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中的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前贤们对提问的研究也多半局限于如何让教师“会问”。但是我认为,鼓励学生“敢问”,教学生“会问”,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学法指导的第一要义。一、让学生“会问”的关键: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让学生“会问”首先是让学生“能问”,要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并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改变传  相似文献   

2.
常言道:“学问学问“,一半在学,一半在问。处于求知过程中的学生能否大胆质疑,会不会问,是检验是否具有创造标准之一,教师培养学生问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品质,即培养创新精神。“问“的能力还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着眼于学生“会学“放开手脚,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大胆怀疑,大胆地提出问题,学生受到限制小了,在宽广的思维空  相似文献   

3.
要使学生敢问,教师要做到三点:给学生提问的时间,相信学生有提问的能力;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别怕影响考试成绩;给学生提问的自由,别担心驾驭不了课堂。帮助学生从“不会问”到“会问”,教师要从三方面入手:提出预习建议,帮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分享思考过程,给学生思考方法的示范;适时、恰当、得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4.
就“求学”.诺贝尔奖得主、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有一精辟论断:“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这短短12字,读来,朴实无华;品之,意味深长。尤其是对为学生打基础的小学教学各核心学科的教师而言.读来.品之,当可受到应有的震撼和启迪:求学问,为什么需学“问”?自己平时的教学是否注重让学生学“问”、会“问”:只学“答”,为什么非学问?自己平时的教学能否致力于让学生求到真学问?  相似文献   

5.
张斌福教授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其实,重点学校也有它的难处:学生天天追在教师后边问问题,有时候追得教师都慌,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过硬会很尴尬;成绩上不去,教师压力也会很大。差一点的学校呢?学生倒不会追着教师问,但是他不学。教师老得想办法让他学,让他上课集中注意力,这也是难题。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怎样让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获得学习,这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就是智慧。"  相似文献   

6.
"问"是"学"的起点,只有会问,才能会学,因此,打造"儿童问学课堂"价值重大。作为国家级课外阅读课题的参与者,笔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绘本教学。本文从审视绘本教学的现状入手,在剖析其原因的基础上,主张打造"儿童问学课堂",以问启学,以问导学,以问延学,让学习更主动、更灵动、更生动,激发英语课堂活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鲁启虎 《考试周刊》2011,(73):182-183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要素,但在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的情况不容乐观,“不敢问”“不会问”“没机会问”等制约了学生物理学习中的提问能力,教师要通过一系列方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相似文献   

8.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创新;没有质疑,就不会有思考,更不会有研究探索。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强调学习中要带着问题思考。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问题导学法”在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使教师由主体变为主导,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以问促学,变讲为导,教会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9.
潘婷 《湖南教育》2003,(2):22-22
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非常有深意,有些却不怎么好,不得要领。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敢问,想问,更应该会问。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首先应注意“言传身教”,特别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问问题,给学生作提问的示范,才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模仿的机会。当学生提出了质量较高的问题时,应引导学生比较详细的讲叙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你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为什么这样想呢?”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提问者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维,以便下次再提出有深度  相似文献   

10.
<正>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师问生答的程式化现象是普遍的。如果"可逆"一下,或者说改变一下,即转换一下角色,变为生问师答或生问生答,那会是怎样的状况呢?我们会发现学生回答老师提问时的爽劲没有了,让他们自己问问题,他们大多会一筹莫展,一片茫然。这就需要我们做认真的反思了。反思一下我们是否真给了学生提问的机会,是否给他们创造了提问的氛围。也许,我们并未腾出让学生提问的空间和时间,并没有真正去放飞他们。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善于以至不会或不敢提问。  相似文献   

11.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创新;没有质疑,就不会有思考,更不会有研究探索.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强调学习中要带着问题思考.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问题导学法”在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使教师由主体变为主导,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以问促学,变讲为导,教会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这说明会学习的人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现代教育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等各种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华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有句名言:"要学问,先学‘问’,不学‘问’,非学问。"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质疑太重要了。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学会自己阅读呢?  相似文献   

13.
陈雪斌 《上海教育》2008,(11):61-62
俗语说得好,“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问总是和学紧紧相连。我们让学生学会做学问,就是首先学会问。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疑问,不是为了难为他们,而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热情,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陈学运 《化学教与学》2014,(4):46-48,57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只习惯于回答问题而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问题意识”淡化。文章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从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指导质疑、留出机会、适时评价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策略,让学生会“答”更会“问”。  相似文献   

15.
学问、学问 ,顾名思义 ,就是既要学又要问 ,光学不问 ,构不成完整的“学问”。问是学的手段 ,学是问的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发“问” ,是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 ,促使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方法。一是鼓励学生“敢问”。现实中 ,有的学生怕出丑 ,不好意思问 ;有的学生胆小 ,不敢大胆问 ;有的学生迷信书本、迷信老师 ,在学习中不善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对问题发表新看法、新见解。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敢于问 ,敢于大胆思考 ,敢想敢说敢问 ,敢提出异议 ,努力为学生发问创造宽松的条件。二要鼓…  相似文献   

16.
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质疑,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问、好问、会问、善问的良好习惯。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问俗话说得好“: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支撑.没有学生的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全面.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就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8.
才艺是什么?学才艺为了什么?想让孩子有艺术气质的父母,除了让孩子学琴、学画,是否明白不会弹琴一样可以爱音乐,不学美术技法同样懂得欣赏美丽事物。有关孩子学才艺的问题,需要父母的观念升级。  相似文献   

19.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陈大伟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来。当一学生提出“为什么刘备不让童子叫醒诸葛亮呢?假如诸葛亮一直在那里睡的话刘备会不会失去耐心,就走了呢”这一问题时,教师以“诸葛亮睡着了吗”进行了替代。笔者认为,教师的这一问是不该问的。  相似文献   

20.
戴烊烨 《考试周刊》2014,(45):144-144
没有疑问,就不会思考,就没有收获。本文从创建良好环境,摆正师生角色,让学生敢问;创设探究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加强提问技巧训练,让学生会问;建立课外三级"问题口袋",让学生再问等方面培养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和"再问"的"问"的意识,让生物学习因"问"多些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