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小说《肥皂》揭露的是一些道貌岸然、伪善无耻而内心卑劣的封建卫道者形象。主人公四铭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卫道者,亦是一个灵魂丑恶的假道学者。表面上看,四铭是一个文质彬彬、饱学诗书、讲求儒家道德礼仪、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的“正人君子”。我们在开始读到他时,几乎是怀着一种对知识分子的尊敬和倾慕走向他的。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饱学诗书的人应该具有的是一种博大而宽广,光明磊落的传统“士”大夫阶层,堂堂正正的男性思想意识和道德品格。但鲁迅的作品打破了我们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他渐次向我们展示的四铭,是一个长了毛的虫子形…  相似文献   

2.
乔伊斯的<偶遇>和鲁迅的<肥皂>都勾画了他们同胞"精神瘫痪"或"国民劣根性"的精神状况.从历史语境、人物刻画、作者经历和叙事技巧等方面看,这两篇作品中的爱尔兰变态老头与四铭、爱尔兰叙述者男孩与四铭儿子学程存在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令人窒息的社会中的悲剧人物和牺牲品.两篇小说都承载着文明与欲望、帝国和殖民地、现代和传统、新老一代之间的较量、冲撞.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中,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主要有14篇.在这14篇中,鲁迅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知识分子中封建体制的捍卫者、抛弃者和反抗者形象.捍卫封建体制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被封建体制抛弃的<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封建体制的反抗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的吕纬甫等.本文就其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了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中,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主要有14篇。在这14篇中,鲁迅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知识分子中封建体制的捍卫者、抛弃者和反抗者形象。捍卫封建体制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被封建体制抛弃的《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封建体制的反抗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的吕纬甫等。本文就其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了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5.
《肥皂》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一篇,学者们多从精神分析出发探讨人物身上潜伏的"性意识"或从反封建道统这一主题下对人物进行解读。而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及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这篇小说在建构上亦有其精妙处。以此为切入点,可发现作为线索式存在的物件"肥皂"所隐含的几重对立,四铭与其他几个人物间存在的冲突及张力,或是这一个小的家庭剪影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折射,都是这篇小说可关注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邓恩铭的研究比较少,目前研究资料有两本,以两本资料弄清楚邓恩铭研究中的六个问题:一、邓恩铭的籍贯,一说安徽歙县、一说云南、一说贵州荔波。经查证是贵州荔波;二、邓恩铭出生年月,一说1900年、一说1900年12月15日、一说1901年1月5日。经查证是1901年1月5日;三、邓恩铭所属民族,一说苗族、一说汉族、一说水族,经查证是水族;四、"邓恩明"并不是邓恩铭的原名,"黄伯云"的名字,缘于邓恩铭的祖父有一胞弟,过继给了其姑母黄家;五、邓恩铭根本没有见过列宁,相关的论著明确指出,列宁只接见了参加会议的张国焘、张秋白、邓培3名中国代表;六、邓恩铭的妻子侯玉清,在益都城仓廒女子学校读书时,加入了共青团,因闹学潮被女校开除学籍,后认识了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邓恩铭。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知识分子,以四铭、高尔础等为代表;一是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一是具有新潮思想的知识分子,以方玄绰、吕纬甫、子君等为代表.  相似文献   

8.
赵吉文 《课外阅读》2011,(10):319-319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称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也不过份。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曾经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有《孔乙己》、《社戏》、《故乡》、《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祝福》等。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及初中学生实际,要学好鲁迅的文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审美取向可以提挈为四维:"尚新"、"主用","崇力"、"弘真"."崇力",即"以力为美",是鲁迅审美化"社会话语"的主旋律,是鲁迅关于"美本质"问题的深刻体认,也是鲁迅创作风格的显著征象.鲁迅"以力为美"的审美取向迎应了中国近现代救亡、启蒙的历史使命的吁求,有久远的感召力和型范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阳翰笙一贯崇敬鲁迅,在"左联"成立前后,坚定地执行了党组织要求团结鲁迅的方针;在担任左联党团书记期间能正确处理和鲁迅的关系;在周扬等人与鲁迅笔战不断时,他并未参与;在鲁迅逝世后,他高度评价和弘扬了鲁迅的战斗精神.本文破除了长期以来对"四条汉子"问题扭曲宣传形成的阳翰笙"反鲁迅"的假像.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传播的第一位作家,也是作品被译成法语最多的作家。本文对鲁迅作品法译本的译介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梳理,将译介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分析代表性译者与译作,指出四个译介阶段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特点,勾勒鲁迅作品法译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12.
[课题思想]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学科"辅助式"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任务型学习,"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分析]本课适合八、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学习了许多篇鲁迅的文章,但是对鲁迅其人和文章缺乏整体和深刻的认识.网上鲁迅的资料相当丰富,学生对在网络上自主学习的形式很感兴趣.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一生经历和鲁迅精神;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3.
在日韩研究者身上,对鲁迅思想资源的阐发总是被放在"融入/抵抗"这一装置之内,其鲁迅研究铭写的是自身在朝向西方话语主导的"现代化"过程中的复杂感情。但这无疑是站在东亚小国的立场,以自身对西方文明接受中的"抵抗"为价值尺度对鲁迅的"曲解"。实际上,鲁迅思想方法具有"追求正向价值""执着当下的时间观""强烈的实践性"三个特点,对其理解不应建立"五四"意义上的"现代/传统""新/旧"这一二元论式的思维框架之中,而应建立在自我反身这一思想"语法"之上。鲁迅首先关注的是人的自我解放,其对历史的深思与对文化传统的取舍都建基于人的"生存""温饱""发展"这一基础之上。对于鲁迅来说,问题不是"我"受"你"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殖民并想要摆脱这种沉重的枷锁、找回我本有的灵魂,而是"我"如何借助一切力量改变自己的精神/思想结构,成为不受任何既有思想规约的,借助"我"自己的探索与实践重新证成自我。换言之,主体性不是在与他者关系中确立其地位的,而是以"人"为目的、"拿来"为手段的建构过程,这一理解也体现出当前学界对鲁迅研究区域视野的反思,提供了思考鲁迅的世界视野。  相似文献   

14.
<正>鲁迅在我们的印象中,通常是这样的:须发直立、横眉怒目、呆板、严肃、无趣。实际上,真实的鲁迅有趣得很。可惜有趣的鲁迅被教科书弄丢了,让我们来看看真实的鲁迅先生吧。早在三味书屋读书时,他就特别喜欢给人起绰号。班上有个女生特别爱哭,一哭起来就眼泪鼻涕齐下,迅哥儿从此就管人家叫"四条",眼泪两条,鼻涕两条,形象得很。迅哥儿成绩好,常得老  相似文献   

15.
《我的失恋》并非主要传达鲁迅对部分青年的失望,对一种消极现象的不满;也非讽刺"诗哲"徐志摩。鲁迅在该诗中运用的"猫头鹰"等"不常见的名词",在语义指趋上与"百蝶巾"等造成奇特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而且这些"不常见的名词"有冷然、怪异、鬼灵、荒诞甚至于为世俗所讨厌憎恶这一共同特点。在四节诗中的每一节都反复出现的"从此翻脸不理我"等句式,在俏皮新异之下也具有一种"反讽式"的意趣。这都表明:鲁迅的审美理想发生了迁移和变化,一种与典雅、对称、和谐、中庸和崇高的古典审美理想迥异且具有现代特性的新的审美理想出现,昭示着在美学观念上从古典向现代的某种转换。这种新的审美原则在《野草》中已经作为一种主导倾向而存在着。《野草》的写作,起因于鲁迅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和全面认识,是其思想处在大搏斗大分裂的冲突状态下,寻求一种新的大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艰难痛苦的关于自我的审视和寻找过程中,由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所构成的现实关系始终是鲁迅关注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现实关系在鲁迅此时的意识观念中又具有了一种崭新的形态,它与自我始终处在一个互为制约、互相冲突的关系中。《立论》并非对某些思想意识的批判,而是鲁迅对这一现实关系重新观察的产物,是鲁迅再次观照自我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试验和探索,在其中深蕴鲁迅悲苦沉厚的人生体味和感受。  相似文献   

16.
少年儿童形象在鲁迅小说中大都以配角的形式出现,却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鲁迅小说中塑造了等级制度下的被"吃"者、"缩小的成人"与健全的理想型等少年儿童形象。这些少年儿童的命运或是死亡,或是前途未卜,而"将来是子孙的时代"。透过这些少年儿童形象,可以看出鲁迅对民族命运和国民性改造的深切担忧,在《狂人日记》中他发出了第一声呐喊——"救救孩子"。  相似文献   

17.
鲁迅已经成为雅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在当今社会上还存在着一种有关鲁迅作品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因此,有必要致力于鲁迅研究和中学语文教育界的互融互通。2009年有关鲁迅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关于"当代中学生和鲁迅"的状况调查;关于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篇目的讨论;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关于大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本文注重述中有评,评述结合,既为读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方便,也在评述中显示出了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杂家"鲁迅及其"杂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名目: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翻译家、教育家、美术家、编辑家、国学家等等。这些名目仅仅能概括鲁迅思想肖像的一个侧面,而不足以包举鲁迅整个的思想地图。鲁迅,只有"杂家"这一个名目才足以囊括其全部风貌。之所以给鲁迅杂家的定位,是与其杂学的知识结构紧密相关的。其杂学,一言以蔽之曰"三四之学":四库之学、四野之学和四洋之学。  相似文献   

19.
某日,我与父母去逛庙会,走在小吃一条街上,忽然一醒目的牌匾映入眼帘——"鲁迅:遗臭万年"。这是某家主营臭豆腐的小吃店。门口还竖着一张鲁迅先生的巨幅照片,旁边,"遗臭万年"四个大字分外显眼!也许是太特殊了,四周不少人在议论,近前细听,才得知广告的缘由:说是鲁迅先生曾游经此臭豆腐的"老家",品尝过并给予了一  相似文献   

20.
黄延勇 《山东教育》2011,(25):32-33
【单元教材简析】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上承五年级上册"走近毛泽东"的人物专题,共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其他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是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这样就可以使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