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张爱玲是独特的。她的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技巧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悲凉图景”。“苍凉的意蕴”是张爱玲对人生、人性和文化底子的概括,也是其重要的美学特征。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这种浮华背后的苍凉意蕴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主题的悲剧意蕴和精心安插的细节描写。本文从解读张爱玲的作品出发,深入探析其作品的苍凉意蕴。  相似文献   

2.
展读张爱玲的小说,令人深深震撼的是其字里行间所透露的苍凉的情绪氛围,“苍凉感”是张爱玲在小说写作上自觉的审美诉求。这种美学诉求表述在她关于文艺的论述中。在张爱玲看来“苍凉感”具有美的回味、表达人生本真的素朴,同时它又担当着使作品本身完满的重任。因而“苍凉感”不是主流审美意识上的“真善美”,但却是张爱玲心目中的“真善美”,并由此基点出发,追求苍凉感的美学底蕴成为了张爱玲自觉的创作策略。张爱玲藉由此上升至对人性、对文化的总体观照,令读者窥见到了人性的悲哀,以及对自我存在和意义的严重怀疑,对丧失自我和寻找自我的悲观,从而超越了单纯的人性的层次,进入到生命本质的透彻认识。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她的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技巧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独创性.她善于用观照的态度来抒写乱世中普通男女的生活,在作品中营造一种苍凉与坚忍的艺术氛围.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和鲁迅都是海内外享有盛名的作家,张爱玲以其独特的女性话语透视批判了人性的自私与丑恶,感受人生的孤独苍凉;鲁迅作为一个社会至诚之士发起对社会的批判。二人同是对人内心灵魂的逼近与叩问,在对人性的近距离剖析之后,鲁迅是愤怒的“绝望战争”,张爱玲则是苍凉的接受。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小说的一个重要感情基调就是苍凉,与古典文学的苍凉之感不同,张爱玲小说的苍凉不但是文体书写风格的体现,更是对现实人生的隐喻。透过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笔调,能让我们深深的感触到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环境、生活百态以及个人命运的变幻等。同时,张爱玲笔下的苍凉之感所展现出的对人性的深层透视与关注,对当今时代的人性挖掘与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在其小说中用惯有的苍凉的基调,细腻的笔触,诉说着女性独特而不容忽视的情感存在,其女性主义色彩体现得更为彻底与鲜明,同时在其作品中张爱玲坚持从人性的角度上来释放自己对女性情感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作品苍凉风格的形成蕴含有浓厚的身世色彩,少年、青年时的经历和命运,给张爱玲的生命打上了苍凉的底色。为了抵抗苍凉,既入世又出世,成为她关照社会人生的视角,她选择了“临水照花”的生活方式来俯瞰人世,这种对世事若即若离的态度,使她比常人更能解读人性,洞察人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用自己最深知的材料去书写自己身边的人与事,这种写作手法更能揭示出人性的弱点和缺陷,张爱玲的很多作品已经成为经典,在这些作品中《小团圆》并不是最好的,但是与她自己生活最贴近的。《小团圆》是张爱玲用小说的形式完成对自我的一次漫长性书写。《小团圆》作为张爱玲个人生活的自叙传,是一个女作家家族溃散、情场失意之后感悟人性的"小悲剧",所以在阅读《小团圆》时带来强烈的苍凉凄婉之感,而这又与小说的自传的叙事方式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9.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主要基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苍凉感,苍凉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书写,还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隐喻。人生和谐、柔和维度的强调拓展了张爱玲人性理解的宽度,构成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从生活的日常性、细节当中读解历史人生,苍凉是生命悲剧体验的隐喻。人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软弱无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形成张爱玲小说苍凉意识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跟张爱玲对五四运动的复杂接受有关。由于对五四精神接受的游移与不定,历史与人在张爱玲那里就成为一种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她的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技巧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独创性。她善于用观照的态度来抒写乱世中普通男女的生活,在作品中营造一种苍凉与坚忍的艺术氛围。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小说无一例外地透出一股苍凉意境,仿佛她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浸透了没落意识,她整个人都是凉的。因此,透过她的小说我们往往会阅读到人性深处生命的苦难。笔者通过张爱玲小说创作中没落意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探讨没落意识对其小说创作及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悲剧生命意识”一直伴随着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始终,深深地渗透在其作品之中。她以第三者的立场,用理智、冷静的态度俯看乱世人生,窥探现代市民群混乱无助的精神世界。张爱玲的悲剧生命意识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荒凉。“荒凉”之源与其身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其生命意识的悲剧色彩呈现在多种不同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时代氛围方面探讨了赛珍珠和张爱玲女性意识的来源。如果说个人时代氛围给予赛珍珠的是开阔的、积极的影响,并最终把她锻造成一个具有国际性的坚定的女性主义者,那么张爱玲则自觉不容于时代,以人世挑剔者的眼光关注着芸芸众生,透视着女性的灵魂,其女性意识里充斥着批判和苍凉  相似文献   

14.
在创作中张爱玲极力营造着美丽与苍凉的对照,根本源于她思想里“幻”与“灭”的二重结构。家国的颓败过程塑造了张爱玲“幻”、“灭”的观世眼光,身世之感渗入她的作品之中。她的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都具有“幻”、“灭”互见的结构。爱与人性在普通人的“传奇”里寂灭,但这个世界里隐含着凡人顽强的生命力,也泄露出一丝对未来世界的希冀;《流言》写尽人世诸相,表面上热闹琐碎,但褪不了苍凉的底色。“幻”与“灭”的二重结构在《传奇》与《流言》中形成一种稳固的平衡、参差的对照,使张爱玲不至于偏向任何一端,既有对人生的彻悟,也有对世传种种的执着。张爱玲作品的独特风貌便建立在这种“幻”“灭”二重结构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创作的通俗化追求,既为她的个人爱好、禀赋所决定,也受到特定文学环境的影响。张爱玲作品的通俗性主要表现在内容的世俗化、传奇性上,在语言和审美趣味上也有体现。从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表现看,张爱玲的创作不能划归通俗文学的行列。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精神特质、审美传达等方面的契合,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和文本意义,提供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的小说有着苍凉的悲剧意味,"苍凉"是张爱玲描绘人生的基调,也是她小说创作的主体风格,其作品深刻地表达了她的苍凉美学。  相似文献   

18.
The studies on Eileen Chang have greatly increased since the 1940s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Novels of Eileen Chang,written by Fu Lei.Recent years,Chang’s translated works attrac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scholars.The paper focuses on Chang’s translation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By comparing with Li Jihong’s Chinese version,it can be found that Eileen Chang employ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in translation to embody her feminist thoughts.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1952年后的作品,已经由前期的绚丽、苍凉逐渐转变为平淡、自然,这种美学追求的变化,源于她对真实特别的喜好,对生活进行再现与还原的一贯主张,也取决于她的日常生活化的美学叙事方式。笔者通过对张爱玲后期的几部代表性作品的分析,探究作家美学追求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一本普通人的<传奇>里,那些看似浮华的世俗人生,搭配着富有心理暗示功能的繁复意象线条所构成的黄金分割图案,便是张爱玲对生命的临摹,是她思想背景里"惘惘的威胁"成就的"荒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