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和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壁”,异曲同工,先后辉映。《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在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被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一类。关于这首诗产生的时代,多年来众说纷纭。近年来,大都肯定它是产生于北朝后期的民歌。其理由之一是,据郭茂倩所述,这首诗最早著录于陈朝僧人智匠的《古今乐录》一书。《古今乐录》撰成于陈充大二年(公元  相似文献   

2.
<正>《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古往今来,人们对这首诗推崇备至。明代胡应麟《诗薮》说:“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称赞《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那么,《木兰诗》为什么受到如此赞赏呢?翻阅近四十年来的各种中国文学史、论说者几乎异口同声地认为《木兰诗》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一位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形象,这一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妇女勤劳、善良、机智、  相似文献   

3.
同学们,我们已经疏通了《木兰诗》的字、词,串讲了诗句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诗。先检查一下朗读作业完成情况。  相似文献   

4.
《木兰诗》究竟是哪个朝代的作品,历来众说纷纭,但大多数人认为在南北朝到隋唐之间。根据诗的浓郁的北朝民歌色彩以及诗中所涉及的历史和地域情况,一般都认为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作品。北方游牧民族崇尚武勇,女子中也有骁勇善战的人,这在北朝民歌中已有反映。这种社会风尚很可能是《木兰诗》产生的社会基础。此外,在公元5世纪中,北魏与北方另一个民族柔然曾多次发生战争。这可能是《木兰诗》产生的背景。根据这一情况,诗中的“黄河”“黑山”和“燕山”等地名,有关专家作了考辨。  相似文献   

5.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也称为《木兰歌》。它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后期劳动人民创作的一首民间叙事诗,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曾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这首诗生动地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事迹。诗中通过对女英雄木兰的形象的塑造,热情地赞颂了木兰勤劳、朴实、不慕荣利的美德、歌颂了木兰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6.
《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所编“新课标”语教材七年级下册,都把它选作了课。《木兰诗》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豫剧《花木兰》就是根据这首诗改编的,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娘子军连歌》就有“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的歌词。为拓宽学习空间,特编选本组诗歌,供同学们阅读。  相似文献   

7.
正《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诗歌结构严谨,语言朴素自然,诗风刚健明快,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歌特色。这首长篇叙事诗历经千百年来仍能脍炙人口,广为传颂,除了故事本身的传奇美、人物的形象美外,诗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刻画人物、渲染气氛、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修辞,"靓"了《木兰诗》。  相似文献   

8.
《木兰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一向为人们所吟咏传诵,解放后,又多次选人中学语文课本。因此,弄清楚这首诗的准确含意,是非常必要的。顷读《开封师院学报》1978年第5期林春分同志的《论木兰诗的主题思想》一文,很受教益。文章虽短,但流利明快,敢于发前人所未发之议论,令人钦佩。但是作者为该诗所归纳的主题思想,却还有可商榷之处。林春分同志认为:“这首优秀的古代民歌,通过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故事的叙  相似文献   

9.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一首我国古代有名的民歌。《木兰诗》产生的时代,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撰写的《魏晋南北朝文  相似文献   

10.
《木兰诗》除了已被选人中学课本的那首(以下称甲诗)外,还有唐人韦元甫所做的一首(以下称乙诗),这首诗载于《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慽慽,感激强其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  相似文献   

11.
<正>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同为“乐府双壁”,异曲同工,后先辉映.胡应麟《诗薮》说:“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可见,《木兰诗》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极其重要位置。但对它产生的时代和表达的主题,历来争论很大.在这里,笔者提出自己的看法,目的是向专家们求教。  相似文献   

12.
<正>时间:2013年4月10日地点: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星海学校学生:大连红星海学校七年级六班开课:生齐读课文。师:读得好听,下面我们就进入课文学习。大家把屏幕上的材料读一读,《木兰诗》,读——(屏幕显示,全班齐读。)《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这首诗,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  相似文献   

13.
一、引渡型 于漪老师上《木兰诗》一课时,在解释了诗题之后,并未马上让学生诵读,而是补充讲解了如下一段话:“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一书中说:‘北朝有《木兰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朝全部士族诗人。’《木兰诗》为历代人民传诵,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民间文学史上的‘双璧’。《木兰诗》如此佳妙,让我们诵读、欣赏、享受这首叙事诗的艺术美吧!”这几句对《木兰诗》评价的过渡语,将教学环节从解题引渡到诵读、鉴赏,情趣相生,流畅自然。 二、串联型 即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文章的中心线索、中心论点、文眼等主线来设计过渡语,串联各教学环节。比如在教《变色龙》一文时,就可以把奥楚蔑洛夫有几变,怎么变,因何而变作为串联段落层次的问题,设计诸如“我们已经领教了变色龙的第一次变色,那么,接下去他还会怎么变呢?又是什么原因引起他变色呢?”之类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疑问和求索中自  相似文献   

14.
《木兰诗》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代父从军的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在我国诗歌史上被喻为“乐府双璧”。但是,与《孔雀东南飞》一样,《木兰诗》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个争论已久的问题。古典诗歌的研究者和评论家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十多年来,似乎有一种说法占了上风,即“批判男尊女卑说”。如郭沫着同志主编的《中国史稿》说,《木兰诗》的主题思想是“打破了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旧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认为:“这首诗以木兰这一出色的艺术形象,有力地说明了女子和男人同样有能力做出英雄豪杰的事业。同时也就是说明了女子有权利受到和男人同样的看待,这是人民的愿望的反映,对于那个时代的重男轻女的成见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这些有较大影响的著作定了这一基调之后,几乎没有人提出过异议。我认为,对《木兰诗》主题思想的这种概括根据不足,因而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5.
淳朴浑厚简劲粗犷——《木兰诗》的艺术美江苏冯为民《木兰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而展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犷的歌。木兰这一中国文学史上最光彩夺目的英勇女性的形象,几乎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6.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木兰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  相似文献   

17.
《木兰诗》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这首诗写的是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教学中,学生从木兰辞官还乡概括出木兰不慕功名利禄的品质,教师给予了肯定,理由是参考书上是这样写的。我翻阅了学生的参考资料《新教材·完全解读》,第80页是这样写的:“第五段写木兰还朝不受封表现出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贵品质。”  相似文献   

18.
叙事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初的某一时期。产生的地方是黄河流域。到南朝的梁朝(公元502年4月——556年9月),它已传播到江南,被梁王朝乐府官员采辑,列入当时的《鼓角横吹曲》中。陈王朝(公元556年10月——589年1月)一个和尚叫智匠或智丘(《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作“智匠”,《旧唐书·艺文志》作“智丘”)作《古今乐录》,收了这首民歌。宋朝人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采辑《古今乐录》,收了《木兰诗》。《古今乐录》已失传。我们现有的《木兰诗》民歌,出于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相似文献   

19.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它是一首成功的叙事诗,在我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木兰这一形象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绝无仅有的,她的形象千古流传,家喻户晓.本文试图从<木兰诗>的主题思想,来具体阐述<木兰诗>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木兰诗》的主题,许多文学史专著和评析文章都认为是“歌颂女英雄”,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但是,我们若把《木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木兰的形象刻划、情节安排、结构布局和叙写剪裁等作一番剖析,则不难得出这样一种认识:当今流行的关于《木兰诗》主题的看法,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