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陇右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地域文化概念,其历史上的地理学所指相当模糊。历史上陇右文化圈所涵括的地域范围的文化,应将西域文化圈以东、三秦文化圈以西的文化板块圈命名为“陇山文化”更符合历史实际,而陇右文化指以天水为中心的陇西地区的文化。以六盘山为中心,陇东文化圈、西海固文化圈、陇右文化圈及河西文化圈共同构成陇山文化。伏羲部落在西海固兴起,西海固地区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西海固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2.
从三个方面论述陇右的开发对汉代陇右文学的影响:1、汉代对陇右的开发。2、流寓陇右的内地文人。3、陇右作家的文学创作。文章指出,汉政府对陇右的开发,在巩固西北边疆、打通东西交通的丝绸之路、促进陇右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对陇右文学的繁荣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地方课程的开发,陇右文化成为众多教师、学者关注的焦点。研究陇右文化的目的之一是弘扬中华文化,将这一地域文化更全面、更系统地传播出去。英语专业学生是传播陇右文化的重要群体,因此,有必要了解英语专业学生陇右文化知识掌握情况及其英语表达能力现状。通过调查问卷、测试、访谈三种途径调查了英语专业学生陇右文化知识掌握情况及其英语表达能力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英语专业学生陇右文化知识掌握情况较差,陇右文化中相对应的英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4.
杜甫流寓陇右期间,诗歌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民族意象是构成其陇右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该时期他113首陇右诗中有50多首与民族意象有关,这些陇右诗写出了陇右地区特有的塞外风光、民族关系、异域风情,这类诗既不乏丰厚的意蕴,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金元两代入主中原、重用汉臣,优良的农耕与制造业得以发展,陵川在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也迅速发展。以郝氏家族为例,对陵川金元文化的繁荣深入探索,着重介绍以郝氏家族为代表的文化望族对陵川文化教育的贡献,其间涌现出的名仕名流对陵川文化发展的推动。虽然这一时期中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但陵川文化却达到了顶峰,对后世的教育事业以及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陇右古典献是中国古典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当包括陇右传世的书本献,陇右金石献,敦煌遗书,甘肃简牍等四部分,本对陇右献的内容,数量,整理与研究成绩,陇右献整理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论述,全面展示了陇右献的学术价值及其在中国化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新莽末东汉初年,隗嚣割据陇右,三辅士人云集其帐下,因而陇右短暂地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但因隗嚣和士人主流在王统天命观上存在严重歧异,导致士人相继东归光武。从不愿起兵到有志图王、欲效西伯,隗嚣的思想有一个发展和转变过程。他相信有德者居天下之位,是对刘汉正统天命观的一种反驳。隗嚣自身也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因此,他在陇右文化史上具有较高地位。  相似文献   

8.
陇右文化的多样性,为地方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文以陇右文化为背景,在对陇右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意义认识的基础上,就基本思路进行了论述,提出陇右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要确立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课程开发理念。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图书馆所藏的《陇右土司辑录》(手抄本)全面记录了明清时期甘青地区十余家土司的世系传承和主要史料,非常有价值。本文拟采用笺证这种传统体裁,充分利用其它史籍或方志中的记载对这本手抄本的第一部分即明清时期被称为“五土之首”的喃厮口罗家族(赵土司)进行初步研究,同时也可作为明清时期响厮哆家族后裔史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汪古马氏家族本为西域信仰基督教聂思脱里(Nestorious)教派的少数民族,来华后历辽金元三朝,最终定居于河南光州,史称“皆事毕学,号称衣冠望族”。这个家族为什么舍基督而华化,是必然还是偶然?华化过程又怎样,有没有民族共同性的一些问题可供探讨?本文通过碑传之类的原始资料的钩沉索隐,对其家族迁徙流传的发展轨迹作了较为详尽的探讨,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其家族近三百年的华化史,即其发生、发展、承传、变异的过程及其规律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陇右唐人小说是唐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陇右唐人作家的创作心理决定了其小说的特色,作家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奢奇好异、尊儒、梦幻、隐逸等心理特征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金元时期,郝氏家族和其后代李俊明等淹贯经史、乐于教职,李宴等为代表散布于朝野、诗文并著的士子,著力于儒家经义,修身力学,为家乡及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陇右自古以来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盛唐诗人王维、高适、杜甫和岑参出于不同的缘由,曾先后到过陇地,他们笔下的河陇之作早已成为我们了解唐代陇右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那些反映其陇上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的诗作,能够折射出盛唐的时代精神和民族心理,其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征,使其成为陇右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14.
通过陇右的多民族文化、黄土和植被特征等方面论证了多种古文献记载的:"陇右,民以板为屋室"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耶律楚材是我国历史上有着巨大功绩的人物,他从小受到中原文化的浸润,他的人生道路就是儒家理想的人生道路。他曾侍金元两朝,四代君主,以儒家的"治国平天下"为必生信念。本文主要考证其生平家族,从而对耶律楚材这一生的坎坷经历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6.
杜甫旅居陇右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主要包括一些遣兴咏怀诗、边塞山水诗和咏物诗,陇右诗无论同唐代其他诗歌相比还是与其前期作品相比,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是其诗歌创作生涯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陇右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地域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陇右文化是在陇右这一特定地域,由独特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孕育生成和演化发展的一支地域文化。它具有开放性与兼容性、典型的尚武精神与功利色彩、质朴性、保守性四大文化特点;又具有典型的过渡性、多元互补、变异与趋同相一致三大地域特征。陇右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它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其他地域文化同生共荣、汇聚交融,共同滋养和传承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8.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青年时漫游四方,中年宦游于洛阳、长安,后又客居陇右,晚年漂泊于西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诗,基本上是在漂泊中完成的。诗人所历经的京城、陇右、巴蜀无疑对其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这三大地域文化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形式、风格的影响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9.
崔阶 《甘肃高师学报》2009,14(3):132-134
按:关陇本为文物渊薮,金石遗迹,随地而出。张维历二十余年辛勤采集,广泛收录了上古至明陇右发现的碑石、摩崖、钱币、铜镜等,共计1303块,辑成《陇右金石录》这部煌煌巨制。  相似文献   

20.
公元八世纪后期至十一世纪前期河西历史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所要探讨的是安史乱后至北宋初期的河西历史。因河西、陇右唇齿相关,史实往往交错,故言河西不能不涉及陇右。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随着统一形势的发展,划全国为十道。陇坻以西为陇右道,位列第六。至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因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从陇右道中分出黄河以西为河西道,领凉(武威)、甘(张掖)、肃(酒泉)、瓜(今安西县)、沙(敦煌)、伊(新疆哈密)、西(新疆吐鲁番一带)七州。河西、陇右分治,习惯上简称河、陇,大体即元、明以后的甘肃省区。这一地区在祖国历史上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秦陇为周人、秦人的发祥地,河西自古即为我西北各游牧部族驰逐往来的场所。因其地水草丰美,土地肥沃,宜牧宜农,一经中原王朝所控制,即发展水利,大兴屯田。所以自汉武开河西,张骞通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