究结果:不同项目运动员间RBC及相关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N-K子集分析得出:(1)橄榄球运动员RBC相对偏低(P<0.05),举重、射击运动员RBC相对偏高(P<0.05);(2)橄榄球运动员HGB相对偏低(P<0.05),举重运动员HGB相对偏高(P<0.05);(3)橄榄球运动员HCT相对偏低(P<0.05),自由跤、空手道、古典跤、击剑、射击、举重运动员HCT相对偏高(P<0.05);(4)跆拳道、田径、射击、拳击、柔道、手球、水上、橄榄球、举重、体操运动员MCH相对偏低(P<0.05...  相似文献   

8.
王钢 《冰雪运动》2007,29(5):1-5
研究目的:探究高住低训法(HiLo)对提高运动员身体耐力要素的效果和机理,掌握HiLo实施过程中血象指标在不同暴露期的真实释放情况,认识HiLo时的血象指标的变化规律,为HiLo应用训练提供应用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实验法测定优秀耐力性项目运动员(HiLo)前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实验表明,中等强度训练的低氧暴露能有效提高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RET)、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蛋白含量(MCH)及血球压积(Hct)水平,明显提高短道速滑、自行车等项目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田野  赵杰修  曹建民  金丽  满君 《体育科学》2004,24(1):20-23,43
为了探讨防治运动性贫血的有效方法 ,本实验通过对 Wistar大鼠实施递增负荷跑台运动 ,建立运动性贫血模型 ,观察了“抗运动性贫血复合剂”对运动性贫血大鼠红细胞血象和血清EPO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 ,补充复合剂后贫血大鼠的血红蛋白 (Hb)、红细胞数目 (RBC)和红细胞压积 (Hct)水平显著升高 (P<0 .0 5 ) ,而血清 EPO水平无显著性变化 (P>0 .0 5 )。结果提示 ,“抗运动性贫血复合剂”可以有效地防治大鼠的运动性贫血 ,其作用机制并非提高血清 EPO水平所致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实验法,将24名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分为4组(每组6人),分别进行4周低住低练(LoLo)、高住低练(HiLo)、低住高练(LoHi)和高住高练低练(HiHiLo),旨在探讨不同模式低氧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血象指标RBC、Hb、Hct和WBC动态变化的规律和特点。结论认为:不同模式低氧训练中RBC、Hb和Hct的变化幅度、特点与规律存在一定差异,与高原训练比较也有所不同;HiLo、LoHi和HiHiLo3种低氧训练模式均能明显提高运动员的RBC、Hb和Hct,但不同模式提高程度不同,RBC表现为HiLo〉HiHiLo〉LoHi〉LoLo,HB和Hct表现为HiHiLo〉HiLo〉LoHi〉LoLo,RBC与Hb和Hct的增加不完全同步;4周3种模式低氧训练效果至少可以保持2周,而HiHiLo组训练后保持Hb的能力要优于HiLo和LoHi组;不同低氧训练模式虽对WBC造成一定规律性的改变,但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的结果表明,不同低氧训练模式对机体免疫机能虽有影响,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