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教学片断一:老师,他说的什么啊?星期二的第一节课是语文课,我准备和孩子们一起去荷花池边看看那美丽的荷花。《荷花》是一篇写得很美的小课文,我想孩子们一定会十分喜欢它的。上课了,我走进了教室,开始上课。  相似文献   

2.
课文中以"我"被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作为铺垫,引入课文重点描述部分——一池美丽的荷花。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文字描述中,感染了读者,让人们不仅看到了浮现在眼前的一池美丽的荷花,也得到了美的感受和体验,本文从"发现美——欣赏美——想象美——升华美"的视角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荷花》这篇抒情写景的文章,是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在接到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时,通过研读文本,我发现它的语言文字美,描写的景物美,产生的意境也美。因此教学本课我紧扣“美”字进行,通过感情朗读以及对语言文字的体悟,让学生感悟荷花是鲜活的画、流动的诗,并展开丰富想象,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喜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荷花》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课文是根据《荷花》图写的一篇抒情散文。主要写了“我”在荷花池边的所见、所思,由静到动描述了荷花的香、密,美。通过“我”看到千姿百态的荷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联想,展示了自然景物的美,表露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  相似文献   

5.
《荷花》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语言优美、感情纯真的记叙文 ,文章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 ,是一篇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感情的好教材。我主要采用朗读为主 ,以读代讲的教学法 ,让学生在读中激情 ,读中体会 ,读中感悟。运用多种形式 ,各种语调反复朗读 ,让学生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 ,把荷花的美和对荷花的爱表达出来 ,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受到美的熏陶 ,并在熟读的基础上 ,背诵课文 ,抒发情感 ,迁移情感。一、初读感知 ,萌发情感课前 ,我在黑板旁边悬挂一幅放大的课文插图 ,图…  相似文献   

6.
《云赋》是高中第三册语义课本上的一篇散文.它通过对乌云、白云、彩云的千姿万态的描写,歌颂了大自然的美,表达了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观察细密,文笔优美,写得很有艺术魅力. 我多次教过这篇课文,对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的  相似文献   

7.
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教师可先出示荷花的幻灯片,用形象而美丽的荷花图,诱发学生审美想象,把学生带入荷花池的情境中去,尽情地欣赏荷花,得以再现“形象”,激起“情感”,领悟“义理”。教师启发提问,激发兴趣:①荷花很美,它美在什么地方?(颜色、形状)②荷花有哪些特点?(多、香)③作者除写  相似文献   

8.
【教材简析及教法提示】: 《荷花》这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描写了公园里荷花的美景和作者感受美景的真情,给人们展示出一幅景情相融景更美的活的画面。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注意通过画面和语言文字,激发学生感受大自然美的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荷花》全文有5个自然段,教学可分3个意义段来进行。第一段写公园荷花的清香把作者吸引到荷花池边。第二段(2、3自然段)写荷花的美丽。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三段(4、5自然段)写作者仿佛变成荷花时产生的幻景。这是课文教学的难点。《荷花》的图画表  相似文献   

9.
教学要求:阅读全文,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美;想象“我”被美丽的荷花所陶醉的情境。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荷花指名朗读全文。同时要求学生思考问题:这课书共写了几小节?哪几小节是直接写荷花的? 读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题。 (说明:要求学生边听边默读边思考,初步理解各节的主要意思,这是阅读能力的一种训练。) 统一认识:课文的第一、二、三小节是直接写荷花的。讨论第一小节。“闻到一阵清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写出了荷花的香味。)板书:清香 (说明:第一小节极易被学生忽略,引导他们讨论就可以明确这一段实质是说明荷花的香味的。) 哪几小节写了荷花的样子?(第二、三小节) 要求学生读读、想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荷花的?(荷叶、荷花两方面)  相似文献   

10.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荷花》一课时,让学生给课文写批语。交流时,一个学生为“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作的批语是:千岩竞秀。于老师没听清楚、没听明白,便耐心地让其重复了三次。在这三次的重复与等待中,于老师在思考,在揣摩,在降下“柜台”,把自己融入儿童的视野,终于明白了学生  相似文献   

11.
抓“美”字破难点,入其境赏其景。 在听完课文录音后,首先让学生弄清课文主要是讲什么,随后提出问题,思考课文的哪一段写出了荷花的美。这样很自然地便进入到第二段的学习。  相似文献   

12.
《荷花》是六年制第六册看图学文的一篇课文.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和奇妙的想象,把荷花写得异常生动、有趣,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种美呢?一、引导看图,感知画面美.图画是形象化了的语言.触发想象的媒介,是学文的凭借.从图入手,兴趣盎然.先出示一幅荷花图:满池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荷梗亭亭玉立,荷叶挨挨挤挤,荷花灼灼,蜻蜓飞舞,小鱼嬉戏.这幅图画的是哪一个季节里的什么景象?从哪儿看得出来?通过双边活动,既引导学生感知画面的美,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察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二、指导朗读,感受荷花美.朗读是传达情感的一种艺术.教学中,教  相似文献   

13.
《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课程标准如春风吹遍神州,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它那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充满了人文关怀.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现以《荷花》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来谈谈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荷花》是一篇语言生动优美的课文,文中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按照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看待花时的感受。全文不到四百字.却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文情兼美,别有情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5.
《荷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出自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笔下。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主要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全文内容不多,意境却特别美,遣词造句十分精妙。细细读来,荷花之美赏心悦目,用词之美溢于言表。本着“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原则,教师可紧扣“美”进行教学设计,引领学生感悟美、发掘美、品析美、升华美、积累美,用“美”启迪学生的心智。一、研读文本发掘美小学语文教学不能照本宣科,教师要善于钻研,吃透教材,寻找切入教材的最…  相似文献   

16.
正《荷花》是叶圣陶老先生所作的一篇美文。课文记述了作者到公园里看荷花的情景以及感受,文质兼美,读来清新悦目。据文析义,这节课的教学我力求将学生带上欣赏美、品悟美、创造美的旅程。《荷花》是苏教版小语三(下)第四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以叙写大自然美景为线索串连了三篇文章。编者的意图之一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是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课文描写细腻,语言表达生动形象,是学生积累语言的范本,而课后练习题也有相关要求,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写了一篇《我爱西湖六月荷》,老师说写得不错,景物描写有特点,很细致、很生动,让我谈谈体会。我又重新将自己的这篇文章读了读,觉得我这次描写景物,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好。一、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描写景物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法,可是,有的景物动感很明显,如波涛、流云、奔马、飞鸟等等,而有的景物却好像很难发现它的动感,如树木、花卉等等。荷花、荷叶,如果静态地看,当然也很美,可是描写满湖的荷花荷叶,只有静态描写肯定不行。那么,如何写出荷花、荷叶的“动”呢?看  相似文献   

18.
《荷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六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全文不足四百字,却把一池荷花写活了。看似朴实的文字处处透露出画一般的优美,一览无余的满池荷花在静与动中尽显千姿百态,给人以无尽的遐思。因此,我们抓住课文如诗如画、富于想象的特点,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在人情入境中品读赏析,进而在读中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19.
《荷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六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全文不足四百字,却把一池荷花写活了。看似朴实的文字处处透露出画一般的优美,一览无余的满池荷花在静与动中尽显千姿百态,给人以无尽的遐思。因此,我们抓住课文如诗如画、富于想象的特点,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在人情入境中品读赏析,进而在读中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20.
这里先向大家大略展示文质兼美的传统课文《桂林山水》的两种迥然相异的教法。教法一:1.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给课文分段,写出每段的段落大意。3.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征?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4.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写山水特点的?山美与水美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的呢?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5.作者把桂林山水写得这么美,是为了说明什么?教法二:1.读通课文,知道课文大致的内容。2.品读课文,体味言语表达的精妙。(1)分别品读写“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语句,找出那些写得特别吸引人的句子,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而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