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5年12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的“新闻观察”专栏发表了一篇题为《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算合格吗?》的文章。文章写道——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说: “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
去年12月8日,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合适吗?》的“新闻观察”。报道中写道:“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说:‘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疑问。’赵振宇是近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新闻学研究》的课堂上说这番话的。据其透露,该校部分新闻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前,竟没有在校内外报刊上发表过一篇新闻作品。”该篇报道引起了许多媒体的关注和讨论,先后有30多家报纸、网络媒体转载,包括新浪、网易、新…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个地市报的小记者,却来谈论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的新闻,可能会让人觉得好笑。但最近一篇报道反映的情况,让人实在“不吐不快”。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位博士生导师说:“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质疑。”据这位导师透露,该校部分新闻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前,竟没有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过一篇新闻作品。这些话要不是通过媒体传播出来,估计没有几个人会相信。既便信了,也恐怕会有些惶惶然。因为,这好比在说一个作家不会写小说一样,有点近乎天方夜谭。虽然…  相似文献   

4.
去年12月8日,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合适吗?>的"新闻观察".报道中写道:"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说:‘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疑问.'赵振宇是近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新闻学研究>的课堂上说这番话的.据其透露,该校部分新闻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前,竟没有在校内外报刊上发表过一篇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5.
“攻大报、上头条、上联播……”奋战在基层一线的通讯员,如何写出有分量的稿子?笔者谈四点体会. 体会之一,写“实事”比写“事实”更贴近新闻本义.什么是新闻?最权威的当数陆定一的解释:“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笔者从实践中体会到: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实事的报道.将“事实”变成“实事”,有何区别呢?笔者有这样一次实践:2013年11月15日,枣庄市峄城区举行“地税杯廉政短信征集活动颁奖暨赠书仪式”.如果仅报道这项活动本身,在媒体上充其量只能发个短消息.而笔者在跟随活动中发现,峄城区廉政文化和教育做得非常好,写完活动消息后,笔者把着力点放在了解会后的“新闻”,写了《峄城文化倡廉贴近群众生活》的通讯,当年11月30日同时刊发在《大众日报》和《枣庄日报》上.  相似文献   

6.
一位伟人曾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也这样说,消息的“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如果导语索然无味,读者看完导语就不往下看了。”这些意见都说明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写消息一定要开好头,而且还要有诱惑力。消息的开头,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有的新闻学著作讲到消息写作时说得形象:“好的导语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住读者,不好的导语可以把读者推得远远的。”因此,消息的导语写作最好达到清代学者李渔所说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那么,消息的导语怎样吸引住读者呢?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7.
中美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中国新闻教育十件大事评析报告》中的两大事件颇具讽刺意义,一是"我国新闻类专业达到661个",二是"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新闻",①虽然有关这两大事件的争论早已淹没在巨大的信息浪潮之中,  相似文献   

8.
黄瑞 《新闻记者》2002,(6):45-48
大学在新闻教育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中国新闻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人才 ?4月23日 ,来自密苏里大学、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院校的新闻学院院长、系主任、教授以及国内媒体的社长、总编辑共50余人 ,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此次“21世纪新闻学教育峰会”是由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和汕头大学新闻信息传播系联合主办 ,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应邀参加并作了题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任务与展望》的演讲。…  相似文献   

9.
目前出版的一些新闻学教科书,在讲到消息写作时,都论及了提炼主题的问题。有的说“每一篇新闻都有一个主题”,“哪怕只写几句话或一句话,也有它的主题”。有的表述得更彻底:“没有‘无新闻主题’的新闻”。只有复旦大学新闻系编写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谈到了“有少数消息,如简单地报道一种自然  相似文献   

10.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各媒体从业者迅速总结应对紧急事件的经验并成书, 《媒体应对紧急事件手册》一书已于近日出版发行。据悉,很多高校新闻专业教授已将此书列为新闻专业学生的必读教材,这里摘译的仅是其中几篇的片段。阅读全书,除了能让我们感受到美国媒体“新闻产品”的生产流程特色,还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如何进行新闻教育?把这些处于操作层面的“经验总结”当作新闻学教科书,美国的新闻教育是在“生产职业新闻人”。反观我国,为什么新闻专业学生毕业后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逐渐进入角色?为什么我们常常会有“新闻无学”的感叹?陈旧的新闻学教育思想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11.
徐宝璜是我国最早的新闻理论家和新闻教育家,被誉为我国“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新闻界最初的开山祖”(黄天鹏:《新闻学纲要·序》。1918年10月,他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为政治学四年级学生开设选修课《新闻学大意》,这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此后,他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直到1930年在北大的一次课堂上“猝患晕厥”逝世,年仅37岁。他写的《新闻学》一书,是我国第一本新闻理论专著,蔡元培称之为我国新闻界“破天荒”之作。 徐宝璜的新闻伦理思想是他新闻思想的一部分,在《新闻学》一书和后期的新闻学论文中都有较多的论述。在我国新闻史上,他是最早较为全面论述新闻道德的新闻理论家。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与北大一位学新闻的学生交流,他问了我不少问题,一些问题有代表性,我记录下来与诸位分享. 学生问:去年您写过一篇《为什么要拉黑劝你别报新闻系的人》,很多像我们这样的新闻专业学生也有这样的想法,您怎么看这个专业? 我回答:很多学新闻的学生缺乏专业自信,新闻到底有没有学?如果有学,学在哪里?当然有,但不在“传播”中,而在新闻内容生产的逻辑中.现在新闻学的最大问题,是失去了内容生产的逻辑,而陷入传播陷阱中.当新闻被“如何做一个迅速刷爆朋友圈的10万+标题”之类的问题所主导,新闻学就成了“按摩”服务学,纯粹是术而无学.越往新闻内容生产的源头追溯,越能找到新闻学之本.  相似文献   

13.
我在《新闻大学》1988年夏季号发表《关于新闻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以后,卢惠民同志在冬季号发表了与我商榷的《关于新闻和新闻价值定义问题》(简称“卢文”)的文章。卢惠民同志与我商榷的主要之点是:我在文中,列举的全国二十所大学联编的《当代新闻学》关于“新闻就是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信息”的定义,是否包含着唯物辩证的观点?《当代新闻学》对新闻价值的表述,是否比较恰当?鉴于“卢文”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观点,就有必要对“卢文”的、“商榷”进行再商榷。  相似文献   

14.
教育新闻难写.容易空泛、干巴.可读性差,这是多数记者(通讯员)共同的感受:怎样才能将教育新闻写得生动具体,有可读性呢?第9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浚县少年怀揣“两证”出学堂》(原载《农民日报》1998年6月1日),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综观这条消息,从写作上来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国内媒体日前纷纷报道,美国医生怀特将赴乌克兰操刀换人头。据“中青在线”介绍,较有影响的《扬子晚报》、《北京青年报》、《江南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这条耸人听闻的“新闻”。7月25日,留美生物学博士方舟子将这则新闻收入新语丝网站伪科学新闻专栏“立此存照”,并指出:“智力稍正常者都不会相信。”这话很伤有关媒体编辑、总编辑的自尊心,但事实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王巍 《传媒》2016,(15):59-60
“解困新闻”是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个新理念。2015年1月,解困新闻网络(简称SJN)对“解困新闻学”作出定义:所谓“解困新闻学”,是指媒体不满足于对社会现象的浮浅报道,而是深入新闻事件的背后,挖掘真相、分析原因,并尽可能地找到社会问题或困局的解决之道。2014年,《西雅图时报》与SNJ联手启动了“教育实验室”项目,对解困新闻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实践探索,希望能够为公共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两年来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总结出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有资产阶级新闻学著作,记者职业团体都强调这一点。所有资产阶级新闻媒介都宣布自己的新闻是真实的。他们说,只有坚持新闻真实性,新闻媒介才能完成自己的社会责任。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威廉斯博士1908年制订了最早的《记者守则》,其中第四条规定,“记者只应写他所深信为真实的东西。” 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著的《当代新闻学》说,“报道的事件要毫无疑点,并有直接见证。” 日本新闻协会于1946年成立后不久制定的《新闻伦理纲领》规定,“报道新闻的基本守则,是对于  相似文献   

18.
卢惠民写的文章《用马克主义统帅新闻理论教学》(见《中国记者》杂志1990年第9期),对全国20所大学新闻系(专业)的27位新闻学教师联合编写的教材《当代新闻学》绪论,扣上了要“把党的新闻理论区别出去”的帽子,并对新闻教育的现状和办学指导思想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本着学术平等的原则和促进新闻理论学术批评正确开展的目的,本文就几个原则性问题同卢惠民商榷。一、摘歪了编者的原意卢文在批判《当代新闻学》绪论时用的主要论据是摘引了绪论中的一些话,而其中的一些引文与原文  相似文献   

19.
我曾经在新闻战线干了40多年,写过不少新闻,但我很轻视短新闻,以为写“豆腐块”消息,是雕虫小技,做不了大学问。 实践证明,我的思路错了,写新闻不易,写一条好的新闻更难。真正使我醒悟而折服的是《总书记关心新闻记者》这条简短的新闻特写(载《人民日报》1994年6月14日4版)。这条新闻特写,可谓是真正的“豆腐块”,全文只有200多字,全用事实说话,感人至深。这条新闻特写,配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摄像记者提摄像机的大幅照片,版面超过文字稿一倍多,读来更加可亲、可敬。它给人们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江总书记平易近人,与新闻记者心连心。 这条图文并茂的新闻,为什么人们一打开报纸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呢?  相似文献   

20.
王平 《今传媒》2005,(9):47-49
目前我国新闻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已使新闻学教育呈现出深深的危机。可以说,新闻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新闻学教育?新闻学专业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我们从事新闻学教育的工作者不能不考虑的问题。作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一名教师,现结合自身所从事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育教学状况,谈谈新闻学教育如何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的问题。一、伟大的精力来自伟大的目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敬业精神和新闻激情《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陈小川在2002年4月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和香港大学新闻与传播中心组织的“21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