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林业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快林业产业科学化发展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生态文明当中的重要构成内容,水生态文明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保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倡导人和水和谐共处的文化伦理形态。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出发的水利风景区建设应紧紧围绕水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开展建设工作。为此,本文从水生态文明角度出发,就水利风景区的建设问题展开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中国林业的发展。当今社会,林业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越来越多的交叉,林业的发展牵动着环境、生态、资源等领域的发展。林业不单单只是我国经济体制下的基础产业之一,同时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上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经济要发展,林业作为经济产业固然重要,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扮演的角色也十分重要。人类发展、经济发展、林业发展,这三者都不能与生态环境脱轨。现代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化也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在现代林业发展当中,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针对如何更好的实现发展林业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重大领域和重大任务.在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并从建设主体、建设地域、建设内容、建设手段四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分类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进行设计,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依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条基本路径,其中资源保护与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环境保护与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载体,国土开发与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规制.最后从全民参与、科学规划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针对基本路径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谐建设;是一种人与自然双向受益的和谐建设;是一种可持续的、和谐的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林业战略与规划研究室的主要任务是基于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承担的重大职责,开展林业宏观战略、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开展林业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编制及相关规划的实施评估,包括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国家林业发展战略规划、林业中长期规划、全国性或者全局性以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跨流域林业发展规划、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生态旅游规划、林业产业规划、林业专业性规划以及其他综合性林业规划等,同时为地方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7.
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水平都得到很大发展的今天,建设社会的生态文明成为了我们新的社会发展目标。而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林业是其中最重要的建设发展内容,是将人与自然生态紧紧连接在一起的主要枢纽。发展现代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现本文就主要探讨了大力发展现代林业,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水生态文明把水与人文景观、历史遗存有机融合,增加水文化的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尤为重要。本文以莱芜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例,充分挖掘地方所独有的地方水利风景资源,构建特色水景观体系,建设水文化主题公园、滨水公园、生态长廊,结合滨水旅游,促进人、水、城和谐发展,打造优美宜人的水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又深远的意义,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林业是生态建设主体,也是最大的绿色经济体,具有发展地域广阔、产业链长和受益群体大的特点,是一项基础产业和公益工程。本文从生态绿色林业建设的重要性出发,对如何更好的进行林业建设提出几点可行性的策略和意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阳 《科技创业月刊》2012,(10):120-122
生态文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和谐发展,但在高校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它往往被忽视。在全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应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结合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冲突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协调其冲突的对策。旨在解决好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基础上,建设一个更适合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1.
生态林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也体现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的宗旨,因此对于生态林业的建设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详细论述了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建设好生态林业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往以GDP为主要追求目标的政绩评价体系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严重失衡,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理性看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弊端和缺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策略,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文明的灵魂,文明是文化活动的结晶,从文明建设的角度看,精神文明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谐山东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山东建设进程中更要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进一步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法律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保障;还需要全体社会成员树立生态文明的伦理规范,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此,文章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生态-发展"原则和行为规范--"整体-利益"规范、"和谐-竞争"规范、"平衡-自利"规范,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技信息在现代林业发展和森林云南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必须加强林业科技信息工作,发挥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渠道作用,推进林业科技信息在采集、加工、传播和推广上的创新,解决云南省林业生产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实现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城市林业特指为城市服务的林业,是城市自然性的重要基础,也是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城市林业生态系统,对于在人类生存中必不可少的娱乐、美学、社会文化、科学教育、精神及历史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做好城市林业生态体系的建设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赋予了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新的使命,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使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显著、任务更加繁重。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就要求我们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在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数量、加快生态恢复的同时,切实严格保护和科学经营好森林资源,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改善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求。  相似文献   

18.
国有林场是我国林业建设的重要阵地与根基。建设现代国有林场生态体系,对实现国家林业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以及示范、带动乡村和区域现代林业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现代林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通过对当前国有林场现状分析,提出了构建国有林场现代生态林业体系的策略,为林场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因素是人口,人口问题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合理调控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以及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机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森林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林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二十一世纪,我国大力发展林业事业和生态建设。随着生态文明逐渐融入在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建设中,生态建设迎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林业作为我国生态建设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我国的生态建设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由于其林业生态营区有着不同的划分,因此,其林种规划也有所不同。为了使我国林业发展更加顺利和迅速,文本着重分析黑龙江省林业生态经营区系的划分和林种规划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