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7年,中国政府打算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引发了府院决裂,国会解散,张勋复辟,乃至南北对立,国家分裂。参战之争折射出北洋时期中国政治的复杂和畸形发展。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参战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梁启超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 ,力排众议 ,积极主张中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国宣战 ,终致将参战案付诸实施。以后的历史证明 ,参战对中国是有利的 ,确实因参战使中国收回了若干利权 ,并以战胜国身份出席了巴黎和会。因此应承认 ,使宣战成为事实是梁启超的一功 ,而非一过。  相似文献   

3.
一战爆发后,北洋政府为了阻止战火波及中国,力图将战区限制在中国以外,但以失败告终。其后,为了使中国更好的融入国际社会、改变不平等的国际地位,袁世凯、段祺瑞等两次谋划直接参战,但在日本等国的阻挠下也告流产。最终为了谋求在战后国际格局中取得有利地位,梁士诒等有识之士提出了"以工代兵"的参战策略。  相似文献   

4.
罗世宁 《历史学习》2001,(12):17-18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协约国和同盟国双方除了在战场上展开血腥厮杀外,同时还对未参战的中立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而一些中立国待价而沽,看谁给的好处多、获益大,然后就倒向谁。由于这些国家地理位置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拥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它们的参战将直接影响到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所以两大交战集团对此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各自以牺牲对方的领土为条件,引诱它们参加自己一方作战。如意大利本来加入了同盟国,但协约国满足了它的领土要求,它最后加入了协约国一方作战。当时,大战双方还对土耳其、保加利亚进行了大力争夺。但最终土耳其、保加利亚倒向了同盟国一方。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协约国和同盟国在一战中展开了激烈的宣传战。宣传战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鼓动己方的参战热情;二是争取中立国的同情与支持;三是破坏敌国内部的团结。协约国取得宣传战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6.
《协和报》是近代德国在华进行宣传的主要喉舌。"一战"期间,它高度关注战况,刊登了有关文章数百篇之多,是对其报道最详实和最迅速的媒体之一,也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之一。它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战争的原因,对战争进程和重大战役跟踪报道,详解参战双方的战略战术,介绍战争中出现的新武器装备,并与协约国进行了舆论宣传战。它极力阻止中德断交和中国对德宣战,助长了中国民众的反战情绪。《协和报》是当时国人了解"一战"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7.
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符合自己的国家利益。中国参加一战,从小处着眼,是为了应付日本,为了在战后和会上占一席之地;从长远看,是为了加入国际社会,为了走向国际化,为了中国在新的世界秩序中有发言权。这是当时大多数国人都能够认识到的,包括黎元洪和国会议员在内的反对派也看到了这一点(后来南北双方共同宣战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考察中国抗美援朝的参战目标,必须注意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中心任务和和平的对外政策。中国参战的基本目标是出兵顶住美国的进攻,使战争局部化,然后寻求和平解决。这是中国领导人通过对国家利益和国际形势的判断作出的正确决策。中国在制定和实施自己的战略方针时,是相当务实的。  相似文献   

9.
希腊国王亚历山大一世于1893年8月1日出生于雅典附近的塔托伊宫,他是希腊王储康斯坦丁和索菲王妃的次子.在他20岁那年,父亲康斯坦丁继承了希腊王位,"一战"爆发后,康斯坦丁一世同首相埃莱夫塞里奥斯·基里亚科斯·韦尼泽洛斯在参战问题上分歧严重,国王想要保持中立,韦尼泽洛斯在参战问题上分歧严重,国王想要保持中间商,韦尼泽洛斯则希望加协约国一方.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争取美国对协约国集团的支持,英国对美国采取了强大的宣传攻势。针对美国人的自由主义传统,英国宣传者刻意避免暴露宣传活动的官方背景,通过种种宣传活动让美国各界人士相信德国人力图操纵美国舆论、践踏中立国权利、威胁正常的商业活动和航海自由,这些激起了美国各界强烈的反德情绪。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利用自己强大的新闻控制和宣传能力,巧妙地化解了美国人对英国无视中立国权利和航海自由的怀疑和指控,让美国人相信一战是协约国维护人类自由的战争,从而对1 91 7年美国的参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1917年2月美国政府对德绝交,以及对中国政府一起行动的邀请,再次开启了中国加入一战的步伐。时任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对推动中国追随美国产生了重要作用,正是芮恩施的推,动实现了中国对德抗议与断交。但是否参战的争论,激化了中国政府内部的矛盾,对于中国的内争,美国希望能够和解,但并不愿意干涉中国内政。而实际上美国并非反对中国参战,而是希望中国在实现内部和解与统一之后参战。同时虽然芮恩施一再争取美国对华贷款,但美国政府担心刺激日本,不愿直接援助中国,而  相似文献   

12.
"债务问题"大致分三类:第一类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战败国对协约国的战争赔款;第二类是以英、法为代表的协约国在一战期间向美国所借的战债;第三类是沙皇俄国政府以及克伦斯基政府向英、法、美的贷款。①自从苏俄建立之日起,协约国就对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抱有很深的敌意。1918年英、法、美、日等协约国开始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活动。直到1919年协约国军队才被迫从苏俄撤出。至此苏俄与协约国间开始冷静地审视它们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这其中也包括债务问题。债务问题是影响苏俄与协约国关系的很重要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双方在热那亚会议上就债务问题的交涉。  相似文献   

13.
民国初期,政局混乱,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成依附于不同帝国主义的三大派系。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为了维持北京政府地位和全国统一,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来换取日本帝国主义的"援助"。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和军事的支持下,段祺瑞编练了一支私人武装:参战军。参战军的编练不仅仅凸显了皖系政府和日本帝国主义关系的亲密,更在客观上刺激了段祺瑞武力统一全国的梦想,但参战军的编练也引起其他派系军阀的不满。皖系军阀对于参战军问题的处理上也没有与其他军阀达成一致,最终直皖战争爆发,参战军(边防军)被打垮,而自诩与日亲密的皖系政府也彻底失去了掌握政权的资格。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晚期,意大利为什么要加入德奥同盟?一战中又为何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巴黎和会上,意外长奥兰多为何中途离席?本文试图对这几个教材未加阐述的问题作一说明。一、从19世纪晚期到一战前夕:意大利加入德奥同盟,侵略土耳其  相似文献   

15.
十月革命后,苏俄发布了《和平法令》,建议参战各国立即进行停战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却遭到英法等协约国集团的拒绝,苏维埃政府被孤立起来。当时,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无力单独对付强大的德国战争机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和政府,为使初建的苏维埃国家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保障国家的安全与独立,巧妙地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同德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  相似文献   

16.
一、两次世界大战1.一战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影响。19世纪末,美德经济发展速度超过英法,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矛盾的焦点是对殖民地的争夺,逐渐演变为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的对峙。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欧洲是其主战场。最终同盟国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取决于双方的实力,这不仅指军事力量,还包括经济、科技、政治和战略战术等多种因素。此外,美国参战、俄国退出、德奥集团因战争引发国内政治危机,这些因素都加速了战争的结束。战争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欧洲在…  相似文献   

17.
课本第19页:“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与战败国媾和的会议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笔者认为课本对“巴黎和会的召开”解释不妥。因为“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的只有战胜国即协约国集团(不包括沙俄,因沙皇俄国已灭亡,被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取代),而战败国没有参加。其依据如下:其一,按《世界近代现代史》旧课本下册第25页的说法:“1919年1月18日,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了缔结和约的会议。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有27个,苏维埃俄国和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没有参加。”这说明苏俄和所有战败国都没有参加巴…  相似文献   

18.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汪伪政府参加了所谓"大东亚战争",是因为在北非阿拉曼战役德国失败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了重大起色,而日本也在中途岛海战、所罗门等海战中惨败,日本政府开始整合周边力量,在中国沦陷区动员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拉拢汪伪政权从各方面"协助"日军作战,汪伪政府对日本政府战胜英美抱侥幸心理,企图通过参战提高其国际地位,"在战后和平会议上占一席位"。汪伪政府还幻想通过参战与日本讨价还价,实现他们企盼已久的"统一"目标,提高所谓"独立自主"地位,谋取更多的国内利益。而日本则给其一系列诱惑条件,迎合汪伪政府的企图,共同导演了一幕汪伪政府对美、英等国"宣战",参加"大东亚战争"的闹剧。  相似文献   

19.
巴黎和会期间,英、法、美等战胜国就战后处理德国裁军问题达成了共识,拟定了一系列裁军条款。一战后,由英、法两国把持的"协约国军控委员会"为落实《凡尔赛和约》的裁军条款,对德国的裁军情况展开了一系列现场监督、检查。裁军监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销毁战争物资、裁撤军工厂、裁减军事人员等政策和措施。英、法之间,协约国与德国之间围绕德国裁军问题展开了既对抗又合作的外交争斗,德国裁军问题因此更加复杂、多变。一战后协约国处理德国裁军问题的成败得失为国际裁军运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其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翻阅1918年到1920年的报刊、档案及有关史籍,常碰见“参战处”和“边防处”以及“督办参战处”和“督办边防处”的字样,这是两个临时机构,全名分别为“督办参战事务处”和“督办边防事务处”,它们出现于不同的时期,后者为前者的演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洋政府于1917年3月宣布对德绝交,8月对德宣战。1917年12月18日,代理大总统冯国璋发布命令,任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为参战督办(该命令公布于1917年12月19日中华民国《政府公报》第692号)。同日,冯国璋还下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