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舌尖上的中国》以平民化的视角,通过美食及与美食相关的人物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及地域文化的魅力,在纪录片领域发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嗓音",是国家媒体人文化意识觉醒在纪录片创作中的有益尝试.影片对地域文化的成功传播也为纪录片的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2012年一部活色生香的美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国人义一次感受到纪录片真实的魅力,也让中国纪录片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之内。其实中国纪录片早在1990年代就创造过一次辉焯,那时的媒体从业者以能从事纪录片创作为至高荣誉。又其实,世界上第一部纪录片早在1922年就已诞生,这就是美国纪录片大师罗伯特·弗拉哈迪创作的《北方的纳努克》——一部最早反映爱斯基摩人生活的人类学纪录片,被誉为世界纪录片的开山之作,也是至今无法超越的经典力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分析该片在电视纪录片创作形式上的变化,其中包括内容结构的创新和创作理念的突破两个方面。其次,从拍摄、剪辑和解说词三方面对该片的制作模式进行分析。再次,对其在传播方式上的多元化以及宣传方面的突破进行研究。《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让更多海内外的观众认识和认同多元化的中国,同时也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4.
自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播出之后,国内就掀起了一股美食狂潮;《舌尖上的中国》Ⅱ的播出更是让这股狂潮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它在传播丰富味蕾的同时,更引起人们通过美食对当下的生活处境和生活状态进行深刻反思.《舌尖上的中国》Ⅱ延续了《舌尖上的中国》Ⅰ的制作态度,以美食为媒介,介绍普通劳动者的真实故事,呈现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和城市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王姣 《鸡西大学学报》2013,(12):147-148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美食类的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受到观众的关注,展现了中国各地美食和中国文化。从西方修辞学中的诉诸情感的角度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处,希望能为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到底火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现在购物网站上的店主都这样介绍自己的产品:“《舌尖上的中国》之推荐云南火腿”“正宗武汉小吃,《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介绍”……通过这部纪录片,人们重新找到了传统美食的可贵和食物中蕴含的人情味儿,可谓“口水与泪水齐飞”。当然,这里面少不了一个人的功劳,导演陈晓卿。  相似文献   

7.
我虽不看电视,但也晓得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当下搅得举国谈舌尖——我仿佛看见13亿人正飞快掀动着13亿枚鲜红亮丽的舌尖大谈舌尖。  相似文献   

8.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炮走红,吸引无数人选择在周末的夜晚宅在家里等CCTV1的更新集,特别是《舌尖上的中国2》从《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秘境》《相逢》到《三餐》七集,集集都形成热门话题,仅从简短的题目即可略窥一斑;刮起了一阵阵舌尖上的风暴。下面我们就从《舌尖上的中国》来看看舌尖上的文学。  相似文献   

9.
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中国人的肠胃蠢蠢欲动。大家一边手拿遥控器馋涎欲滴,一边按"屏"索骥疯狂地寻找画面中的美食,俨然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云南的一种火腿因在纪录片中出现,在淘宝网上的销售业绩飙升;一些餐馆因为在该片中露面爆红而引致店铺租金暴涨……总导演陈晓卿说,自己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触动的不仅是中国人的味蕾,作家韩松落说,舌尖上也有禅意。  相似文献   

10.
央视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舌尖热"顿时席卷而来.它让亿万观众从舌尖上感知中国人在生活礼仪、伦理等方面的灿烂文化,一系列平凡的美食元素悄悄地触动着人心,达到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我想,作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都可以从这场"舌尖"风暴中得到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吃喝有道     
<正>陈晓卿,安徽灵璧人,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文化专题部《见证·影像志》栏目制片人,美食专栏作家,纪录片制作者,主要作品有纪录片《远在北京的家》《龙脊》《百年中国》《一个时代的侧影》《甲子》《舌尖上的中国》等。  相似文献   

12.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民以食为天,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岁月里,美食文化也震惊了世界,震撼着我们的味蕾。酸、甜、苦、辣、咸,这是我们舌尖每天碰触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将这些抽象的感觉具化为生动、鲜活  相似文献   

13.
【热点聚焦】《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讲述美食的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介绍中国各地的美食。纪录片通过展示中国特有的一系列美食元素,让观众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该节目在播出后好评如潮,饮食文化再次引起国人的关注。随后,《舌尖上的中国》与中考结缘,在十多个地区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与《舌尖上的中国》相关的命题材料,这体现出中考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部备受好评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堪称国产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其翻译策略的选择恰到好处,翻译和传播效果明显。本文将结合《舌尖上的中国》翻译的实例,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视角分析了其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而表明翻译生态学理论对纪录片翻译具有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该纪录片以贴近生活,并体现出文化观照,在口水和泪水齐飞中风靡大江南北,引发持续的收视热潮,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朴实生动的记录着中华美食,同时,《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记录祖国江湖山川的舌尖美食,在味蕾的享受中,传递着至情至性的人生观,博大精深的文化观,安身立命的价值观。该部纪录片的文化内涵,对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写作,大有裨  相似文献   

16.
刘潇潇 《当代学生》2012,(Z4):65-66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如纪录片中的一匹黑马,激起了无数中国人对传统食品的热情,"口水与眼泪齐飞"。"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探讨当今社会中人类该如何善待食物、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文化学者胡野秋这样评价《舌尖上的中国》。  相似文献   

17.
孙晓雯 《考试周刊》2012,(94):41-42
《春酒》这篇散文情感醇厚,但并不晦涩难懂,文笔清新,内容又充满童趣,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是一篇非常适合阅读、鉴赏、写作训练的好文本。对于这篇课文的处理.我把重点放在“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读写结合”上。而且受到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启发,我确定了“胃知乡愁”这个教学主题。这部纪录片注重展现温情的细节。让人看的是“才下舌尖,又上心头”,口水与泪水齐流。  相似文献   

18.
<正>《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引发空前收视狂潮的美食题材类纪录片,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其节目内容、表现手法、剪辑加工等方面的"陌生化"处理是一个重要原因。所谓"陌生化",在苏联文化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看来,就是在艺术加工过程中通过扭曲、变形,让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中感受艺术的新颖别致,从而完成审美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活动也是一项求真、向善、臻美的审美活动。为克服常态的"审美疲劳",可以借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陌生化"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雕琢"生活化"的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19.
今年五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中国各地美食,引发了新一轮"美食争霸"。根据互动百科网站统计,在五月份的网络统计中,"舌尖上的中国"一词"热度"居于首位。与此同时,纪录片的热播也催生了一个新的流行语"舌尖上的××"。(1)"舌尖上的高考"忙得家长冒汗(2)网友实拍"舌尖上的北京夜市"  相似文献   

20.
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全国,两年之后《舌尖上的中国2》(下文简称为《舌尖2》)再一次华丽现身,为观众们呈现了视觉盛宴.毋庸置疑《舌尖2》是成功的.但《舌尖2》的成功,不仅是那些饕餮盛宴刺激了人们的胃液,更是美食背后所蕴含的对家庭、自然和社会的伦理关怀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而对家庭伦理的回归、对自然伦理的遵从、对社会伦理的坚守,也正是当下社会最为需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