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道家哲学博大精深,是一个系统而完善的理论体系。道家哲学认为自然之道是无为自化,道具有自由的特性,顺应自由之道,才能维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要实行无为而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本性,让世界处于平等状态,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人生境界上追求人的自由价值与自我、社会、自然的完美和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道家哲学关于自由的思想以独特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来平衡身与心、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今天仍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可以为普世伦理的构建提供一定的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人类创新活动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并表现出和古代创新活动不同的特征,逐渐成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现实生活。突破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哲学视阈下的创新研究成为历史的必然。创新的哲学根基是实践,创新实践是当代和未来人类的生存方式,创新实践的主体具有普遍性,创新实践的价值取向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创新哲学根基的确立意味着创新理论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回归,创新实践理论的全面建构必将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哲学是人类思想化的精华,哲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灵魂,是维系哲学存在的根本所在,哲学价值在于哲学思想本身,哲学理论塑造理想人格的功能是其最重要的功能,社会的发展需要哲学担负起为人的发展进行价值定向、为人类建设“精神家园”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4.
科学的人文价值和哲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的人文价值是指科学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它表现在:科学通过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料;科学为人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理想,破除迷信,实现人性的完善与解放。哲学研究可以分为哲学创新、哲学解释和哲学编篡,无论何种研究活动都需要科学精神的指导和参与。“实事求是“和“价值求好“都是科学和哲学的共同要求。  相似文献   

5.
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是一种通过艺术作品反思人类精神现象、精神境界的活动,是一种超越感性有限而趋向于理性无限的过程,也是把作品的艺术情思内化为读者生命的过程,具有净化心灵人性、创造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可以给人以自由的愉悦和满足。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也是一种哲学运动的效果史现象。享用哲学的乐趣虽然与选择哲学的自由有关,但必须考虑要选择的哲学在当代哲学视域中的位置和在艺术作品解读视域中的位置,这样才能真正获得解读的自由。  相似文献   

6.
古代哲学从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转向以人为研究对象,标志着“人的自我觉醒”;近代人文主义运动“民主的呐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科学认识及对“人类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中国领导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驶入快车道。  相似文献   

7.
哲学有很多定义,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哲学的基本旨趣,它指向人类追求的至高目标——自由。人在什么时候最接近于自由呢?我们认为是游戏。但是哲学游戏不是以简单快乐为目的的单纯游戏,而是自由游戏。哲学游戏的本体论是生活世界,哲学游戏的内容就是人们在生活世界中遭遇的各种人事物事;哲学游戏的表征论是概念系统,概念不是哲学的本质,但是哲学的基本特征,哲学游戏需要概念系统作为手段才能过关;哲学游戏的旨意论是人生境界,通过批判维度和终极关怀,帮助人类进入游戏状态,获得心灵的安顿。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它的诞生不仅影响了人类思维本身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和人类自身的命运。然而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人类的认识和实践都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挑战,正确认识马克思主叉哲学在实践中的重大作用,客观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思潮的形成反思西方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科学、理性和功利是西方哲学和思想史中的重要范畴.自由和理性作为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性,同时也是人文和科学的哲学本质.可从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层面来考察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在认识论层面,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分歧主要表现为对人类认知方式和认识能力的不同理解;在本体论层面,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对立表现为对自由和必然的各自追求,最终本体论的不可调和性决定了认识论上的差异.上述四种范畴根据各自的内涵发展为相应的哲学思潮,但均可归纳为理性和自由两种属性.它们作为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哲学基础,制约和影响着西方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相似文献   

10.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学说的核心部分,人的最终价值是实现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哲学是在人的内心深处所呈现的一片精神净土,人的生活与生存对于哲学来讲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所以,我们必须通过人去了解哲学,在哲学中认识到人的本性、本质以及在现实中把握人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观照人类的历史进程,研究人的全面发展与哲学的价值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是一种语言视域中的概念,二者可以视为具有类似的宇宙论起源,但核心范畴不同,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进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向度不同。目前,西方哲学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向:知识论向语言论的转向。但中国哲学由于汉语作为象形文字的局限,在新一轮哲学发展方向的选择上无所适从。正确地审视中国哲学的缺陷,以西方哲学——"philosophy"的视域审视我们的哲学,在今天的哲学界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2.
正确理解马克思所谓的"消灭哲学"的内涵,不仅是现当代哲学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未来哲学革命的重要力量。马克思的"消灭哲学",既要消灭以德国古典哲学为核心的西方资产阶级旧哲学,更要实现哲学本身的"扬弃",这种扬弃一方面是使哲学与现实相结合,另一方面是实现哲学现实功能与现实意义有机结合以及哲学主题的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13.
探讨哲学与科学怎样可能.实质上就是追问哲学与科学的惟一可能的基础和源泉.就是论证哲学与科学赖以存在的惟一可能的根据即本体依据.因而也是揭示哲学与科学的本质。按照唯物史观,人首先“必须能够生活”.然后才能研究哲学与科学。因此.人及其生活就是哲学与科学赖以存在的惟一可能的本体依据.因而也是哲学与科学的惟一本质。反之,只要离开人的存在.哲学与科学就会异化.就会神化。哲学与科学作为人脑的产物.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就具有认识必然的自由本质。这就决定了哲学与科学的根本目的、根本价值和最高宗旨始终是为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相似文献   

14.
陈鹏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5):28-30,34
康德是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德国哲学革命的旗手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以他的批判性哲学为基础,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实现了将人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完成古典法哲学向现代法哲学转变和发展史上革命性变革。同时,康德对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实现和维护、以及私法和公法等法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丰富的法哲学思想,对于后代法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哲学只有成为人民大众的思想工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方法论功能。《大众哲学》引起的强烈反响,充分显示了哲学的精神魅力,它以关注现实、贴近生活的表述形式,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使之成为人民大众能够掌握的思想武器。它所体现的开拓创新精神,对于我们在新时期探讨哲学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础和决定因素.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解读和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个阶段;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进行一系列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二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许地山《缀网劳蛛》通过描述主人公尚洁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一种人生哲理———"破网"哲学。这种哲学是作者综合了儒释道和基督多种宗教文化,对主人公"人生多苦"命运的诠释和对苦难的感知与思索。表面上,这种哲学是消极悲观的,实则蕴涵了积极向上、乐观自由的人生哲理。它告诉人们人生就像蜘蛛结网,网总是残缺不全的,人应该像蜘蛛那样不停地补缀命运之网。"破网"哲学体现了一种面对困境不畏惧退缩、主动迎接、坚韧不屈的内在精神,它不仅给"五四"时期萎靡颓唐的青年带来精神上的鼓舞,而且对今天浮躁不安的人们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解、协调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用以观察和解释世界的哲学模式不一样,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人们对世界的改造和效果就迥然不同。针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和谐音符”,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着眼于应用,要转化为现实的思想路线,要成为自己时代的“建设哲学”。  相似文献   

19.
马尔库塞把哲学的学术目标视为是对理性、自由的终级把握,而把哲学的社会实践目标定位转化为社会实践各领域的一般理论.一旦社会实践把握了哲学的理性、自由,哲学的使命也就结束了.社会实践中各领域的超越、创造,只能是这些领域的事情,并不与哲学有任何联系.这就切实地表现出马尔库塞哲学学说的形而上学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艾思奇《大众哲学》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程中的经典,缘于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和传诵。失学者、哲学初学者、普通读者都属于艾思奇写作意向中的读者对象。《大众哲学》具有革命的引领作用,也有科学的启蒙价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代,始终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因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主题。艾思奇对《大众哲学》的不断修订提示我们,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大众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此面向大众的哲学需要与时俱进,才能确保其经典性得以稳固和强化,并开显出新的意义和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