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给我的感触颇深。文章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鄙弃和辞官归隐的去向。在辞官归隐这件事上,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官场上黑暗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说就是由于清官、明官等一系列的好官太少。官场上一有庸官、黑暗的场面,这些清官便辞官归隐,而且像陶渊明还提倡逃避。这样做只会令官场更加黑暗,官场上少了清官、好官,只会让庸官更加昏庸,还会导致这些庸官、贪官更加变本加厉地去贪、去剥削民脂民膏。就算归隐了,由于官场变得更加黑暗,做一个平民日子也不见得好过。正因为如此,还不如投身官场之中做好这个清官、好官,…  相似文献   

2.
《中华读书报》载文指出,一般认为,陶渊明的辞官归隐,是诗人不能适俗的个性决定的。但事实上,陶渊明所述辞官归隐的种种理由都很难成立。他说为贫而仕,实际上是掩人耳目的言辞,意在消弭当朝权贵对他在政治上的警觉。他的曾祖父陶侃曾是桓玄父亲桓温的将军。陶渊明早年在政治上很有抱负: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因此,陶渊明的出仕,尤其是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这个杰出的作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对他辞官归隐的意义,陶诗是否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和关于“桃花源”社会理想的评价等问题,意见不一,本文拟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有人说陶渊明的辞官归隐是消极的,是逃避现实。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 陶渊明早年抱着“大济苍生”的志愿,攻读六经,抚剑行游,想实现自己的壮志,所以曾几次进入官场。但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门阀士族统治的社会,政治异常黑暗,非士族的正直文入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的。陶渊明经过作官——归田——再作官——再归田的几度  相似文献   

4.
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历来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和评价。但无论是归因于道家思想的影响,还是责罪于社会的黑暗,似乎都有失偏颇。若对陶渊明出仕前的思想基础以及出仕过程进行解析,则可明瞭其辞官归隐的思想成因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5.
杜甫与陶渊明都曾胸怀大志,都因理想破灭而辞官,而且杜甫心仪陶渊明,诗中大量化用陶渊明的诗句,并一再表现出归隐的念头,二人的经历及情趣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但二人辞官后的心态有着本质的不同.陶渊明对现实彻底失望,坚决归隐,追求个人的自由,守护心灵的安宁,完全是出世的心态;杜甫则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忧患社稷民生,渴望供职朝廷,是积极的入世心态.因而,杜甫并非陶渊明的继踵者.二人出世入世的不同心态深刻反映出晋宋与李唐时代精神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绘的归隐之乐是无数人心中的理想之境。仔细揣摩,其实“乐”中蕴含着三重悲意:一是辞官归去、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不甘与无奈;二是想象中田园生活的闲适惬意与现实生活的窘迫困苦形成的巨大落差;三是乐天安命思想背后陶渊明对自己生不得时和精神孤寂的感伤。  相似文献   

7.
彭泽辞官开启了陶渊明新的人生,他也因之被奉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人士。陶氏归隐田园的躬身实践,影响了许多中国士人的价值追求。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彰显了当下中国文化的某种缺失。透过历史的迷雾,仔细研读其作品,发现陶渊明彭泽辞官后并未真正做到了无牵挂。他质朴、率真、近乎自然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对权力、功名、生死的丝丝牵挂。基本物质保障的缺失、晋升通道的受阻、价值取向的游离,使陶渊明的休闲实践显得如桃花源般虚无缥缈。  相似文献   

8.
回眸历史,定格晋代,陶渊明便立体多维、亮丽生动地凸现。陶渊明任彭泽县令仅81天,便毫无留恋,毅然决然地与东晋统治集团作了果断决裂,归隐田园,肩月荷锄,躬耕僻野,开始了守望贫穷和贫穷里的守望。辞官归隐,种豆南山,可一介书生,农技不济,耕田种作,难有所获,常常是“草盛豆苗稀”。衣难蔽体,食难果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365-427),又名元亮,世号靖节。我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之一,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辞官归隐,创作了《归园田居》,内心经历了苦痛、辗转、挣扎和坚守,最终选择在田园生活中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表达了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至死不渝的愿望,为后人敬佩。  相似文献   

10.
本课围绕“乐”字进行设计.由“四六言辨析”的问题切入,分析陶渊明在回家途中、刚刚抵家、归家之后内心的快乐,披文入情,把握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愉悦欣喜的情感.通过对重点诗句和后人观点进行深入探究,进而感受、品悟、把握陶渊明的情感内核,理解陶渊明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1.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体现陶渊明出处行藏的一篇重要作品,文中表现了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和回归田园的喜悦。本文以生态批评为视角,深入剖析其思想内容,试图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从最初的箪瓢屡空,忘怀得失,到临终前的坚贞不渝、慷慨多感;从辞官归隐时的如释重负,到躬耕田垄后的无怨无悔;从在现实生活中与村民相处的自得其乐,到对理想境界桃花源的美好憧憬,无不一以贯之地表现了远离世俗尘嚣、安贫乐道的洒脱和闲适,所以他很早就赢得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的桂冠。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也选...  相似文献   

13.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东晋的陶渊明是一个飘逸的隐者形象。对此,似乎没人有过异议。他不满社会黑暗,辞官归隐,躬耕田亩,恬淡隐忍,不过问世事的处世原则也似乎成了隐士的代名词。加之他的《桃花源记》一文的广泛传播。人们在赞赏之余。也不由得向往起那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来了。其实,陶渊明并非一味逃避现实,他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依托和慰藉。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背景】《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内容。第一首《短歌行》,一扫两汉时期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以新的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对高一学生思想道德的培育、价值取向的引导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第二首《归园田居(其一)》满载着东晋陶渊明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喜悦之情。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的归隐,不是一个单纯的行为,而是一个经过长时间酝酿产生的行为。从陶渊明的三首诗即《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咏二疏》、《饮酒》其五,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归隐历程分为初隐、再隐和彻底归隐这样三段。  相似文献   

16.
陶弘景是一个很有趣的历史人物,他一生经历南宋、齐、梁三个朝代,齐武帝永明十年(492)辞官归隐茅山,从此徜徉于自然山水风光之间,超然物外,过着优哉游哉的遁世生活。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之前的隐士虽已有零星的诗歌创作,但他们多为坚守儒家"穷则独善其身"教义的苦隐者,尚未出现真正把归隐生活和诗意人生相结合的"隐逸"诗人。陶渊明则是第一个把归隐生活与诗歌创作、诗意人生相结合的诗人,陶渊明则在归隐之后,他的精神寄托主要在做诗。陶渊明在诗歌的世界中,构筑了一个诗性的精神城堡。陶渊明归隐于诗的生存样态,为他以后的士人提供了一种精神范式。  相似文献   

18.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名作,在过去的诸多点评中,都认为此文着重表现了作者辞官归隐的愿望,突显了作者不为世俗同流合污的处世原则。但作者通过多年对此文的教学,认为之前的点评并未说重要害,通过分析后提出了对此文主旨的另类看法。  相似文献   

19.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名作,在过去的诸多点评中,都认为此文着重表现了作者辞官归隐的愿望,突显了作者不为世俗同流合污的处世原则。但作者通过多年对此文的教学,认为之前的点评并未说重要害,通过分析后提出了对此文主旨的另类看法。  相似文献   

20.
张玉忠 《甘肃教育》2008,(13):60-60
陶渊明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归隐中度过的。归隐后的陶渊明独爱菊花,菊花是他咏唱和赞颂的对象,更是表现他性格特征和美学意义的一个典型形象。诗人归隐后对菊花的咏唱体现了极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