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这次战争中,我认识许多受到部下爱戴和尊敬的军官,但从没见过象得克萨斯州的亨利·沃斯科欧上尉这样受到敬爱。沃斯科欧上尉是三十六师的一个连长,在离开美国之前很久他就带这个连了。他很年轻,只有二十五六岁。但他身上那种诚挚与温和使人乐于接受他的领导。“除了我父亲,就是他了。”一个军士对我说。  相似文献   

2.
何盈 《青年记者》2012,(1):25-27
爸爸的手机是两年前我送给他的,为了让没学过拼音的他方便发短信,我特地买了一个带手写笔的,可即使是这样,他还是很少发短信,最多简短地回一个“好”或“是”,有什么话他还是喜欢打电话说.  相似文献   

3.
我忘记什么时候开始叫他大哥,事实上之前我都喜欢叫他大叔(黑马大叔),事实上这个称号是跟着其他人才开始叫的,但是每一趟我们见面或许在电话甚至是短信,我都称他为大哥。甭管他年纪比我大还是小,估计他比我年轻几岁吧,但是他一直是我非常尊敬的创意人,所以,称他大哥让我感觉舒服很多。(回忆13年前也就是1996年,当年嘎纳广告节主席首次来中国访问,我很幸运的第二次作为华人评委的身份,陪同嘎纳广告节主席罗杰先生到广州拜会当地的广告创意人。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我记不起  相似文献   

4.
生在山西,长在山西,在省档案馆做了多年档案工作的我,每每在史海中徜徉,半个世纪前数十年间三晋大地上所发生的一幕幕翻天覆地的往事,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忽然一天,有一个人像磁石般地吸引了我.他是个外国人,在那战火烧焦的黄土地上,不少地方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的照片,他的声音.新华社播发的第一篇英文电讯,是由他改定;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第一个英译本,也有他的英文.而他,几十年来已同中国融为一体,他如今就生活在北京!我一定要找见他,这是一个传奇人物,我真恨自己的孤陋寡闻.经过父辈友人帮助,我还真的见到了:两个小时,和他聊天,和他拍照,和他一起浏览历史的山西和现实的山西.他是那么慈祥,那么真诚,而我则不知是激动还是吃惊,顿忽,脑海里只翻腾着几个字:爱泼斯坦!介绍我去采访的友人曾反复叮咛,见了艾老,你应该称呼"艾爷爷",我做到了.而我更迫不及待的则是,立即把这位亲眼所见的传奇老人介绍给与我同时代的青年朋友.  相似文献   

5.
一 在中国共产党百岁诞辰到来之际,我想到了我的大姑父茅以升.经历一个世纪风霜雨雪的中国共产党,给许许多多人的生命注入了新鲜活力,就像茅老在他92岁入党时说的那句话一样:"我的新生命从92岁开始!" 这句话说出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一辈子追随中国共产党,并最终实现入党愿望的心声.有人对他在生命旅程接近终点时做出这样的政治选择,感到大惑不解,说他这么大年纪了,地位已经那么高了,还要入党干吗?但是,我了解大姑父,他一生追求进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他老人家埋藏在心底30多年的愿望.这个愿望,矢志不移,老而弥坚,终于在他92岁高龄时实现了.  相似文献   

6.
法国医学博士,在北京成为“御医” 贝熙业1872年出生在法国中部山区新浴堡的一个普通村庄.20岁考入波尔多军医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先后被派往塞内加尔、印度、伊朗和越南,抗击当地的鼠疫与霍乱.1913年他来到中国,任法国公使馆医官.这时他已41岁.  相似文献   

7.
我的一位朋友,乌发早脱,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十多岁。每每有人猜错他的年龄时,他都宽容一笑:“没有什么,你又不是第一个。不是  相似文献   

8.
戴小萌:女,33岁,一家外企职员。 今天,我坐在你面前,和你谈论这样一个难以启齿的话题。说真的,我很难过。 在认识他的第二天,我就把自己给了他。而后,看着他诚惶诚恐的样子,我说,怕什么,喜欢我就要付诸行动。 现在想来,真是好笑。说心里话,事后我非常懊恼,恨自己如此草率地就放弃了守身如玉的打算。  相似文献   

9.
看这部影片也像泡菊花茶一样,得慢慢地品 我大概是四、五年前在酒吧里认识金琛的,酒吧是我弟弟开的,酒吧里每天都充斥着我的一帮狐朋狗友,金琛是一个酒客,他被我的一个朋友带来。开始时我没太注意金琛,他虽然比我的很多朋友清秀,但对我没有意义,后来他来的次数多了,我们也就算混得脸熟了,仅此而已。1998年,我的一个朋友说他的一个朋友拍  相似文献   

10.
汪文忠 《湖北档案》2016,(12):42-44
在早稻田大学加入“励志社” 1879年10月9日,陈独秀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城内(现属于怀宁县)一个秀才家庭.父亲是个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陈家非常贫困,陈独秀2岁那年,陈父就病逝了.陈独秀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的童年是伴随着《四书》《五经》度过的.1896年,17岁的陈独秀考中了秀才,成为当地一个响当当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11.
初次见面在长沙 我和许觉民第一次见面在1938年战时的长沙,那时我二十二岁,他只有十七岁。第二年,我在衡阳参加生活书店工作,与他成为同事。再以后,直到永别,我和他是一辈子亲亲密密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张照片,今年50岁.我和我的几个兄弟姐妹住在一本<珍贵照片册>里,主人是一个年近80岁的老人.从10岁起我们就跟他一起生活了.多少年来,我们除了见过他的家人外,谁也没见过.整天躺在黑洞洞的抽屉里闷都闷死了.主人只知道让我们别丢了,别让老鼠咬坏了,其它的什么也不知道.其实我们的作用大着呢!  相似文献   

13.
在古典音乐世界,他征服了一座又一座高山身穿一身银色西装,郎朗来到他在巴黎的酒店大厅接受采访。他刚结束一个关于他新创办的基金的会议。这个基金致力于鼓励那些制作音乐的孩子们。这天是4月1日愚人节,由此引得他一阵大笑。我问,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习俗吗?嗯,不算有。我是在美国知道愚人节的。但是我14岁就来美国了,有近一半的日子是在那里度过。所以愚人节也算是我的风俗了。压力大得用拳头捶墙1997年,郎朗获得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的奖学  相似文献   

14.
我只是觉得,所谓的骑士不该是完美的,它一定有缺陷,但是却朝着美善的方向挣扎着前进.格里西亚,他绝不完美,他的缺点多到炸,他的行为可以卑鄙无耻,不像一个骑士,他的正义可以妥协.我讽刺骑士的模式,然后,努力用故事来表达我心目中的"骑士精神".这就是<吾命骑士>的主题:骑士.--御我自白书  相似文献   

15.
某一天,90岁的潘基礩先生突然对我说,“我俩是忘年交”.我受宠若惊. 论年龄,潘老比我年长30岁,比我父亲还大3岁,应是我的长辈;论职务,他曾是长沙市副市长,民革湖南省委主委,后任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一直是我的领导;论学识,无论文史哲,还是理工医农,他都有建树.他是我省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撰写的参政议政调查报告,多次受到中共湖南省委领导的赞誉.他国学功底深厚,长于诗词,而撰写的碑、记、志等都用文言文.如果我拜师向他学习“六艺”,恐担心他不愿收我为徒.现在,居然称我为他的忘年交.  相似文献   

16.
<正>1937年,我11岁,家住上海南京西路的静安别墅,就读美国人办的贡萨格学院。这是座名为学院的中学,但规模很小,只有初中两个班,不过学校在美国当地的历史却非常悠久。这年暑假,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照例组织夏令营,爸爸也给我和弟弟报了名。我们高兴极了,因为夏令营位于吴淞海边,而我是一个游泳高手,前些年住青岛时,常常下海,自从年前随在海关工作的爸爸调动  相似文献   

17.
在我认识的忘年交中,极少有显赫大官的,多为布衣一族.而年逾96岁的王殊先生却是一个例外.他属部级京官,官至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我与他见面聊天,感觉他就是一个平易亲和的文化老人.2020年9月25日,闻悉他在北京不幸病逝,悲从中来,不禁忆起与他的交往及他不平凡的一生.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晴天,虽然墓地的草丛里露水很重,一会儿就把鞋整个打湿了,但却是一个照相的好天气.更为幸运的是,刚进去不久,就遇到了一位在这个墓地工作、主要负责雕刻墓碑的工人.很遗憾我忘记了他的名字,不过,因为他说自己以前是从德国来这里的,姑且就称他为G先生吧.  相似文献   

19.
一些长辈喜欢对晚辈说这样一句话:我是看着你长大的.一些观众表扬一个主持人,常常喜欢说这样一句话:我是看着你的节目长大的.不用说,主持人是一个很风光的职业,天天出头露面,也是一个容易有成就感的职业,许多人看着他的节目一天天长大.  相似文献   

20.
朴树,在别处     
很少有歌手能像朴树一样,只有两张专辑,20余首歌曲,淡出公众视线9年之后还能被歌迷怀念。他敏感、低调,和身处的圈子格格不入,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他的存在显得愈发迥异"我不讨厌他,我能接受,我过去就是那样的。"朴树把之前的自己称为"他","在一个特别强大的感情驱使下写歌。以前歌里的感情太重了。"《白桦林》《那些花儿》《我爱你,再见》这些歌被广为传唱,朴树倾注了太多情感。如今,"感觉以前是另外一个人,从里到外,现在我都换了一个人。"他剪短了头发,蓄起了小胡子,称过去是"年轻的时候",甚至是"小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