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丽 《物理教师》2002,23(10):24-25
这是一堂创新教育展示课的教学设计,笔者于2001年向来自全国的同行上了“透镜”的展示课。1 设计思想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理念: ①“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即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在其中的物理规律。  相似文献   

2.
李强 《现代教育科学》2012,(12):164-166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回归生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本文针对当前教学与生活脱节、忽视学生生活经验和体验在物理学习中重要价值的现象,提出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构想。在教学理论的支撑和指导下开展实践研究,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物理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教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向生活回归.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然而,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仍然存在严重脱离学生生活的现象: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经验脱节,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价值.因此,学生难以通过物理学习获得愉悦体验和成功感悟,学生课堂生活单调、机械,索然无味,学生对学习物理提不起兴趣.现提出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是指初中物理教学要主动联系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4.
杨得永 《考试周刊》2012,(55):143-144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中可看出物理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师方面来讲,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物理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观念应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在物理教学实践中,为增强教学有效性,我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5.
尹怀启 《科学教育》2004,10(3):43-43
联系现实生活、生产实际学习物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社会、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体会到物理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从而实现《物理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6.
集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以“生活用具”为素材编制中考试题,不仅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指导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多动手勤动脑  相似文献   

7.
李桂萍 《考试周刊》2011,(52):182-182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有效教学的要求,根据当前物理课堂教学与生活情景联系不紧密的状况,尝试了把生活情景融入物理有效课堂中去的一些做法.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不同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这是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物理教师应以现代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去指导自己的教学,站在放眼未来的角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何小峰 《学子》2013,(11):42-42
一、为什么要提出“举例”教学法 物理常常给人很生涩难懂的感觉,很多人告别学生生涯后,回忆起当年的物理成绩总是一副不堪回首的表情。如何让学生会学物理,喜欢学物理呢?我觉得应该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物理课程标准》要求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钻研如何把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更好的相联系,成为我们永恒的教育课题。本人结合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归纳出一套教学方法:“举例”法。  相似文献   

11.
2022年物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倡导教师将生活元素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发现实际生活与物理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升对物理学习的兴趣,降低物理知识学习的难度.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将学生置身于熟悉的学习环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提升对生活问题的解决能力,促进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基于此,文章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对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与实践运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生活——物理——社会——谈物理有效教学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物理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笔从“善用学生生活体验”、“借用身边资源进行科学探究”、“关注社会科技发展”三方面。探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实现物理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物理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笔者从“善用学生生活体验”、“借用身边资源进行科学探究”、“关注社会科技发展”三方面,探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实现物理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物理教学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些日常信息: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它们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的激情,而浓厚的兴趣能激励人不断的进行探索,从而产生探究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静恩财 《考试周刊》2012,(38):138-138
《新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16.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农村中学的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实验成为教学的薄弱环节,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失,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想学物理,学不好物理的难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本文尝试一些做法,让师生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学习的成就动机,使学生主动学习,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物理的教学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教学理念,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接近生活实际,要从日常生活实际出发,增加物理教学的趣睐性及实践性.教学回归生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这一必然趋势的背景下实施初中物理生活化课堂教学成为了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就如何将物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生活,陶冶情操进行实践与探黎  相似文献   

19.
<正>初中物理新课标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物理教学中坚持生活化策略,结合学生生活引入物理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探究物理问题,引导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20.
物理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最终又要为生活服务。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正成为物理教学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要贴近学生生活,要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