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凯特·肖邦(1851—1904)是19世纪的美国著名女作家,也是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先驱代表作家之一。《一个小时的故事》用短小精湛的文字描述马拉德夫人在听到"丧夫"消息后一反常态的欣喜若狂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希望,反映出马拉德夫人强烈地想摆脱父权制束缚的心理。马拉德夫人的死亡暗示着这样一个悲剧:在19世纪的西方社会,统治西方社会的父权制无比强大,女性要从根本上逃脱父权制的羁绊、获得真正的自由几乎只是空想。  相似文献   

2.
《一小时之梦》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写于19世纪末期的著名短篇小说。本文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审视这部小说,以其中主人公马拉德夫人的自我意识为落脚点,试通过对马拉德夫人的自我意识在一小时间的变化进行剖析,借以揭示她人生悲剧的必然,从而印证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哀命运。  相似文献   

3.
《一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众多短篇小说中的佳作。虽然篇幅短小,不足两千字,却以精湛的语言、戏剧性的情节、多变的创作技巧、深邃的主题赢得众多评论家的青睐。故事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在看到并未死于交通事故的丈夫回到家中的一刹那突发心脏病不治身亡。在看似简单的故事中,作者却独具匠心、笔触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在生命最后一小时内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反映了一位隐蔽在体面生活下的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对自由的渴望。然而看似实现了的自由之梦却在丈夫意外出现的事实中粉碎了,马拉德夫人也为梦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本文通过剖析故事主人公在整个事件中展现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个敢于勇于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从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揭示出女性在十九世纪男权社会束缚下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4.
王硕 《文教资料》2013,(35):111-113
《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文坛巨匠福楼拜的代表作,讲述了女主人公艾玛因不满足于生活的平淡而去追求理想的爱情,却一步步走向了悲剧.本文将对包法利夫人的一生进行综合分析,从四个方面探究其悲剧命运的根源所在,感受她的多情、理想、虚荣与幻灭,并从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凯特·肖邦的作品,文中生动地描述了马拉德夫人在得知丈夫死讯后复杂的心情,以及事情真相给她带来的打击。  相似文献   

6.
《文山学院学报》2016,(5):73-75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作品《一个小时的故事》一直被评论界认为是女权主义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马拉德夫人这一他者女性形象为了真正摆脱和超越自身内在性的束缚,最终以死亡来实现女性的自由。小说中马拉德夫人这位伟大的女性一步步实现女性"内在性"的超越,摆脱"他者"和"他性"状态,使女性主体意识得以树立,最终用死亡来使自己成为一个自由的主体,这一点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也给当代女性在实现自身内在性的超越和他者、他性状态的摆脱方面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德·瑞那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生活的背后隐藏着家庭妇女生活的悲剧.本文从四个方面剖析了悲剧的起因,希望能给现代女性以爱情启示.  相似文献   

8.
作为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作品之一,《一个小时的故事》实质上对19世纪美国南方女性读者起到了一定的规训作用。小说中马拉德夫人对自由的呼唤,引发了女性读者对传统女性形象及家庭观念的质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然而小说通过马拉德夫人之死强化了读者对社会制约因素的认知,传递了趋向保守的价值观,承担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功能。剖析《一个小时的故事》对读者身份的建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典作品的社会及时代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长篇小说《高老头》中 ,高里奥老头的惨死和鲍赛昂夫人的情场失意是两个典型的悲剧故事 ;从历史的角度看 ,是两个“时代落伍者”的悲剧 ;从道德角度看 ,是两个心灵纯洁、伟大的人物的悲剧 ;从悲剧审美角度看 ,鲍赛昂夫人的悲剧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 ,高里奥老头的悲剧是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完成了诗体传奇《特罗勒斯与克丽西德》,祈求上帝赐予自己力量的乔叟,告别了悲剧写作而开始创作喜剧故事。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乔叟前后期作品区别明显。尤其是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左右了文学评论之后,这些区别得到了强调。作为基督教徒,乔叟认为宇宙间不仅要有悲剧,而且要有喜剧,倘若上帝真是人世间悲欢离合的主宰,那么他会明白世界原本是悲剧和喜剧的结合体,——两者对于世界都是不可或缺的。很显然,这种理论与主张悲剧是人类灾难的最终描绘的现代英国文学是大相径庭的。倍受青睐的D·H·劳伦斯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开门见山地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悲剧时代。”尽管我认为《查太莱夫人的  相似文献   

11.
佚名 《教师博览》2005,(3):40-41
福楼拜与《包法利夫人》以熟人为原型“我就是包法利夫人。”当问到谁是小说《包法利夫人》的原型时,福楼拜这样答道。有人认为,这部小说是建立在一个真实的婚姻悲剧基础上的,即福楼拜父亲的学生欧仁·德拉马尔。德拉马尔丧妻后,与农场主的女儿德尔菲娜结婚。德尔菲娜相貌美丽,却性格古怪,有极强的社交能力。在他们结婚不久,德尔菲娜就厌倦了乡村生活。她花费在珠宝和服饰上的费用高得惊人,生活极尽奢靡,而且还与其他男人保持着关系。最终,德尔菲娜在27岁那年服毒自杀。有人认为,小说中那个饱受折磨的女人的名字是福楼拜在一次埃及旅行时突…  相似文献   

12.
朱莉、德·莫尔索夫人都是追求爱情的女性,都是贤妻良母.卢梭把朱莉写成了理想的人物,启发人们怎样理智地生活和相爱;巴翁的莫尔索夫人是一个现实主义典型,她的爱情追求是一个悲剧,表现作者科学的爱情观和对家庭、婚姻问题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3.
作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自问世以来吸引了众多论者的评说,焦点大多集中在悲剧的主人公麦克白的身上,对剧中的另一主要人物——麦克白夫人着意不多。而且在评析麦克白夫人时大部分论者都将其形象定性为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表现了人性的罪恶的一面,是导致麦克白悲剧的直接因素和罪魁祸首。但是通过对文本的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麦克白夫人也许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至少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麦克白夫人身上同样有着女性的善良、脆弱,她的残忍、无情也是有本而来,并非其天性。在悲剧的开始,麦克白夫人的表现构成了她丈夫…  相似文献   

14.
马刚 《考试周刊》2012,(73):22-22
凯特·肖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总体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女性要么挣脱贤妻良母的束缚.要么远离婚姻的求索,追求经济与精神的独立:第二类女性以《暴风雨》里的卡莉丝特和《一个正派女人》里的巴罗德夫人为代表,她们勇敢地打破性禁欲,在婚姻之外选择性伙伴;《德西雷的儿子》中的德西雷和《一小时的故事》中的马拉德夫人,她们是与传统道德观念进行最彻底决裂的新女性,是第三类女性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沈娟 《海外英语》2015,(1):207-208
从伦理学视角下来探寻马拉德夫人的死因,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反映了伦理学道德评价中动机与效果的不一致性——"好心办坏事",从而最终挖掘出"关怀有罪"这一深刻的主题。文本的细读更是能让我们品味到哲学的内涵——人类无法摆脱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6.
在长篇小说《高老头》中,高里奥老头的惨死和鲍赛昂夫人的情场失意是两个典型的悲剧故事;从历史的角度看,是两个“时代落伍者”的悲剧;从道德角度看,是两个心灵纯洁、伟大的人物的悲剧;从悲剧审美角度看,鲍赛昂夫人的悲剧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高里奥老头的悲剧是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凯特·肖邦笔下的爱与死陈素媛提起19世纪末美国女权文学的先驱凯特·肖邦,读者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个个反叛女性的形象。其中最感人的,是几位反叛女性的死:《德西雷的儿子》中的女主人公,怀抱婴儿,消失在一片死寂的湖水之中;《一小时故事》中的马拉德夫人,面对出...  相似文献   

18.
居斯塔夫·福楼拜所写的《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爱玛,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女性形象.学界大多认为,虚荣的生活方式、肤浅的人生追求是导致爱玛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本文将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出发,对爱玛的人生追求进行详细分析,从而论证爱玛并非虚荣纵欲女.  相似文献   

19.
欧阳叔雯 《文教资料》2005,(30):115-116
杜丽娘的爱情故事一方面表现了人们的理想,另一方面反映了现实的残酷;哈姆莱特的复仇故事一方面体现了行动的惨烈,另一方面送来了生活的希望。前者是喜剧却又是真正的悲剧,后者是悲剧却在客观上鼓舞了人们的斗志。  相似文献   

20.
通过解析世界名著《包法利夫人》,分析女主人公爱玛一生为了追求偏激、虚荣的浪漫爱情生活而债务缠身,最后因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历程,并探析爱玛的悲剧是由其性格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