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人们写信或写介绍信时,常在末尾写上‘人致”、“敬礼”,或加上“请予接洽为荷”。那么“此致”、“为荷”是什么意思呢?此,不是指后面的“敬礼”,而是指前面信中所写的内容。致,尽也,无保留地给予或呈献之意。“此致”的作用是概括全文,结束全篇。“为荷”中“荷”字有两种用法:一是名词,如荷花;二是动词,当动调又有两种不同解释。其一是“扛”“担”的意思,如“荷锄”、“荷枪”,其二是表示情感,如‘名荷”、“致荷”。“为行”的意思便是“为此感谢你”。“此致”、“为荷”当何解@郑裕祺  相似文献   

2.
山東省壽張縣一九五三年有高小畢業生一、二七人,其中從事農業生產的五○四人。如連一九五二年以前的人數計算在內,則該縣投入農業生產的高小畢業生共有六六一人。據初步調查,其中擔任農業生產合作社社長或副社長的十人,擔任互助組長的二九人,擔任農業生產合作社會計的四五人,擔任鄉、村幹部的八一人,擔任鄉人民代表的五人,擔任民校義務教師的十六人,擔任幼稚園教養員的十六人。他們在農村中不但成了推動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介绍信、证明信中经常有"请予办理为荷"之类的话,"为荷"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荷(hè)"在文言中除了表示"背" "扛"的意思(如"荷锄""荷枪实弹")外,还有"承受恩惠"的意思。这个意思口语里不用,只用在书信里表示客气,"为荷"就是  相似文献   

4.
日记二则     
<正>赶"二月八"(3月26日)清晨,我被高音喇叭惊醒,起床出门一看,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今天又到了农历"二月八"传统庙会,农民伯伯挑的挑,扛的扛,从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荷”专题》中有一首苏轼的诗———《莲》: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参考书》(2003年12月第3版)是这样解释的:城中有人挑着担子在卖莲房,于是我们未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赏。莲农随即攀折担中的荷花,剥出蓬内莲子,那莲子有着露水的风味,月色的清香。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首先,“抵”有两种意思,一是“抵达,到”,参考书就是采用这个解释;二是“相当,能代替”。笔者认为应采用第二种解释。未抵”是“不能代替,比不上”。“未…  相似文献   

6.
一、“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挑”应读“tiǎo”。为什么?翻阅《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版,可查到:挑tiāo:①挑选,挑剔;②扁担等两头挂上东西,用肩膀支起来搬运;③量词,用于成挑儿的东西。挑tiǎo:①用竹竿等的一头支起;②用细长的东西拨;③一种刺绣的方法;④挑拨;挑动。根据课文的注释——“挑”即是“捉”的意思。从这个注释看,选“挑tiāo”这个读音是讲不通的;只有“挑tiǎo”中的“用细长的东西拨”这个注释与“捉”意思相近。二“、用细长的东西拨”就是“捉”吗?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有这样一段捉织的文字“: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  相似文献   

7.
<正>“果然”意指确实如此,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的相符。一个“果”字,让很多人觉得这个词与水果有关,源于植物。那么,事实果然如此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果然”一词就诞生了。如庄子《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一句,“果然”指隆起、饱足之貌,即吃饱了,与“果腹”表达的意思类似。有人发挥想象,“果腹”就是用果子撑满腹部,即吃果子扛饿,如此说来,“果然”或许真与植物有关。  相似文献   

8.
河南大学《中学语文》一九八四年第四期刊登了邓建烈选编的《<概念间的关系>练习题及答案》;第五期又刊登了署名杨声耀的“读者来信”。杨对邓选编的部分习题的答案提出了不同看法。比如“担、斤、两”这组概念,杨认为应用左图表示(邓则用右图表示)。  相似文献   

9.
古有攀龙附凤之说。宋代吉州某举子就是其中一个。他赴京赶考,为了金榜题名,竟把自己的姓名与一代文宗欧阳修拉上关系,并在牌子上书写成文字挑在担竿头。于是有一好事者为之吟了这样几句打油诗:有客遥来自吉州,姓名挑在担竿头;虽知汝是欧阳后,毕竟从来不识“修”。一个举子乱拉关系,说到底他并不认识欧阳修。显然,这是拉大旗作虎皮欺骗人。此诗妙在末句,一语双关,特别是利用“修”与“羞”的谐音,予以有力的戏谑和嘲讽。好事者嘲某“举子”诗  相似文献   

10.
明内府的内书堂,隶属于司礼监,是一所专门培养幼年内侍的学校。明洪武时,宦官机构就已扩充到十一个监。对内侍的任使范围日益广泛。明太祖用专职的中官担任御前裁决机务的纪录工作,并将“发放”情况向皇帝报告。①这项机要工作,不是“仅能识字,不知文义”②的一般内侍所能胜任的,可以看作以后司礼监职掌机要的萌芽。成祖建立内阁,让几个文臣入直,“商几务,承顾问”;与此同时,对内侍的任使,扩大到监军、巡视和主持东厂。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与选用了一批“通晓文义,善笔札”的内侍,在皇帝左右和东宫担  相似文献   

11.
古老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许慎的《说文解字》通过"据形释义"的方法对古老的汉字进行解读,为我们探究汉字中蕴藏的文化和古人的思维意识、心态观念开辟了道路。本文对《说文解字》"囗部"字以及和该部有关的字进行分析,从不同的侧面来理解我国社会的传统意识。  相似文献   

12.
所有的中国近代通史作,几乎都有康有为于1895年5目2日发动“公车上书”的记载。虽曾有人提出异议,却未引起重视。事实上,康有为虽起草了上皇帝的万言书.但各省举人并未在万言书上签名,更未至都察院上书。康梁等蓄意编造了一个完整的“公车上书”事件,完全是为了抬高康有为维新运动领袖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一个时代的汉字是一个时代文化积淀的反映。成书于汉代的《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解释字形义关系、分析字形结构、归纳汉字构形结构的字典,也是一部记载了诸多文化现象的汉字文化宝库。从《说文》所收玉部字的分析,可管窥中国悠久的玉文化。  相似文献   

14.
"鯈"的"白鲦"义项在不同工具书中有不同的读音,原因在于声韵演变、形声字的声旁类推时从"攸"得声的形声字读音产生了影响.现代大型辞书应说明字形、读音的来源、演变,并按某一韵书或某一时代的语音确定一个标准音,其他读音作为读音演变的遗迹.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仁学把“仁”从个人的内在情感体验转化为带有更广更深的社会道德功能的行为,把源于我们特定个人之间关系的“爱”引申为公正无私的作为伦理责任的“爱”,将“仁”作为国家的正义与社会和谐的基础。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正在积极开展着的追求社会管理制度的伦理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人类文明进程不能说不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镜花缘>以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朝代为叙事背景,描写百名才女的胆识贤智、才能技艺,构筑了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女性形象群体.李汝珍在作品中对女性的赞美超出了<女戒>的樊篱,将女性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场域予以观照,多维度、多层次地表现她们的各种才能.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儒家化的仁、义、礼、智、信五大范畴中,康有为把“智”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提出“智学复兴”的现代化变革思想;他着眼于人,进一步将“智”推衍为人的生存境界:“识见”,人只有改变自己的化识见,才能成为现代“新民”。由此康有为开启了以国民思想改造为根基的现代化变革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18.
"象"与"体道"     
中国的“象”思维在整体上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框架,同世界的本体“道”是相通的。“象”与意象审美范畴之于艺术创造和艺术接受都与庄子所言说的“体道”的思维和境界具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9.
"清初诗宗"王士禛《十种唐诗选》是依据他人选本(主要是唐人唐诗选本)删纂而成的一部综合性唐诗选本。在康熙四十七年该选便已"风行天下、供不应求",由于四库馆臣的偏见,该选逐渐被后世忽视。《十种唐诗选》价值巨大,在选诗上也有鲜明特征。该选对唐人唐诗选本的选录略重于对(蜀)韦谷、(宋)姚铉两人选本的选录,对古体诗的选录略重于对近体诗的选录。整体上体现出王渔洋高超的鉴别能力,也反映出王渔洋自我的鉴定取舍。  相似文献   

20.
“利市”一词的发展演变几乎贯穿了整个汉语史。就其使用频率而言,宋元明清时代是其鼎盛时期,而在现代汉语里却出现了衰变现象,就其兴衰原因,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