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三星堆文明原始宗教的构架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三星堆考古的主要收获之一,就是证明了川西平原存在过一个从原始社会到古国方国形成阶段的古文明中心[1],不少研究者已正式称之为“三星堆文明”。这个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精神文化,表明当时已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原始宗教体系。要全面了解三星堆文化的面貌和价值,就需要对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行必要的研究。本文拟从部分出土文物反映的三星堆时期特殊崇拜习俗入手,对其原始宗教构成的特征作一概要的分析。一、三星堆文明几种特殊的崇拜习俗三星堆文化的一大特色,是表现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出土文物异常丰富…  相似文献   

2.
在2003年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之际,筹备已久的"三星堆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三星堆文明的故乡四川省德阳市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3.
一说起“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文明”。在一般人看来,“文化”就是识字撰文,其实不然。从1871年至1951年间中外学者对“文化”一词作过164条定义,时至今日,没有一条被世人所共认。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观念形态和不同的文化。一般“文化偏在内,属于精神方面。文明偏在外,属于物质方面”(《中国文化史导论》)。“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科技进步高度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这是理解文化与文明区别的重要尺度之一。哲学的基础是文化,而文化的基础是经济,无论那个时代的文化,都必须与当时的政治与经济相适应。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4.
青铜大立人雕像中部座腿、三星堆青铜兽首冠人像以及三尊青铜兽面具,均应属于三星堆象形青铜器。青铜大立人雕像中部象形座腿具有比较明显的中原青铜文化特点,而三星堆青铜兽首冠人像和三尊青铜象面具则更表现出明显的印度文明因素。这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认识三星堆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5.
古蜀文明与中华牙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蜀文明与中华牙璋林向玉石牙璋是我国先秦时期特有的文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大陆及沿海岛屿,对研究中华古代文明的区域划分与流变甚有种益。笔者曾撰《中国牙璋与研究》讨论它的命名、类型与年代、渊源与功能等问题。①这里着重讨论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中所发现...  相似文献   

6.
三星堆遗址自1986年两个大型祭祀坑的重大发现以来,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三星堆出土的珍贵物在海内外的不断展示,使“三星堆古蜀明”让更多的、非学术界的人士所知晓。三星堆博物馆的开放使人们纷至沓来,亲睹这一世界化瑰宝。为使大家了解三星堆古蜀明的发现、发掘、探索、保护方面的物考古工作,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三星堆的关怀,同时也为专家学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古蜀化,特将三星堆遗址自发现至今的一些重大事迹予以整理介绍。  相似文献   

7.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 ,早已经声闻天下 ,但是这项发现的重要价值 ,要等到相当长的时间以后 ,才会得到充分的估量。像三星堆以及巴蜀文化这样的发现 ,应该和历史上特洛伊、尼尼微等等一样 ,列入世界考古学的史册。灿烂的中国文明 ,系各民族、地区人民所共同缔造。文明起源的研究 ,是现代科学的重大问题之一。如果没有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 ,便不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考虑到巴蜀文化本身的特色 ,以及其与中原、西部、南方各古代文化之间具有的种种关系 ,中国文明研究中的不少问题 ,恐怕必须由巴蜀文化求得解决。  相似文献   

8.
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七十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巴蜀地区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从 2 0世纪 30年代至今 ,学术界对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的研究已有 70年了。 70年间尤其是近 2 0年来 ,由于考古新发现的不断推动 ,使学术界对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的研究不断取得重要进展 ,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族属、地域和迁徙 ,政治、经济和社会形态 ,文明起源与形成 ,文化交流与传播 ,巴蜀文字和符号 ,宗教 ,艺术 ,科技等等。同时 ,在若干问题上还存在着相当的分歧。本文从学术史的视角 ,对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的学术背景、内涵、主要成果与分歧予以了分析论述 ,并对其未来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三星堆文化是在良好的自然社会环境和比较封闭的地理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而滞后的文化形态。具有自身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三星堆神权古国"是出现神奇的三星堆文化的内在原因;而"早期丝绸之路"所产生的广泛文化交流,则是三星堆文化面貌丰富多彩的外部原因。神权古国的祭祀活动中心是三星堆文化特征产生的主要原因,过度的社会财富消耗是三星堆衰落的根本原由。神圣的信仰是它的精神主体、神奇的艺术是其表现形式、神秘的历史是所产生的后果,共同造就了灿烂的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文化类型,具有其特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三星堆和金沙商周祭祀坑分别出土的金杖、金冠带,都是古蜀国王祭祀太阳神时使用的法器。上面的“人头”是太阳的象征,“鸟”是“日精”和“阳气”的象征。“鱼”是黑暗和阴气的象征,“羽箭”是阳光升腾的象征。这则以“人头、鸟、鱼和羽箭”为母题的图案是一幅展示太阳上升、阴气消退的生动图式。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树是神话传说中“扶桑”的象征,大型立人青铜像是太阳神帝俊及古蜀先祖的象征。三星堆和金沙祭祀坑出土的大量文物,都是古蜀先民祭祀“日出入”活动的遗存,也是中国古代太阳神崇拜最为典型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等文物,其主体文化象征与彝族先民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解读彝文典籍,再从空间、时间及民族志资料综合分析,作者认为三星堆文明与早期彝族先民有着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良渚文化与三星堆文化,一在长江下游,一在长江上游,其起源和兴盛的时代也不一样。但在三星堆文化中,可以见到良渚文化的一些因素。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双手所执究为何物?从1986年三星堆祭祀坑发掘以来,一直是学术界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根据三星堆和金沙出土的若干人物雕像分析,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双手所执的应是象牙。由此可以进一步说明,只有蜀王才有权力执整支象牙进行祭祀。三星堆出土的金杖,是古蜀王国最高神权政治领袖的象征,这个最高权力,是对古蜀族群及其王国而言。而蜀王手执象牙进行祭祀,则是古蜀王国政治与文化势力范围内各个地方性族群之长共奉蜀王为共同首领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寻找三星堆文化的来龙去脉——成都平原的考古最新发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寻找三星堆化的来龙去脉,在古蜀化的腹心地带——成都平原的成都市郊发掘出一批相当于龙山时代的古城址、夏商周时期的遗址、东周时期的船棺葬墓地,证明上古时期成都平原有悠久的化源头,而且是持续发展,最后融入中华东周秦汉明的,这是研究古蜀化渊源的重要进展。它们的发现进一步证明长江上游这方沃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源远流长的中华化传统的策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三星堆青铜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星堆青铜造像□黄剑华三星堆遗址中的青铜造像,早在11年前出土时,就以其非同凡响的价值而为世人注目。当时香港《文汇报》称:“广汉青铜雕像群,千姿百态数量最多形体最大”,“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①。三星堆青铜雕像群和其他珍贵文物,对研究古蜀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转形期图腾与三星堆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形期图腾与三星堆文化范小平上古先民由对自然崇拜转向对祖先崇拜的过程中,作为文明进化的铺路石──图腾(Totem)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伴随着这一文化转变过程,图腾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又是怎样的呢?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同时,早期巴蜀文化的代表三星堆文化中的一...  相似文献   

17.
“大知观于远近”──读《三星堆文化》有感张正明读了屈小强、李殿元、段渝三位先生主编的《三星堆文化》,颇受教益,有感而草为此文。1986年三星堆的考古发现,既令人大喜过望,又令人大惑不解。大喜过望,是因为出土文物之多且精出乎人们意料;大惑不解,是因为出...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上游文明进程略论——以成都平原先秦文化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宝墩文化(或称三星堆一期文化)一三星堆文化一十二桥文化一晚期蜀文化,较清晰地勾勒出了古蜀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以至融合的历史轨迹。在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进程上,集中代表了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甲骨文“蜀”字,上部目是蚕丛的面部特征,下部虫是蚕丛的身份特征。用“虫”称蜀并非对蜀人的贱称。三星堆青铜人面具应是饕餮,蜀人称之为“抖”。青铜大立人亦是蚕丛形象。  相似文献   

20.
文明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史上,继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之后的历史时代。中华民族何时跨入文明时代门坎的,这是个有争论的学术问题。对此,在上篇谈了冶铜的发明、文字的形成。本文将要谈及的城市的耸起,神权的统一,以及人文的勃兴。“九俪之城”——城部问源城郭,它是人类从野蛮跨入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出现标志着城乡差别、阶级对立的出现,以及国家雏形的问世。中华大地上何时始筑城郭,自古以来,主要有三说:一说为禹。《博物志》:“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老战。城郭自禹始也。”一说为综。《淮南子》:“综作九旬之城”。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