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不仅边塞诗写得好,而且送别诗也写得非常出色。选取恰当的意象抒发情感,是他送别诗的一个主要艺术特色。他诗歌中的意象,既有对中国古典诗词中传统意象的继承,但也有自己独到的创新;他善于把多种意象组合在一首诗中,来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他还善于创设出许多新的意象,并在这些意象中附着了自己的情感。他善于运用借景抒情,用比喻抒怀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发离情别绪,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作为边塞诗人,他的送别诗还有着豪迈、旷达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不仅是一位东方文化的痴迷者,也是少数采用中国诗隐模式的美国诗人之一。斯奈德认同并积极效仿中国隐逸诗人的行为方式和诗歌创作,而这也意味着他对中国隐逸文化的认同。中国诗隐模式不仅影响了斯奈德自身的创作,客观来讲,也影响了美国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济慈的诗中,"真"和"美"的探索贯穿始终,这不但体现了济慈的美学思想,更体现了其哲学倾向。"真"是浅层的,表面的,其意义主要指向情感层面,具有唯心主义色彩;"美"则是更深层次的,代表着审美作用下强烈的欢愉。本文主要通过济慈诗歌的创作及诗人济慈简介、诗歌外延美与内涵美的唯美主义诗歌表达及其恋诗情节和审美风格分析其审美心态的"真"与"美"。  相似文献   

4.
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五四时期中国新诗人多数是译者,他们的译诗和创作密不可分。译诗,借它山之石改革旧诗体,对中国新诗起着启发作用,催生了中国新诗新鲜形式的出现。自由体、小诗、新格律诗、象征派诗歌等形式都能在外国诗歌中找到原型。  相似文献   

5.
畅广元教授撰著的《诗创作心理学——司空图<诗品>臆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是近年来对晚唐诗人司空图《诗品》研究的一项新成果。同以往的研究者比起来,作者对原著的臆解和引论并非紧紧依倚不离跬步,而是以原著的思想火花,照亮他的理论视域,激活他的审美体验,启发他的审美思维,从而得以引中出自己的理论见解,将读者引入他构筑的别一“诗品”世界。畅广元这本著作的独特之处,首先表现在思维指向的转换上。人们一般都从风格论的角度来阐释《诗品》,把它当作是论述诗歌的二十四种意境特征,或创造二十四种意境诗的艺术手法。畅广元则转换视角,不再将诗歌的表层特征作为自己的考察内容,而是将思维的触角仲向诗人深层的内心世界,将理论思维指向诗人创作各种诗的心理活动和不同的心态,以便深入地把握和揭示诗歌创作的规律。这就比单纯静态地考察诗歌的外在的意境特征更具有创作论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陆游的农村诗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同时其艺术成就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陆游的农村题材诗作不仅继承了古典田园诗清新自然的特质,而且由于他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真正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一流诗人,他的农村诗也具有了自己独到的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7.
分析李贺诗中最独特的通感、代语等修辞手法 ,它们不是诗人感觉方式的自然表现 ,而是自觉修辞的结果。李贺的创作显示出过度修辞的倾向 ,他在通感、代语等陌生化的表现手法中 ,发现了开辟奇境的可能 ,于是不断进行自我复制 ,致使那些有创意的新颖修辞在自己的诗中流为熟套。他的动机本与中唐文学极力求“奇”的主流趋势相一致 ,尽管有限的创作经历使他未能充分展开才华 ,达到成熟和完善的境地 ,但他和中唐其他诗人 ,将许多没有被词汇化的词语带入诗中 ,为中唐诗歌语言的革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当代著名法国诗人亨利·米肖(Henri Michaux)在诗歌风格上的创新,在法国文艺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其实,他的创作灵感与对东方文化,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王独清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诗坛较有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吸纳和借鉴了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歌,作为创造社的成员,他又属于浪漫主义诗人群,王独清是一个贵族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追求纯诗的象征主义诗人,他认为"理想中最完美"的诗的公式是:(情+力)+(音+色)=诗  相似文献   

10.
冯至与里尔克同为内省型精神气质的诗人,后期创作方向同为主知型诗。冯至《十四行集》中体现的形而上玄思的诗歌风格、客观化的感知方式、雕刻一般简约的语言及十四行诗体,都存在对里尔克的师承关系。中国迄今为止没有第二位诗人像冯至那样深得里尔克的诗艺精髓,并有自己的创造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杜甫诗中数字不仅是他"诗史"的构建材料,而且是他"诗史"的重要支撑。杜甫的数字入诗,从时空的组合反映了他沉郁顿挫的风格,有独特的修辞作用,是其诗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公元759年,杜甫旅居秦州,结识了隐者阮防,两人友好往还、诗薤互赠。杜甫秦州诗中有两首直接写到了阮防,而阮防的部分生平信息也因此得以留存。从杜甫的诗可知阮呀基本的形象轮廓:性情宁静、气质高古、诗风清隽且创作刻苦。  相似文献   

13.
杜甫的秦州<遣兴>诸诗与王梵志白话讽喻诗的语言风格极为相似,应是杜甫对王梵志诗歌的有意模仿.结合王维诗歌中的"梵志体"题注,再以杜诗为佐证,可以判定王梵志应生活在初唐时期,其白话诗对杜甫、王维等盛唐诗人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杜甫一生曾经种药、采药、晒药甚至卖药,如此“药生活”是杜甫在秦州期间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杜甫体弱多病,草药常常是他的养生之资;杜甫一生困顿,草药时为他的生活之资;杜甫热爱自然,草药也是他诗歌意象的一个重要资源;杜甫深具儒家爱物济民的思想,他喜爱草药是因为草药为仁者之物。杜甫面对草药时的心态主要是审美的而不是经济的。草药在杜甫笔下更多的是诗人精神生活的一个表现物,是他内心深处道家隐逸意趣与儒家仁爱思想结合而成的一种象征性寄托。  相似文献   

15.
儒家思想在杜甫的思想中是处于主体地位的,但从其具体诗文的实际出发,可以发现道家及道教在杜甫思想结构中仍具有一定的地位,最显著的当是其对适性的认可与强调,这在其诗文往往表现为自然任运的意趣、随性而行的"兴"和自我真性的"狂"。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他与贺知章、李白等道士或道教信徒的交往,同样也反映了其对道家及道教的信仰程度。  相似文献   

16.
就杜牧极具个人风格的诗歌,采用理论分析,从色彩绚烂、形象清丽、意旨高远三个方面论述了杜牧诗歌的意象,以期窥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渴望建功立业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7.
有关杜甫诗歌风格的“沉郁顿挫”论,主要是在两宋时期生成,其主要内涵,是“沉郁”之艺术境界——深沉、浑厚、壮阔,与“顿挫”之艺术表现——抑扬、跌宕、逆折,二者之兼容。有宋一代众多的诗话,对此皆结合杜诗的创作,加以论证。而杜诗风格“沉郁顿挫”论的定型,也在此后的杜诗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杜甫的“陇道难”诗共计十六首。这十六首诗记述了杜甫从陇入蜀的一段行程,与李白的名篇《蜀道难》诗的从秦入蜀的行程有交叉之处,因而有可比点。对杜甫的“陇道难”组诗与李白的《蜀道难》诗进行比较,以期探究杜诗与李诗在心理背景、表现手法及风格特色诸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初秋,杜甫抛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微官,携家带口,千里迢迢,艰难跋涉,走过了刚被战火蹂躏的关中大地,翻越陇山边关,来到了西塞重镇秦州城,开始了"流寓"陇右将近半年的生活:十月间从秦州南下成州,十二月初一离开成州南行,年底到达成都。居陇时间虽然不足半年,但在杜甫的生活、思想、创作上,却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一言以蔽之,它是杜甫一生的"转折":生活道路的转折,思想追求的转折,诗歌创作的转折。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诗人之一,其诗歌艺术的成就和旺盛创造力,莫不与他人生这一转折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在杜甫一生的生活和诗歌创作生涯中陇右时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一时期的诗作具有与其他时期不同的鲜明的个性。其成就的取得有诸多的因素,其中陇右地域文化的影响是一个不应忽略的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陇右的独特自然风貌、胡汉民族浑融、文化多元情境及不时出现的边烽紧急情势对杜甫这一时期的思想和创作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激发了杜甫的诗兴,影响了杜甫山水诗的创作,陶冶了杜甫的心灵,升华了杜甫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